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國新征程:“十四五”時期的中國經濟
- 張占斌
- 4761字
- 2023-02-15 17:26:04
前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確定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按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F在看,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勝利實現,我們開啟的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從經濟角度來看,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加快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
現在中國已經是個響當當的世界性的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世界性的經濟強國,我們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也就是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此時此刻,我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具有特別的意義,充滿著歷史的莊嚴感。人類走過的道路和我們國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下一步走好自己的路,特別有啟發、警醒意義。
第一,要善于把握歷史發展的重大機遇。西方一些國家從地理大發現開始,抓住歷史與現實賦予的機遇,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家在近代的崛起無一不是如此。而近代的中國,由于封建統治者的夜郎自大、閉關自守,在近代工業革命的滾滾浪潮中,沒有把握住歷史發展的機遇,最終遠遠落后于近代工業革命中迅速崛起的西方各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勝利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黨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使我國準確把握了歷史發展機遇,迎來萬紫千紅的春天。我們要深刻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真正把握好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的機遇期,為實現經濟強國目標奠定基礎。
第二,要善于推進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憑借近代工業化迅猛發展,開始躍上世界工業文明的制高點。據統計,以英國為例,1776年至1800年棉紡織品出口值從670萬英鎊增加到4143萬英鎊,24年間增長了5.18倍;到19世紀70年代時,城市人口已占全國總人口的50%。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下,英國迅速完成了向經濟強國的轉變。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階段,充分利用好工業化和城鎮化這一對“驅動輪子”,對于我國實現經濟強國夢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第三,要善于鼓勵國家科學創新機制的形成??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7 世紀以后,科學革命席卷了歐洲。大批科學家、發明家涌現,一個科學、技術、實驗三位一體的科學創新機制開始形成,推動了西歐各國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而中國封建統治者卻輕視科技知識,把發明創造稱為“奇技淫巧”,近代中國最終在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淪為落后國家。當前,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我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已經刻不容緩。
第四,要善于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a href="#new-notef1" id="new-note1">[1]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將西方社會迅速推到一個更高的歷史發展階段,而中國卻在封建主義的桎梏中蹣跚前行。近代中國衰落的歷史警示我們:要善于建立開放型的經濟體系,要對當前和未來世界的大變動、大發展、大轉折有清醒的認識,對我們的國情要有充分的把握,在對外開放中發展自己、壯大自己。
第五,要善于推動國家變革力量的形成。荷蘭、英國等經濟強國的崛起,無一不是依靠推動國家變革力量而實現經濟強國目標的。如荷蘭人推動商業銀行制度、股份制的變革,英國“光榮革命”對政治制度的變革等,都為這些國家的繁榮發達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中國封建統治者卻故步自封,拒絕變革,扼殺國家變革力量的形成,最終導致了國家的衰敗與落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正確路線,40 多年來,我們風雨兼程推進改革開放不動搖。現在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深入人心,這是對近代中國的大國之衰、大國之痛應有的歷史反思。
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透過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看到了全球方方面面的深刻變化和調整,也看到了西方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困難,也許這一年是世界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這一年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嚴重衰退,中國經濟雖然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仍然脫穎而出,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穩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中國2020年的GDP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3%。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突破。
在過去的一年里,面對全球疫情的嚴重沖擊和美國的全面遏制打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勝利。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實現了正增長,體現了中國經濟的潛力、韌性和可持續能力。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績,得來也十分不易,收獲的經驗更是彌足珍貴。我國歷史性地登上了一個大的臺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為什么能夠取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異成績呢?最重要的是,我們深化了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做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證;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這些規律性的認識非常珍貴,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的精神財富,也是下一步做好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
從2021年開始,我國發展進入“十四五”時期,這是一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也是一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然要遵循人類社會最一般的規律,也要善于學習借鑒國際上好的經驗和做法。但我們國家由于國情比較特殊,現代化建設具有自己的特點。總的來說,是要向著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邁進的現代化。那么,具體說有哪些特點呢?第一點,我國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點,我國的現代化是14億人口的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第三點,我國的現代化是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第四點,我國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第五點,我國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第六點,我國的現代化是傳承中華文化和光大中華文明的現代化。第七點,我國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第八點,我國的現代化是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現代化。面對如此重大的歷史任務,在這么一個重大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辦好自己的事情,首要的是要把經濟穩住,把經濟工作做好。過去取得的成就,為我們開啟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我們更加充滿信心和期待。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全球經濟的預測,中國經濟2021年將實現8.1%的增長,2022年將實現5.6%的增長,預期增速普遍高于發達經濟體,這在新興經濟體中也是處在前列。從這個預測中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仍發揮著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作用,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也充滿信心。
“十四五”時期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強調指出,在新發展階段要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更是強調指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核心要義體現在三個“新”上,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因此,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2021年“兩會”精神,重點要把握好這三個“新”。
第一個“新”: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高度重視對發展階段的分析判斷,再相應進行決策是我黨領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經驗?!笆奈濉睍r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斷。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必須打好基礎的一個階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首先,國際國內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前所未有。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加速了大變局的演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頭浪,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調整,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從國內看,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各方面的任務可以說十分艱巨而繁重。其次,大挑戰中孕育著大機遇。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要辯證地認識機遇與挑戰的關系。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我們要增強化危為機的意識和能力。不僅要善于順勢而為,把優勢轉化為動力,更要勇于逆勢而上,善于轉危為機,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第二個“新”: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最重要的理論和理論創新。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新發展階段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挑戰,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創新,才能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新的發展優勢。“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提升科技攻關和應急攻關的能力,統籌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第三個“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而作出的戰略抉擇。新發展階段,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既是形勢使然,也是歷史的必然。當前,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錯綜復雜,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甚至是受阻,依靠原有的外需拉動已不可能。同時,大國經濟一般都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依靠國際市場是帶不動的,立足國內大循環,不固守“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舊思路,因時而變,也是歷史必然。但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是要封閉保守,也不是在開放問題上大幅度收縮,更不是放棄國際循環,也絕不能搞畫地為牢、各自為政的“諸侯經濟”,而是強調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更高開放水平上的雙循環相互促進,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是主動作為,不是被動應對,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不是幾個部門的工作,而是黨和全國的工作大局。我們各級干部和黨員都要心懷“國之大者”,細細掂量,不斷提高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