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事橡膠 (“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作者名: 薛媛媛本章字數: 1571字更新時間: 2023-02-15 17:31:30
二、橡膠拉動汽車產業
1839年,美國化學家查理·固特異在做實驗時,無意間把裝有橡膠和硫磺的罐子丟在了爐火上,橡膠和硫磺受熱后熔化、流淌在一起,形成塊狀膠皮,從而無意間發明了制作橡膠的硫化法。固特異這一偶然的行為,發明了實用的硫化橡膠,解決了生膠變黏、發脆的問題,使橡膠具有較高的彈性和韌性,掃除了橡膠應用上的一大障礙。他用硫化橡膠制成世界上第一雙橡膠防水鞋后,又開始生產膠布、膠鞋、膠管、膠板等一系列日用品。
橡膠硫化對推動橡膠的應用起到了關鍵作用,它是橡膠制造業上的一項重大發明,使橡膠開始進入工業實用階段,成為一種真正的工業原料,代表著橡膠工業開始成型。
從此,橡膠開始帶著傳奇色彩走進世界工業和人類生活。
1845年,英國工程師R.W.湯姆森在車輪周圍套上了一根合適的充氣橡膠管。他首次提出了充氣輪胎的設想,并獲得了這項設備的專利。這對于幾千年來人們使用木制輪子車這一傳統來說,是一大科學進步。
1888年,英國人J.B.鄧祿普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條充氣自行車胎。到1890年,輪胎被正式用在自行車上。
盡管橡膠是一種柔軟而易破損的物質,但卻比木頭或金屬更加耐磨。橡膠的耐用、減震等性能,加上充氣輪胎的巧妙設計,使乘車的人覺得比以往任何乘車的時候都更舒適。
1895年,世界上第一輛充氣輪胎汽車問世。隨后,蒸汽機上使用了橡膠墊圈,橡膠被制造成氣球、膠帶、充氣船墊等。
從學習印第安土著用橡膠制作雨衣、雨鞋、祭品,到在蒸汽機上使用橡膠墊圈,橡膠被制造成氣球、膠帶、充氣船墊,歐洲人發現了橡膠的巨大商業價值。
就這樣,橡膠,首先成了汽車生產的重要工業原料。汽車工業拉動橡膠需求,隨著橡膠需求急劇上升,一時間,橡膠樹的種植使獲取巨額利潤成為可能。
看到壟斷汽車輪胎生產帶來的巨額利潤,福特打算建立全球最大的橡膠園,通過壟斷橡膠來壟斷整個汽車輪胎生產。他在貝倫城附近建了一座橡膠種植園,但沒有成功,然而他沒有放棄,又建起第二座橡膠種植園,可惜的是他又沒有成功。
人們沒有因為福特的不成功而放棄,反而更加瘋狂地追逐種植橡膠帶來的利潤。隨著汽車工業時代的到來,對橡膠需求巨大,導致橡膠價格飆升,這也使無數的冒險家蜂擁至橡膠的原產地——巴西。
那是一段瘋狂的時期,從巴西亞馬孫河口開始一直到雨林深處,綿延幾千公里,野生的橡膠樹下到處都是膠碗、膠管,到處都是散發著惡臭的生膠作坊。森林地帶新建了鐵路,亞馬孫河上的航運公司運送著割膠工人和生膠制品。無數的運膠船從遠方駛來,巴西的馬瑙斯城也因橡膠幾乎一夜暴富,成為當時一座輝煌富有的城市。人們稱那一段輝煌時期為“橡膠時代”。
然而,馬瑙斯城的輝煌并未如汽車工業那么曠日持久。
伴隨橡膠用途的不斷開發,巴西雨林的野生橡膠產量很快達到極限,但顯然年產4萬噸這個極限產量不能滿足歐洲工業飛速發展的需求。英國政府急于開發東方殖民地,打算尋找一種適合在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等殖民地栽培的植物。英國藥學會博物館館長詹姆斯·柯林斯請求那些前往巴西的旅行者搜集資料。1873年,第一批2000粒橡膠樹種子被運到倫敦的皇家植物園,但只成功培育出12株幼苗,其中的6棵小樹被小心翼翼地護送到印度的加爾各答,但小樹不適應當地氣候,很快就死了。
這時,人們才發現橡膠樹栽培的地理位置要在緯度更低一些的地方。
發現橡膠樹栽培的地理位置要在緯度更低的地方后,1876年,有個叫魏克漢的英國人,不懼層層風險,克服種種阻礙,九死一生,從亞馬孫熱帶叢林采集了7萬粒橡膠樹種子。可是這7萬粒種子中只有2700粒種子發芽出苗,到最后只有1900株苗被他移植到斯里蘭卡的帕登里亞植物園。
之后,橡膠樹又從斯里蘭卡的帕登里亞植物園被移植到新加坡,又從新加坡被移植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這時的橡膠樹,遍及英國殖民地的皇家植物園,極大地推動了東南亞、南亞殖民地橡膠樹的種植進度和橡膠園的建園規模。荷蘭、法國殖民者,也競相在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建起大批橡膠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