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藍圖、內涵與首要任務本文刊發于《經濟評論》2022年第6期,原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藍圖、內涵與首要任務——新結構經濟學視角的闡釋》。

林毅夫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付才輝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課程教材與案例報告研發中心主任)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是偉大復興的行動綱領,其主旨可以概括為: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指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和以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將基于新結構經濟學視角和世界現代化歷史經驗教訓,批判西方式現代化及其理論,從中國式現代化藍圖、中國式現代化內涵、中國式現代化首要任務三個方面闡釋黨的二十大報告。

西方式現代化批判

在人類發展長河中,現代化還是非常短暫的局部現象。過去兩百多年以來僅少數國家實現了現代化。從新結構經濟學基于稟賦結構的社會形態理論來看,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根源于世界各地稟賦結構的差異性,而現代化的本質是改變自身支配社會變遷的稟賦結構決定的生產結構,從而引發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安排,而不是本末倒置地照搬照抄西方現代化之后的與之相適應的西方上層建筑安排。西方發達國家雖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走出了馬爾薩斯陷阱,建立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引領了世界的現代化,但最初采取的主要手段卻是對外發動戰爭、殖民掠奪,對內采取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是非文明型現代化道路。我國歷經百余年浴血奮戰取得了民族獨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僅僅用了70余年,通過對內采取社會主義制度和對外采取和平公平經貿交往,就在將近世界1/5人口的國家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世界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毋庸諱言,流行的現代化理論甚至更大眾化的現代化觀念其實都是西方中心主義主導的,即便是那些聲稱竭力避免西方中心主義的全球史家也把世界的現代化等同于歐洲三大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向全球的傳播,并把西方實現現代化之后的上層建筑作為現代化的標志和實現現代化的手段。西方中心主義現代化世界觀的產生和全球性的流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工業革命之后西方長期擁有支配全世界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西方有意打造極具欺騙性和安撫性的講述“西方故事”的流行史觀,發展中國家(非西方世界)知識分子和社會大眾抱著“西天取經”的心態亦步亦趨。例如,歐美在世界制造業總產量中所占的份額從1750年的不足1/4飆升到1900年的超過4/5,但是西方世界在歷史敘事和理論構建中卻有意掩蓋了自身崛起的真實歷史,并傲慢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在許多場合下,這種信念進一步強化了他們早就懷有的基督教優越性的觀點。而非西方世界對西方崛起的敘事信以為真,并且亦步亦趨,但效果甚微,堪比邯鄲學步。

盡管20世紀以湯因比和斯塔夫里阿諾斯等為代表的全球史家為打破西方中心主義史觀及梳理人類歷史上的文明多樣性做出了努力,但由于缺乏非西方文明的重新崛起,方家和大眾都難逃西方文明優越性的陋見,也無力客觀地審視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根源,當然也就無法跳出以西方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的現代化框架。具有中華文明根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將徹底打破西方中心主義世界觀,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論斷的理論意義所在。例如,20世紀初,八國聯軍攻打北京。這八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列強,是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它們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可占到全世界的50.4%。到2000年,對應地也有一個八國集團,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它們的GDP占到全世界的47%。但是到2018年時,這八國集團的經濟總量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降到只占全世界的34.7%。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在2000年的時候只占全世界的3.6%,占美國的11.8%,中國的經濟總量在2021年占到全世界的18.5%,相當于美國經濟總量的70%還多。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4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使得自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國人有自信心重新審視現代化的參照系首次成為可能。

現代化的本質并非西方化而是自身的結構轉型

事實上,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西方國家的崛起也只不過是過去200年間發生的短暫現象。現代化的概念不應該以西方化范疇來定義。這種反思雖然日益深入人心,但是究竟該如何定義現代化卻眾說紛紜。傳統的發展經濟學與轉型經濟學、發展社會學與轉型社會學、發展政治學與轉型政治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都從不同側面與層面予以了探討。基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范式,我們主張不以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而是從一個國家自身的經濟基礎(稟賦結構與生產結構,即產業與技術)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金融、教育、政治、文化等)的結構轉型來界定自身的現代化,并以相對于前現代社會的性質來識別現代社會的性質,即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其本質是走出前現代化社會的馬爾薩斯陷阱。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起源于舊石器時代中期,即大約25萬年前到5萬年前之間的某個時間。那時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主要是為了生存,從環境中收集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即采集活動。其后,人類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發明了農業,這種由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轉變,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巨變。由于各個大陸自然環境的不同,也就是稟賦結構不同、物種的起源不同、對動植物的馴化難易程度不同,因此世界各地的農業產業結構變遷不同,從而塑造了多樣的古典文明。然而,由于支配農業的稟賦結構主要是存在上限的自然資源,前現代社會人們所有的努力,如尋找新的土地資源、開發新的農耕技術、掌握自然世界的新規律等,雖然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卻無法同時改善生活水平,這一支配前現代社會變遷的機制便是著名的“馬爾薩斯循環”。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后率先走出了馬爾薩斯陷阱,開了人類現代化之先河。

西方非文明型(侵略式)現代化及其理論批判

西方老牌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通過血腥的殖民運動和殘酷的戰爭資本主義,積累原始資本并催化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實現持續不斷的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上層建筑各種“現代化”——社會、政治、文化也隨之不斷演進,不僅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而且國家實力不斷增強,拉開了和亞非拉國家的差距,并將其置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掠奪之下。例如,歐洲人在1800年就占領和控制了世界35%的陸地面積。到1878年,這一數字上升到67%,1914年更超過84%。1800年早期,美國人就通過在土耳其種植鴉片,參與鴉片貿易為其東海岸的著名大學和貝爾研制電話提供資金。雖然大量經濟史研究也表明,西方在工業革命之前并不領先于東方,甚至落后于東方,例如在1750年時,世界上的大多數制造業產品還是由中國(占全世界總量的33%)和印度次大陸(占全世界總量的25%)制造。然而,正如文一教授在其著作中所揭露的,西方經過上百年打造形成了一套極具欺騙性的講述“西方故事”的流行歷史觀:“正是古希臘獨有的民主制度與理性思維傳統,以及古羅馬和日耳曼部落遺留的獨特法律制度,一同奠定了近代西方科學與工業文明賴以產生的制度基礎,從而在文藝復興以后演變成一種不同于‘東方專制主義’的民主議會制度和法治社會。這種包容性議會政治制度和法治社會,決定了包容性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比如契約精神、人性解放、對私有產權的保護和對專制王權的限制,因而有效降低了各種市場交易成本(包括思想市場和商品市場的交易成本),激勵了國民財富的積累和科學技術的創新發明,促使了‘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這兩場革命的爆發。”

中國在極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的超常經濟增長使全世界吃驚和迷惑不解,以至于很多人至今仍然認為如果不盡快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這一增長奇跡將不可持續。事實上,正如張夏準所考證的,當今發達國家的“先進制度”,比如民主制度、官僚和司法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公司治理制度、金融制度、福利與勞工制度等等,其實都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或者說是現代化的表面產物而非根本原因。然而,講述“西方故事”的西方理論(比如新制度經濟學)雖然在顛倒因果,但并不妨礙其日益成為主流理論敘事。與之相反,符合人類歷史發展事實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敘事反而在各種理論特別是經濟學主流理論中日漸式微。因此,迫切需要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加強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的馬克思主義化,來實現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的中國化,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供其他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借鑒。

西方現代化理論殖民下鮮有其他現代化成功者

1826年1月23日,西班牙國旗在秘魯的卡亞俄港黯然降下,宣告了西班牙對秘魯300多年殖民統治的終結,拉丁美洲整體上取得獨立。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成為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1944年至1985年,共有96個國家獨立,人口數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3。然而,到目前為止,在原來的近200個發展中經濟體里,只有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從低收入經濟體進入中等收入經濟體,再進一步發展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中國大陸很快將成為第三個,而且中國是唯一實現這一進程的大國。即便在1960年的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87%的經濟體在其后將近半個世紀里無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階段。跨越過中等收入的13個經濟體中的8個是原本差距就不大的西歐周邊國家或石油生產國,另外5個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蘇聯在蘇共“二十四大”宣稱建成發達社會主義之后于1991年解體。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到2017年仍有占世界總人口9.3 %的6.99億人生活在每日生活費1.9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口高達4.33億。后發國家充滿挫折的現代化歷程表明,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過去涌現的各種現代化理論大都無功而返。這說明迄今為止,非洲及南亞貧困陷阱、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和東歐轉型陷阱中的國家還沒有成功找到實現現代化的道路。

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需要堅持四個自信,需要總結出適合自身的現代化理論。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

中國式現代化藍圖

中國式現代化求索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從抗日戰爭到抗美援朝,中國人民歷經百余年浴血奮戰取得了民族獨立,建立并鞏固了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僅僅用了70余年就讓將近世界1/5的人口全部擺脫貧困,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僅用了幾十年時間就走出了馬爾薩斯陷阱,堅持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現代化轉型。走出馬爾薩斯陷阱是中國與西方現代化的共性,也是現代化的共性,但與西方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對外發動戰爭、殖民掠奪和對內采取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不同,中國通過對內采取社會主義制度和對外采取和平公平經貿交往實現了文明型現代化轉型。例如,中國在海外從未有過一寸殖民地和一個具有殖民地性質的軍事基地,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對全世界9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中國不是第一大貿易伙伴就是第二大貿易伙伴。因此,中西方現代化道路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文明型現代化與非文明型現代化之分,中國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能實現文明型現代化轉型,除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文化基因,在吸取經驗教訓之后,實事求是地采取符合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是根本原因。“中國式的現代化”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的概念,其初衷是反對急躁冒進,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目標;反對照搬西方經驗,要走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中國從1978年開始的經濟轉型并沒有遵循“華盛頓共識”,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式推行漸進式改革。最初,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這種轉型方式是比計劃經濟更不理想的制度選擇,會導致貪污腐敗現象更為普遍,并影響經濟效率。實際上,通過推行這種轉型方式,對原有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提供保護補貼,維持了經濟穩定。同時,放開符合比較優勢、能夠形成競爭優勢的產業的準入,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資本迅速積累。原來不符合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也逐漸符合比較優勢,為后續改革創造了條件。而那些根據“華盛頓共識”來推進經濟轉型的經濟體,絕大多數都出現了經濟崩潰、停滯、危機,而且腐敗、貧富差距等問題非常嚴重。現在看來,世界上轉型比較成功的國家,推行的都是這種被主流經濟學界認為是最不科學的轉型方式,即雙軌漸進式的改革。

新時代的偉大變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們繼續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良好條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敢抉擇,銳意進取、攻堅克難,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特別是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新時代的偉大變革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累了堅實的稟賦條件。1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98萬元增加到8.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提高7.2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過28%,穩居世界首位;2021年我國國際專利申請量達6.95萬項,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2021年進出口總額達到6.1萬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達1735億美元。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積累了豐裕的人力資本。2020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0萬人,其中STEM專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相關專業)畢業生占比達62%。此外,我國的生態稟賦與制度安排以及安全條件也得到巨大提升。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國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我們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以堅定的意志品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

新時代的使命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莊嚴宣布:“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參見: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編者注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最終實現中國人民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提出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黨的二大通過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進行民主革命。1925年,毛澤東同志在《政治周報》發刊詞中寫道:“為什么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參見:http://dangshi.people.cn/n1/2021/0715/c436975-32158396.html。——編者注黨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寫入黨章,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要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奮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徹底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八大修改的黨章規定,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改革開放后召開的十二大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和“小康”戰略目標。1978—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所謂的“東亞奇跡”,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為了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參見: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6.htm。——編者注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已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繪制成了具體的建設藍圖。

現代化的建設藍圖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在新中國成立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臺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全面加強,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以理論創新,即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完成兩大任務,即“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從十二個方面做了具體部署,包括: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中國式現代化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主要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鮮明特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這些特點實際上反映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根基稟賦與目標價值取向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偉大意義。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想要振興發展,最重要的就是秉持唯物辯證主義,實事求是、立足國情、走自己的路。現代化不能僅僅是少數人、少數地區、少數領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動全國各地區協同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一體發展。過去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實現了現代化,但走的是暴力掠奪殖民地、以帝國主義控制他國、掠奪自然的道路,是以其他國家落后為代價的現代化,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現代化,是一種非文明形態的現代化。與極力掩蓋其殖民掠奪一樣,西方也不遺余力地渲染極端環保主義來掩蓋其對自然的掠奪,無端指責發展中國家由于所處發展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污染問題。以碳排放為例,從1900年算起的人均累計排放來看,全球平均水平是209噸/人,中國僅157噸/人,而美國高達1218噸/人,其他主要發達國家也都比中國多得多。相反,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一種文明形態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創造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亦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容忽視的鮮明特點和偉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就指出,我國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參見:https://www.ccps.gov.cn/xtt/202208/t20220831_154802.shtml。——編者注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描繪的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前景,屆時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將明顯超過高收入門檻,鞏固地處于高收入國家行列。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意味著全球生活在高收入經濟體中的人口比重將由現在的16%倍增到35%左右。屆時,不僅14億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將極大改善,而且將為其他50多億中低收入國家人民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更豐富的技術來源,也將提供更多的中國經驗用于幫助這些國家管理自己的發展進程,將極大地推動全世界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際上是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所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核心,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總結我們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時,第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并強調,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并號召,全黨必須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決不能有松勁歇腳、疲勞厭戰的情緒,必須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

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具體路徑。這是結合中國國情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并強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國在1996年以前屬于低收入國家,1999年鞏固地進入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0年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分別相當于對應年份高收入門檻值的4.3%、5.8%、10.1%、16.4%、35.4%和67.5%,這表明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向高收入門檻值的收斂速度幾乎是指數式的。要扎實推進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2035年實現我國人均收入水平和經濟總量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的第一步發展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步驟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兩步走”的中國式現代化強國戰略步驟是綜合歷史經驗教訓與發展基礎形勢做出的既符合客觀發展規律又積極有為的戰略部署,將規定具體的方針政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指出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量力而行,積極奮斗,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40多年來,黨始終不渝堅持《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確立的路線方針政策。十三大首次將“三步走”戰略目標明確為經濟建設目標:第一步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200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是1980年的21.86倍,翻了四番多。十五大將第三步戰略目標進一步細分為三步,并提出了具體的時間表,尤其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十九大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細分為兩個階段來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再一次具體明確了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以及在基本實現現代化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更是開創性地對接了2035年遠景目標。未來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國家安全更為鞏固,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平安中國建設扎實推進;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進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理論創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的第二部分系統闡釋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并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中國共產黨通過不斷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國式現代化也具有一般性的學理內涵,從新結構經濟學視角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結合反映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第一性原理的稟賦結構作為推進國家現代化的依據,即中國式現代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三個基本點”則是一個國家由其稟賦結構所客觀決定的國家發展、轉型與運行,其結合反映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一個國家的具體社會形態,即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就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反觀主流的現代化理論,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其理論總結于發達國家的經驗,把發達國家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作為理想的現代化目標。在其理論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只有量的差異而沒有質的區別,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都當作應該消除的扭曲。然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既有量的差異也有質的區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反映的既有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經濟基礎”的不同,也有和不同經濟基礎所導致的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都當作扭曲來對待。由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有由其稟賦結構所內生的產業、技術、硬的基礎設施、軟的制度安排的結構差異性,如何從一個較低的結構升級到一個較高的結構屬于“發展”的問題,如何從一個有扭曲的結構向沒有扭曲的結構轉變則屬于“轉型”或改革的問題。同時,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在不同的結構狀態下,經濟社會運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高質量發展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黨歷來都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詳細地闡述了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容、關鍵環節與薄弱環節。高質量發展概括起來講就是在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成效如何直接關系現代化偉業能否如期實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從五個方面側重闡述了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第一,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我們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持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根本。我們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第三,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我們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四,協調發展是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障。我們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第五,對外開放依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我們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高質量發展內涵的新結構經濟學闡釋

黨的十九大已明確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但過往各界對高質量發展內涵的認識普遍存在兩個誤區:其一是把高質量發展與經濟合理增速對立起來,其二是把高質量發展狹隘化,沒有置于現代化進程之中。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包含了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并要求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了如期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合理增速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情況做說明時就明確提出,“文件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為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參見:https://www.qinfeng.gov.cn/info/1022/135345.htm。——編者注。這要求2021年至2035年期間經濟增長速度要保持在4.7%左右,未來15年也具備這樣的增長潛力。

改革開放以來所積累的稟賦條件已經大幅度改變了我國的比較優勢,使得我國發展階段發生了顯著的提升。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演講時就強調,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在進行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參見: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3-10/08/c_125490697.htm。——編者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并成為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基本框架。參見: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1010/c40531-32542078.html。——編者注因此,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要有新發展理念與之適應。在我國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之后,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方式轉變是必然的戰略抉擇。同時,我國在世界發展格局中的主要矛盾也隨之改變,隨著經濟體量增大(如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已達18.5%)和經濟結構升級(如可貿易性低的服務業比重上升,2015年就超過了50%),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經濟發展取決于國內經濟循環的特征將日益明顯,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經濟發展規律在當前階段的體現,也是必然的戰略抉擇。因此,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參見: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1027/c40531-32553053.html。——編者注

發揮優勢,強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隨著我國發展階段的提升、比較優勢的變化、產業結構的升級,教育、科技、人才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14億多人口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前景廣闊,潛力巨大,要充分發揮三大優勢(后來者優勢、換道超車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高質量發展的三個關鍵環節(縮小差距、領先突破、自立自強),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首要任務上率先取得突破。

在新發展階段要充分發揮后來者優勢,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的收入水平已經非常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但與歐美高收入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差距就代表著潛力,就有很多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機會,即使存在引進障礙但追趕路線也是明確的,這種類型的創新成本相對低,風險相對小。這意味著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利用后來者優勢實現迅速追趕,而且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稟賦條件已經具備了高質量追趕的比較優勢。發揮后來者優勢的關鍵在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在新發展階段要加快發揮換道超車優勢實現領先突破。在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和數據資源開發的新經濟方面,我國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并且擁有人力資本多、國內市場大、全世界配套最齊全的產業、應用場景廣,具有其他國家沒有的優勢,我國獨角獸企業大量涌現與數字經濟異軍突起就是例證。按《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的測算,截至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已經達到了38.6%。換道超車優勢的關鍵在于人才強國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新發展階段要加快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現自立自強,解決重點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保障國家發展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

優先解決高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引發的中美摩擦會持續很長時間,但面對美國“卡脖子”和戰略抑制的問題也不用太悲觀,關鍵還是要保持我們自身持續發展的戰略定力。我國在2020年至2035年還有年均約8%的增長潛力,如能實現年均5%~6%的增長,那么到2035年就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2035年至2050年,我國還有約6%的增長潛力,如果能夠實現4%的增長,那么到2049年,我國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GDP總規模為美國的兩倍,其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三市五省”的人均GDP、經濟規模、產業、技術水平都與美國水平相當,美國不再有“卡中國脖子”的技術優勢,中美關系也會因此達到新的平衡。事實上,2020年以長三角、大灣區和京津冀這三極引領的7個現代化水平最高的沿海省份合計的經濟體量已超過全國的40%,以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成都這四個高質量增長極引領的35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省會與副省級城市合計的經濟體量也超過了全國的40%,目前的整體水平在事實上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真正的挑戰還在于自身的薄弱環節。現階段收入最低的40%家庭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不及1000元,這一群體大約有6億人。我國的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村、農民工群體和少部分城市里的低收入家庭。現階段我國還有超過5億農村人口,農民工總量近3億人。就業人員中,小學及以下、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員所占比重合計超過60%。河北、貴州、廣西、黑龍江、甘肅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尚不及北京的30%。寧夏、新疆、河南、云南、西藏、青海、吉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尚不及北京的35%。在19個城市群(含40個都市圈)之外的偏遠地區還有超過3.5億人口。鄉村振興、民生就業、區域協調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三個薄弱環節,也是全面現代化的潛力所在。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現階段也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以高質量增長極率先實現現代化為牽引,協調推動各個地區的現代化,確保全國各地到2035年基本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以理論創新貢獻民族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經濟學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兼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借鑒》一文20多年前就提出要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我們向以西方經濟學為基礎的發展經濟學尋求理論借鑒,并不僅僅是為了在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上得到一定啟示,受到某些幫助,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學習、借鑒,能夠在我們已經具有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哲學等傳統的基礎上,創立一門社會主義的發展經濟學,這是歷史的呼喚、時代的期盼,我們期望著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學能夠‘花開枝頭’、‘紅杏出墻’!”習近平.發展經濟學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兼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借鑒[J].學術評論. 2001(9):4—6。——編者注新結構經濟學就旨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應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經驗,通過自主理論創新建立一門關于國家發展、轉型與運行的一般化的現代化理論體系,是一個初步努力,已經得到其他一些發展中、轉型中國家的借鑒并取得成效,實現了“紅杏出墻”。我們要加快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經濟學的自主理論創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任務,貢獻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筠连县| 柏乡县| 河东区| 广饶县| 浪卡子县| 盱眙县| 固始县| 瑞昌市| 钟祥市| 巫溪县| 汝城县| 礼泉县| 武定县| 福海县| 泸水县| 陆河县| 四子王旗| 山阴县| 漠河县| 甘谷县| 娄底市| 虹口区| 扶沟县| 迁西县| 谢通门县| 凤台县| 普洱| 浏阳市| 行唐县| 鄄城县| 南木林县| 永定县| 武功县| 南宫市| 靖安县| 久治县| 鸡西市| 修武县| 兴安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