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在從實際出發,培養所有官兵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李安邦豈能放棄如此大好的機會不用。
他是每天不停地穿梭于各艘戰船,給所有官兵宣揚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大道理丘八不懂,絕大多數是大字不識一個,和他們講道理,如同對牛彈琴。
那李安邦也有辦法,唱歌,跟老子一起唱。
“我是一個兵
來自老百姓
打敗了韃子狗強盜
消滅了土匪軍
我是一個兵
愛國愛人民
衛國戰爭考驗了我
立場更堅定
嘿嘿嘿槍桿握得緊
眼睛看得清
誰敢發動戰爭
堅決打它不留情……”
一首軍哥肯定是不夠的,第一首歌是告訴全軍官兵我們當兵是為國為民。
第二首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大明軍人個個要牢記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
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群眾一針線
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第三一切繳獲要歸公
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
三大紀律我們要做到
八項注意切莫忘記了
……”
這個就是關于軍紀的了,沒有軍紀的軍隊不可能獲得人民的支持,不管戰力有多么強大,最終走向覆滅也是必然。
這個時代娛樂活動少,唱歌那是相當的時髦,李安邦教給他們的歌又淺顯易懂,絕對不是那些生澀難懂的文言文歌曲。
如此,廣為傳唱就非常的容易了。
蔣武成一直跟在李安邦的身邊,他也怕這個未來的妹夫挖他的墻角。
可李安邦根本沒有,而是一視同仁地教育所有官兵,李安邦的人品讓他折服。
最讓蔣武成由衷佩服的,是李安邦那驚艷絕倫的才華,這兩首歌簡直太切合實際了。
看來自己那國色天香的妹妹是撿到寶了,自己必須在修書一封,把所有情況再給自己的老爹和妹妹說仔細了。
這樣的人才,一定要拿自己嫡出的,最漂亮,最有才華,最善解人意的婉瑩妹妹來配。
如果用庶出的妹妹來配這樣的絕世人才,簡直就是褻瀆,也起不到政治聯姻的作用。
蔣武成真TM是一個老兵油子,他的確有幾個未出嫁的妹妹,人肯定不差,可最好的就是嫡出的三妹蔣婉瑩。
既然是政治聯姻,那就不能拒絕。何況李安邦今后必定會發展海外貿易,卡住出川咽喉的重慶衛,就必須要有十分可靠的關系。
姻親就是比較長久和靠譜的一種。
李安邦到現在還不明白,就因為他的兩首歌,讓蔣武成決定把家中最漂亮,最出色的妹妹交給他。
男人只要有能力,在任何時代,都會被特別重視,這是毋容置疑的。
一路順風順水,幾天之后艦隊就來到了距離南京不遠的采石磯。
結果操江御史早早就恭候在這里了,不用去拜見,比李安邦這個白生高貴很多的操江御史主動登船了。
見面叫的那個熱情;
“李賢侄,我與你恩師可是同年。”
“十年不見,想不到畢兄有如此出類拔萃的弟子,甚幸,甚幸。”
李安邦又不是木魚腦殼,人家主動貼上來,那自己手中肯定有對方急需的東西。
攀交情是攀交情,但是生意是生意。
看在交情的份上,可以優先考慮你,或者優惠一些,想白嫖,那是不可能的。
“拜見劉御史,家師他老人家在出發之前,還叮囑學生前來拜會于你,學生禮數不周,還請劉御史見諒。”
生活就像在演戲,就看誰演的真。
李安邦在出發的時候,畢懋康連提也沒有提這個劉御史,既然人家首先擺明關系,那李安邦只能先認下了。
李安邦知道劉御史這次絕對有有目的而來,人多眼雜,所以他把劉御史請到自己的船艙,單獨敘舊。
至于蔣武成,只能知情識趣地退到一邊,一句話,他的背景不夠,文官并不認可他這個武夫。
而李安邦的恩師可是正二品的巡撫,那李安邦就算是躋身于被文官認可的圈子,不在是單純的武將了。
“劉御史,你可是為水賊而來?”
大家都是聰明人,就不用拐彎抹角猜來猜去。
“不知實際戰果如何?”
劉御史是要真實的戰果,不摻水分的。
“全殲天龍寨上下四千余人,剿殺一千五百余人,俘虜一千八百余人,釋放不想關的人員八百余人。”
“可有首級和俘虜?”
“都有,可隨時查驗。”
“那賢侄想如何報功?”
“小侄可把首級和俘虜全部交予給御史大人……”
李安邦躲到這里,就停頓了下來,如此大禮送上,你劉御史圍觀數十載,不可能不懂規矩吧!
劉御史眼神瞬間熠熠生輝,有戲。
“賢侄有何要求,你我叔侄二人不必忌諱。”
李安邦的要求也不過分,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中庸之道。
“剿滅水賊的主要功勞應該是我們的,其余的偵查、軍情、配合、掃蕩等可分配出去,首級和俘虜也是如此。
另外,小侄想在天龍寨設一千戶所,此事還要勞煩御史大人。”
李安邦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主要的功勞你們不要貪墨,其余的功勞隨便你們怎么編造都可以。
最重要的是,你要把天龍寨給我,我要在哪里設立一個水軍千戶所。
設立一個水軍千戶所,多余操江御史來說,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他這個操江御史就可以直接決定。
畢懋康的這個學生,真是一個懂得進退的好孩子,不貪心。
劉御史心里的石頭落地了,他幾乎什么都沒有付出,一個水軍千戶所的設立,那是他職權范圍內的事情,設立后只需要向南京兵部報備一下即可。
而他可以用得到的首級和俘虜,在李安邦的要求下,任意地寫出各種功勞來。
他三番五次剿匪失敗的陰霾終于可以煙消云散了,在也沒有人可以拿這事兒攻擊他。
關于繳獲,劉御史知情識趣地沒有問,因為大明早就有規矩,繳獲歸出征參戰的軍隊。
這也是歷朝歷代的潛規則,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鼓舞士氣。大明肯定也不能例外。
李安邦思前想后,決定還是讓劉彼時上報五百萬兩白銀的繳獲。
李安邦為什么還要上交五百萬兩銀子。
主要是這些繳獲大部分是一些商人上交的贖罪銀,并且這一筆銀子的數額實在太巨大了,大到他都不敢一口吃下。
再說,他現在還沒有什么實力去迎接別人的彈劾,所以把一部分銀子分給皇帝,是最明智之舉。
從古至今,吃獨食的人下場一般不好,李安邦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