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國新征程:“十四五”時期的中國經濟
- 張占斌
- 16字
- 2023-02-15 17:26:04
第一章 新發展階段:開啟強國新征程
第一節
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回望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高質量發展,有力有序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沉著冷靜應對外部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堅決果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環境四大類主要指標總體如期完成。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新成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指出,“十三五”時期,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顯著優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總的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經濟實力大幅躍升。2016—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保持了6.7%的年均增速,經濟總量從突破 70 萬億元增長至 99.1 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達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到“十三五”期末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標志著我國穩步邁向高收入經濟體行列。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比2015年增長39.9%,1.4億家庭年收入達到10萬—50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成效顯著。公安部數據顯示,1億人落戶任務提前完成,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實現了市民化,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
第二,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地區、各部門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的實效。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鋼鐵去產能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目標,產能利用率和企業經營效益明顯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速壯大,智能制造深入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快車道,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初步建成。2016—2019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由24.54萬億元增至31.71萬億元,年均增長5.9%,遠高于同期世界工業2.9%的年均增速。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達28.1%,連續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興起,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第三,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社保兜底脫貧等全面推進。2016—2019年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到2020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如期實現,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得到解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中國奇跡。
第四,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施,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善。新型城鎮化質量穩步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逐步提升,都市圈建設有序推進,特大鎮設市取得突破。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升至60.6%,比2015年提高4.5個百分點。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老少邊貧等特殊類型地區加快振興發展。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高質量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和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成效顯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扎實起步。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全球排名大幅提升。產權保護制度體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持續深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顯提升,政府作用得到更好發揮,價格市場化程度超過97%。國資國企改革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減稅降費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政策效應明顯,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增強。
第六,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新成就。我國扎實推進經貿強國建設,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加快形成,中國商品、中國投資、中國服務的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我國對外貿易加快優化升級,實現穩中提質。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從2015年的3.95萬億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4.58萬億美元,我國連續3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連續11年保持第一出口大國地位,貿易大國地位更加鞏固。在全球跨境投資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我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2017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2016—2019年吸收外資合計達5496億美元,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設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成為內地第一個自由貿易港。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截至2020年9月,我國累計與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第七,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中等收入人群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比2015年增長39.9%,1.4億家庭年收入達到10萬—50萬元,全世界規模最大中等收入群體已經形成。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個百分點,每百戶家庭家用汽車擁有量達35.3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堅持就業優先,鼓勵創業就業。數據顯示,2016—2019年,我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人數連續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始終處于較高水平。健康中國建設扎實推進,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頂層設計、總體戰略和實施路徑不斷明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9年達77.3歲,比世界平均預期壽命高近5歲。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國人民奮力拼搏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化了對做好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規律性的認識,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脫離的最大國情。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極其復雜的國際環境,需要破解許多難題,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正確策略,堅定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階段。成績的取得,見證著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能力。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堅強的領導核心。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國發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時期,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化作前行動力。從“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底線,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十三五”時期,一個個民生問題的解決,一個個美好夢想的實現,更多經濟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底氣所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第三,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艱辛探索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新論斷、新部署。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重要發展和深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創新和發展。“十三五”時期,我們更加重視各項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聯系,更加重視每項基本經濟制度中兩個方面的彼此協調和相互促進。
第四,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起草“十三五”規劃建議時,直面中國大地存在的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一場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全面開啟,開辟了中國發展新境界。實踐證明,新發展理念是確保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科學理論。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我們經歷了一段不凡的歷程。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以實現,中國制造全球矚目,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臺階,這一歷史性的跨越,離不開新發展理念的科學指引,離不開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對新發展理念的自覺踐行。
第五,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十三五”時期,我們注重解決體制性的深層次障礙,推出一系列重大體制改革,有效解決了一批結構性矛盾,很多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注重克服機制性的梗阻問題,打通理順了許多堵點、難點,增強了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點上實現了新突破。全面擴大開放,自貿試驗區數量增至21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深圳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實施方案發布實施,商簽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舉措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第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十三五”時期,圍繞適應把握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我們一方面堅持以穩為主,創新完善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堅持穩字當頭,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另一方面在關鍵領域著力求進,努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