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造一顆國產芯(《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10期)作者名: 《21世紀商業評論》雜志社本章字數: 2481字更新時間: 2023-02-15 17:25:40
復旦學子造芯
24年增值10000倍。
記者 韓璐 編輯 陳曉平
一群象牙塔的學子,將國產芯片做成了大買賣。
復旦微電的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營收17億元,凈利潤5.3億元,大漲1.7倍,超過去年一年的總和。
1998年,復旦微電誕生于復旦大學的水房邊上,12個人立志自研國產芯片。現在,其擁有超過1500人的團隊,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設計、開發、測試。
當年600萬元的資本,至今年9月末,公司A股市值已超過600億,增值整整10000倍。
這家公司有著典型的“學院派”風格,他們不光執拗于造芯一件事,且核心團隊合作24年,迄今未散伙。
師出名門
復旦微電的創立,經過三代復旦人的積累。
20世紀50年代,著名物理學家謝希德回國,在復旦開創半導體物理基礎研究,帶出了章倩苓等一批門徒。
1985年,教授葉仰林在國外訪問后,意識到國內半導體發展的差距,回國后,向復旦大學貸款100萬元,與章倩苓等人一道,成立了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那時候,謝希德剛好擔任復旦大學校長。
為留住人才,葉仰林與章倩苓要成立公司,找來了在投資公司工作、復旦管理系校友施雷。后來,葉仰林因病去世,事情便耽誤了。
1998年,施雷找到時任實驗室副主任的俞軍,重提成立公司之事,從投資公司拉來300萬元資金,再加上實驗室成員的積蓄,12個創始團隊湊足600萬元,注冊成立了股份公司。在中國集成電路設計行業,他們是第一家。
施雷、俞軍時年30歲出頭,至今依然在公司,均為執行董事,分別擔任總經理、副總經理,主管日常運營。董事會中,他們領取的薪酬最高。
其余兩位執行董事,為曹國興、程君俠,都在1998年加入。
當時,曹國興44歲,已擔任復旦大學產業化與校產管理辦公室主任;4人中,程君俠最年長,她曾任復旦大學電子工程集成電路設計研究室主任,技術功底深厚。
現年85歲的章倩苓教授,也在董事會擔任非執行董事。
4名執行董事,均為創始團隊成員,大家在一家公司合作24年。
這群復旦精英,很多時期也難言輕松。
最初,公司設計電話機芯片,缺乏經驗、研發投入以及市場試錯,一度處于虧損狀態。即便是輕資產切入,依舊無法自己造血。
2000年,香港創業板開板,復旦微電抓住機會,IPO加后續增發,募資2億港元,境況開始好轉。
直到2010年后,公司盈利基本維持在1億元以上,經營慢慢穩定下來。即便如此,2021年以前,其利潤的頂峰,就徘徊在1億-2億元之間,一直未有突破。
難走的路
復旦微電最初的辦公室,在大學的一間小辦公室,不到50平方米。但是,這群人志向不小,一心要做國產芯片,打破半導體領域的國外壟斷。
芯片行業大體分為四個環節——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根據所切入的環節,行業內的商業模式,大體可分為IDM、Fabless和Foundry(代工)模式。
其中,IDM模式,集合芯片全產業鏈,能夠獨立生產芯片,資金投入大,技術門檻高,屬于重資產;Fabless模式相對輕資產,只負責芯片設計,制造、封測供需全都外包。
起家基礎所限,復旦微電的團隊,一開始就選擇Fabless模式,主要從事芯片的設計、測試服務,現在的營收結構中,其設計環節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九成左右。
早在2002年,復旦微電就自主設計出“神威Ⅰ號”,這款高性能嵌入式32位微處理器,創下當時國內CPU研制的最高水平。
2006年起,復旦微電與復旦大學聯合啟動FPGA(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項目,開始做更大規模、更有難度的集成電路。
之后數年,雙方研發百萬門級FPGA、千萬門級FPGA、億門級FPGA,均為國內第一款。FPGA屬于專用集成電路中的一種半定制電路,在通信、安防、工業等有著廣泛應用。
自研路不好走,復旦微電財務實力有限,更是如此。過去兩年,其研發強度占比,一直在25%以上。
2019年,為研發全球頂尖的14/16nm 10億門級FPGA和PSoC,復旦微電花去研發費用5.6億元,比上年多花了1.5億元,疊加存貨跌價準備等經營因素,當年直接轉盈為虧,虧損1.6億元。
通過高強度的研發,復旦微電也得以成為國內FPGA領域的領先公司之一,且擁有國內首款推向市場的嵌入式可編程芯片PSoC。
砸錢研發高端的產品線,帶來了合理的商業回報。
2021年,FPGA及相關產品收入約為4.27億元,同比增長109.49%,今年上半年,銷售額達到3.78億元,同比又增長120%,截至6月末,客戶超過500家。
以FPGA產品系列為基礎,復星微電正打造智能計算平臺,拓展新的應用領域。
體面生活
現在,復旦微電的寬裕,是過去從未有過的。
主要產品大體分四類——安全與識別芯片、非揮發存儲器、智能電表芯片、FPGA芯片,用于社保卡、銀行卡、門禁、地鐵閘機、密碼鎖等多種場景,在多個細分賽道占據領先。
其安全與識別產品線,一年出貨超15億顆芯片;智能電表MCU芯片累計出貨,超過5億顆,在國家電網單相MCU市場份額第一。
市場需求強勁,業績水漲船高。
2021年,復旦微電銷售額25.8億元,凈利潤5.1億元,遠高于歷史水平,今年上半年的凈利,趕超去年全年的水平,凈利潤率達到30%以上,整體產銷率為97.06%。
政策也格外支持。
去年單單補助金,復旦微電就收到1億多元,且在8月登陸科創板,募資7.48億元。
經營狀況節節攀升,然而,團隊的研究壓力不小。
截至目前,其共有11個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在研項目正在進行中,涉及身份鑒別、汽車電子、通信物聯網、醫療儀器等多個領域,預計項目總投資規模達到27.5億元。
一個高技術壁壘的領域,關鍵靠人。
截至2021年末,復旦微電共有員工1531人,830人為技術人員,占比超過50%,碩士、博士學歷人數476人。
公司一位高管公開說,他們既想“做中國人自己的芯片”,也致力于創立一家受人尊重的企業,“讓員工可以過上體面人的生活”。
所謂體面人的生活,是“有一套舒適的房子、一輛漂亮的車子、一個不說違心話的地方”。
管理層也言出必行,增加人力支出。研發人員平年均薪,從前年的40.69萬元,升至去年的52.89萬元。
據披露,公司共有4個員工持股平臺,合計持有公司3517.2萬股,按照9月27日的A股收盤價計,價值超過28億元,平攤到每個員工,大概在180萬元左右。
不過,大股東為復旦復控、復旦高技術,兩家合計持股26.56%,產權上依然留有鮮明的名校烙印。
創業核心團隊也持有公司一定股權,占比不多,最高的總經理施雷持股比例僅為1.12%左右。
在過去多數時間,這些股權的價值并不耀眼,直到最近兩年,這筆股權才變得越來越值錢。
從2020年的低點計,復旦微電的市值大概增長了15倍(以現在A股市值衡量)。
對于一批堅守24年的科研人員,這不失為一種公允的回報。
- 雪球專刊097期:揭秘萬科股權戰
- 投資中國有不少困惑,但消費增速驚人讓我著迷(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12期)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世紀回眸》
- 信用卡,怎么用(財蜜eMook)
- 備戰北交所開市紀實(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44期)
- 中歐商業評論(2022年9-10月刊)
- 中歐商業評論精選集·尋找駭客
- 比較(總第118輯)
- HBR的100年(《哈佛商業評論》2022年第12期)
- 2017中國產品創新報告(《商界》2017年第12期)
- 雪球專刊268期:2021雪球投資煉金季(上)
- 旭輝控股項目停工半年(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2期)
- 人口“兇猛”(《商界》2022年第3期)
- 比較(總第95輯)
- 管理視野28:如何點亮Z世代雙向奔赴的職場新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