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邦走到半路,傳旨的太監就來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著貢使李安邦即刻進京面圣。”
對,圣旨上就這么一句話,在李安邦的千兩銀子的孝敬下,傳旨的太監還是透露了很多內部消息。
“對貢使的封賞還沒有定下來。
大臣們都等著貢使的銀子救急。
陛下聽聞貢使少年英雄,很想見見你……”
畢懋康當然也沒有閑著,他在收到李安邦的書信之后,就立即給自己的好友畢自嚴寫信。
天啟、崇禎年間任戶部尚書,掌管全國財政。在財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畢自嚴精心協調、精打細算,支撐明朝財政近10年,功在社稷。
畢懋康想不到自己的弟子,會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居然搞出一個潑天大功。
李安邦的志向,畢懋康是了解的,現在有如此大功于國,那自己這個做恩師的,說什么也要幫襯一二。
自己的本家畢自嚴是戶部尚書,深得崇禎信任,現在他的師侄又給他送來以解燃眉之急的五百萬兩銀子,那他這個做師叔的,是不是該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呢!
俗話說得好,朝廷有人好做官。
何況李安邦又有實打實的軍功,任誰也沒有反對的理由。
現在的兵部尚書崔呈秀,就是一個只知道諂媚的閹黨,打嘴炮的本事到是有,歷史功績沒有看到一絲一毫。
但這人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收了錢就一定會辦事,在這方面,他崔呈秀的名聲可是好的很。
至于魏忠賢,此時已經失寵,每天都過得心驚膽戰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個妄稱九千歲的人,在新皇繼位之后,他的命運其實已經注定。
后世很多人主張不能殺魏忠賢,不能讓東林黨一家獨大,當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李安邦現在就一白身,偶然間建立了一點功勞,就這樣的他能改變朝廷大勢?
簡直是癡人說夢話。
如果今后有機會,李安邦到是可以向崇禎建議,讓崇禎派魏忠賢及其閹黨,去收商稅和礦稅,如果不能完成任務,那就前罪后罪,一起處罰。
新婚妻子趙雅芝也收到了李安邦的書信五十萬兩銀子,新婚燕爾期間卻勞燕分飛,自然有數不盡的相思,道不盡的情意綿綿。
書信的最后,李安邦讓娘子代為采購足夠三四萬人的布匹、棉花、豬牛皮等物質。
李安邦和蔣武成,為了把各自所得的繳獲運回去,差不多各自派了一千士兵回去。
蔣武成只需要把繳獲運回重慶。而李安邦則須要把物質和銀子分別運往成都和會川衛。
所以,在趙雅芝收到書信和銀子的時候,李安邦都快到京師了。
憑借趙家巨大的商業網,區區五十萬兩銀子的采買,對于趙雅芝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難事兒。
當李安邦父母收到他的書信和三百五十萬銀子的時候,嚇得幾天幾夜睡不好覺。
這可是三百五十萬兩銀子啊!堆起來像一座小山一樣。(三百五十萬兩銀子=109.375噸,銀的密度是10.5,是水的十倍,一立方米的銀子重十噸,三百五十萬銀子的體積大約11立方米。)
李安邦早就料到了這種情況,他詳細說明了這些銀子的來路,以及對這些銀子的用處,這才讓他的父母稍微心安理得。
李安邦在書信中著重交代了父親關于擴大鋼鐵產量的問題,等他回來的時候,有大用。
李安邦能想到的都做了詳細的安排,至于那些突發事件,那不是他能掌控的,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說實話,李安邦現在所做的一切,往大處說是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可實際上是李安邦為拯救大明朝而殫精竭慮。
李安邦知道大明已經腐朽了,但他覺得,自己有必要為個得國最正的,最有骨氣的王朝盡自己的一分力。
也算是為個漢人的最后一個王朝致以自己的最高敬意。
如果實在無力回天,那自己也無憾了。
此路不通,那就只能另辟蹊徑了。
……
既然要拿此次剿匪振奮軍心民心,打造一個敢戰能戰少年英雄,那排場肯定就小不了。
禮部就是專業干這個的。
凱旋之軍,得勝班師后,要行凱旋之禮,大軍一路高奏凱歌,文武大臣要出城迎接,若是天子親征之師,還需要天子出城親迎。
入城之后,天子首先要去太廟告祭,告訴列祖列宗,此次國家大勝的消息,接著就是獻俘闕下等一系列禮儀。
禮部就是如此設計的,他們把李安邦的這次剿匪,辦成大軍凱旋。
理論上也說的通,只是李安邦不是受天子令出征,不需要天子親迎。但文武大臣卻還是來了很多。
李安邦從通州下船之后,一眾禮部官員早就在此恭候,數不清的各色旌旗,上百人的鼓樂隊。
禮部這次準備得非常充分,雙馬拉的大車就有數百輛,無他,五百萬兩銀子可不少。
用后世的計量方法,五百萬兩銀子重156.25噸,每輛馬車拉一噸,就需要156輛大馬車。
首級也需要十幾輛大車,俘虜就用繩子拴著自己走,罪大惡極的頭目,就裝進囚車。
一箱一箱的銀子,流水一般從船上抬下來,然后被倒入一輛一輛的馬車。
幾百萬兩銀子是數字的時候不震撼,等上百輛馬車都裝上滿滿的銀子時,真的是震撼人心。
禮部的人有心了。
既然他們要演戲,那就配合著他們演吧!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何樂而不為。
從通州到京師,也就二十里左右,一路凱歌聲樂不斷,整個隊伍斗志昂揚地一路前行,很快就京師城外。
接著就是文武百官的迎接,就連內閣首輔施鳳來,六部尚書都來了。
看來朝廷是真的需要這次勝利來振奮人心,國家一敗再敗,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危機。
不管是什么黨,認知是空前一致的,不管他們如何窩里橫,但絕對不能把鍋給打爛了,否則大家都沒的吃。
這是大家共同認知的一個底線。
今天的李安邦,就一個士子的打扮,胸前戴著一朵絲綢做的大紅花,胯下一匹白色的駿馬。
當真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大明朝廷在努力宣揚這次大勝。
街道兩邊早就站滿了密密麻麻的老百姓,就連臨街小樓的窗戶,也是人影綽綽,一些富家小姐也偷偷地前來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