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一顆國產芯(《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10期)
- 《21世紀商業評論》雜志社
- 744字
- 2023-02-15 17:25:40
一、Special 專題
造一顆國產芯
中國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目前,中國廠商在通訊芯片、模擬芯片與OSD設計、成熟制程制造與封測環節產生較多的營收,而在前端設備和原材料市場處于起步階段。
特別是在芯片設計環節,中國企業跑步前進,在存儲芯片、模擬芯片方面建立起一定的競爭力。
如何突破封鎖,造一顆國產芯?
海光信息的選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自己的技術。它與AMD成立合資公司,向對方學習如何制造X86服務器芯片。目前,海光有4款CPU產品,其中海光一號和海光二號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
長江存儲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在技術上,要有自己的實力,但不一定要從零做起,可以尋求國際合作。2020年,長江存儲研發的128層NAND開始量產,基本抹平與三星的代差。
地平線、寒武紀的選擇,則是在全新領域和巨頭一決高下,寄希望于換道超車。
寒武紀是人工智能芯片龍頭,產品有云計算、車載芯片等,直面英特爾、英偉達的競爭。比如,思元370是該公司首款采用Chiplet(芯粒)技術的AI芯片,集成了390億個晶體管。
還有的芯片企業,比如中科院孵化的龍芯,希望靠自己研發,建立一個中國主導的軟硬件生態。龍芯的產品主要應用于航天國防等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的領域。
上述芯片公司路線不同,卻都在奮力追趕芯片巨頭的腳步,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需背水一戰。
造芯重要,必須尊重行業規律,有的公司常年巨虧,一味依靠融資,自身無造血能力,長期如此,也難以為繼;更要警惕,個別人借產業扶植之名,只顧謀取私利,缺乏真正攻堅克難的堅持和勇氣。
今年,外部封鎖加碼,繼限制芯片設計工具EDA等動作之后,又將“槍口”瞄準高性能GPU。這意味著,寒武紀和地平線等公司,或將缺乏訓練AI的最先進算力芯片,而在芯片代工領域,限制引進光刻機,也妨礙中國芯片公司向5nm、3nm等先進制程推進。
打壓一次又一次,我們期待中國公司自強奮進,沖破重圍。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15期)
- 別讓指標毀了公司(《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9期)
- “復蘇?!甭窂酵蒲荩ā蹲C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50期)
- 中國鄉村振興之路白皮書(2021)(《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巨頭們沒有邊界(《21世紀商業評論》)
- 雙十一購物指南(財蜜eMook)
- 農村財務會計(2020年第7期)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0年第4期)
- 2021商業重啟(《商界》2021年第2期)
- 農村財務會計(2020年第6期)
- 職場中年人如何自救(《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哈佛商業評論)
- 巨頭們的投資棋局(《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9期)
- 雪球專刊第129期:樓市十月圍城
- 比較.第117輯
- 汽車觀察(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