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切實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1)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我們始終把經濟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位置,牢牢抓住了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這些年,我們之所以能辦成一系列大事,辦好一系列喜事,辦妥一系列難事,無不以發展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為基本前提。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
李總理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再一次強調了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的發展任重道遠
作為有著13億多人口的國家,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無疑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為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僅以出境旅游為例,去年國內居民出境游人數已超過1億人次,無論在世界的什么角落,到處都能看到游玩、消遣、購物的國人身影。更重要的是,站在世人面前的中國人,大都“感覺良好”,早已沒了“矮人三分”的自卑感。如同生活寬裕后必美化居所一樣,外出游山玩水更是富足的標志。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讓13億多人都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還任重道遠,仍需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一是我國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人口眾多,不發達,是中國的最大國情。雖然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經濟大國,但還遠不是經濟強國,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落后狀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4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但人均只有7600美元左右,列世界第80多位。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科學技術含量低,總體上仍處在中低端水平。農業基礎薄弱,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比發達國家低了約20個百分點。
二是城鄉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城鄉發展差距巨大,一些農村地區還非常貧窮落后。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為5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7%,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當薄弱,不少農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尚未解決,農民收入水平遠低于城鎮居民。
區域發展水平也存在極大差距。2014年,北京、上海兩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92210元和94240元,這個數值已接近或超過一些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排名靠后的甘肅、貴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只有26359元、24109元,最低的地方人均只有6000多元。
三是貧困和低收入人口大量存在。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我國尚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差不多相當于法國、德國和英國人口的總和。目前,全國有8500多萬殘疾人,城鄉低保人口有7400多萬,許多人的生活非常困難,要靠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過日子。幾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和落戶城鎮,而進城務工人員中有2億多人還沒有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其中許多人收入低下,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存生活壓力。
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然而,這些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巨大變化,許多人包括一些黨員干部,對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重視程度已有所降低,把它看得不再像過去那樣迫切、那樣重要,認為可以松一口氣了,有些人甚至開始沾沾自喜,也不再能“聚精會神”和“一心一意”。這是非常錯誤的。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在“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面臨著一系列錯綜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還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如果在發展上出了問題,比如即使經濟下滑過大,一些風險也可能集中爆發,從而不僅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實現,還會波及經濟穩定和社會安定。從國際看,我國正處在將強未強的特殊時期,在波詭云譎的國際環境中,極易成為一些國家的嫉妒對象和遏制目標。“老二難當”是國際社會博弈的一個規律,作為新崛起大國,要徹底擺脫遭遏制、被絞殺的風險,加快發展、早日趕超是我們的不二選擇。事實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據分析,印度在下一個財政年度經濟增長速度有可能超越我國,這無疑是一個新的壓力。總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黨和國家來說,做好經濟建設和發展工作仍將是中心任務和頭等大事。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綱,綱舉目張。對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模糊認識,更不能有絲毫懈怠。
一句話,推動發展,時不我待!
二、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所謂“新常態”,簡單地說就是“速度下來、質量上去”,即經濟增長由高速變為中高速,發展方式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就是要讓中國經濟在中高速增長中邁向中高端水平,最終實現量與質的完美結合。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
一是外部環境不利因素增多。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新的國際產業分工和價值鏈格局正在形成。發達經濟體加快戰略調整,推動“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流,對我國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形成巨大壓力。其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利用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等產業,對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留并發展中低端產業形成挑戰。
特別是,由于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國無不大量使用刺激性救市措施,雖然大大緩解了危機破壞程度,但也使市場機制的發揮受到極大影響,淘汰和激勵作用都大為降低,從而使國際經濟復蘇變得復雜、曲折、緩慢,即使復蘇后也難以擺脫低速增長的命運,有人甚至認為低速緩慢增長將成為國際經濟的新常態。這就意味著,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明顯降低。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青黃不接。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新舊動力轉換時期,但舊動力已經減弱,新動力卻沒能及時形成、跟進和替補。從需求角度看,除了出口拉動外,就是包括投資和消費的內需拉動,所謂“三駕馬車”。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我們主要依靠的是在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資源環境條件下,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的增長模式。現在,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消失,出口拉動已如前述將大為減弱。至于投資拉動,毫無疑問也已過了黃金時期,尤其是以政府大規模投資為主的做法越來越受到詬病。而要形成以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為主的增長模式,絕非短期之功。道理很簡單,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提高居民收入。而要在不大幅減少國家或企業收入,進而不影響國家正常運行和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條件下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須首先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要實現這一點,最基本的途徑就是,通過改革創新推進集約發展,提高經濟效率和效益。但無論是體制改革,還是技術創新,沒有一定時間很難見到明顯成效,后者尤其如此。
實際上,一些國家之所以沒能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大多也是這一環節出了問題。因此,在未來幾年,增長動力缺乏將成為困擾我國經濟的障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