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記體文

明人文集中的安南文獻,還有一類非常突出而集中,那就是記體文。其情況較為復(fù)雜,謹分幾類來說:

(一)單篇記文

這些都是記錄明安交往歷史上的各類人物和安南風物、故事的單篇文章,包含“記、序、題跋、雜著”等具體稱名,而“序”又有書序、贈序和壽序等之別。就所記錄的人物而言主要有如下幾類:

1.郡縣安南時期任職最久的最高行政長官黃福。黃福(1362—1440),字如錫,號后樂居士,山東昌邑人。《明史·本傳》言:“安南既平,郡縣其地,命福以尚書掌布政、按察二司事。……福在交阯凡十九年。及還,交人扶挾走送,號泣不忍別。”以至宣德初年交趾糜爛,黎利叛軍勢大,難以平服,黃福又受命奔赴前敵,為黎軍俘虜,結(jié)果黎利基于黃福在交趾地區(qū)的巨大影響,親自禮送回國。明人文集中涉及黃福的記文主要是關(guān)于黃福的后樂堂和所作家訓(xùn),都重點提到黃福在交趾平定和治理中的重要貢獻。解縉《后樂堂記》言:“永樂四年,師征安南,受命先次廣西鎮(zhèn)調(diào)饋餉、給乏絕。明年,安南平,總治交趾,任按察司。又明年,盜起海上,復(fù)遣師征,兵民事劇,叛服情變,撫摩帖抑,應(yīng)對周旋,于以體圣天子盛心,平定安輯之,俾同其樂,無異于圻甸之中、輦轂之下也。”[107]楊士奇《東萊黃公訓(xùn)子書后》,則是為黃福第二次赴任交趾“手書數(shù)事,留訓(xùn)其子琮,皆持身治家處人之要道,所謂君子之愛其子也”的家訓(xùn)而作[108]。與楊作相同的是劉球也有《書東萊黃氏訓(xùn)辭后》[109]。而習經(jīng)《書少保黃公訓(xùn)子教儀卷后》當是后來為黃氏后人所作,其中有言:“今考所紀年月,乃宣德丁未,公任工部尚書兼□□□也。交阯既叛,朝廷以公嘗有惠愛于彼,復(fù)召公往循綏之。茲蓋書于濱行倉猝之際,而為訓(xùn)尤切切如此,豈暱于所私哉?乃情之至親且愛有莫能已耳,茲固仁人君子之心也。因是求之,公曩于交阯有惠愛,亦茲心之推也。迨公再至,彼人于搶攘之際,不忍加害,而護送公還,且曰:公父母也。使當時治交阯者人人如公,則蠻民不叛矣。故公得生還,奚其感之深歟?然此則推于一方者也。視公祗事列圣,為世名臣,碩德豐功,足以照耀宇宙者,何往而非茲心之推耶?”[110]感慨黃福感化交趾蠻人之深,以至即使被俘,敵人也不忍加害。并由此推想,要是所有治理交趾的明朝官員都能如黃福一樣善待交民,“則蠻民不叛矣”,有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之意。另外,徐有貞有一篇長題挽詩序扼要記錄了黃福圍繞交趾的一生重要事跡:“挽黃少保福,山東昌邑人也。太祖朝擢自衛(wèi)幕,登侍從。建文時持節(jié)出鎮(zhèn),督兵于北。太宗之入,初執(zhí)之,既乃見釋,復(fù)用為侍郎。遷尚書,贊交阯軍事。交阯陷,為賊得而舁去。賊以其長者,存之不死。出,坐詔獄久之,復(fù)釋,加少保,留守南都以卒。人稱其清慎云。”并在詩中盛贊他陷賊之時“自當忠殉國,竟以德全身”的奇跡[111]

2.在征戰(zhàn)交趾過程中死難的明朝烈士或治理交趾過程中病歿的明朝官員。前者主要有紀念易先的“忠節(jié)堂”和紀念劉儁等十一人的“表忠祠”,后者則主要是思念病歿交趾的江西安福彭友直的“南思堂”,當時的明朝文人為這些具有特定悼念和懷思意義的祠堂建筑寫作多篇記體文。

易先,字太初,湖廣湘陰人。宣德二年,黎利舉兵為亂,易先復(fù)任交趾諒山知府,結(jié)果“勢窮援絕”,“遂自經(jīng)而死”。事聞,朝廷贈廣西布政司參政,鄉(xiāng)人又取誥命之辭中的“忠義,人臣之大節(jié)”語,扁其平日所居之堂曰“忠節(jié)堂”。陳敬宗《跋諒山知府易公忠節(jié)堂卷》將跋文重點放在議論易先感化交趾土人,與其一起死守孤城上:“諒山為交趾屬郡,民亦交趾夷人也,獸思舊穴,鳥戀故巢,夷狄禽獸同此心也。公懷仁服義,秉忠持節(jié),其死蓋出乎天性,在公不以為難。獨其化逆助順,使蠻夷之人忘其故土之歸,而致死力于必亡之地,茲其所以為難也。雖古之王蠋、張巡,何以過之?”[112]認為最能體現(xiàn)易先忠節(jié)精神的,就是他能以自持的忠節(jié)去感化蠻夷與其一起堅守至死,使得忠節(jié)這一來自于中華文明的高尚品質(zhì),成為一種具有普世意味的價值追求。而魏驥《忠節(jié)堂記》則將記文重點放在揭示易先死義的“涵養(yǎng)有素,篤信不回”的內(nèi)在素質(zhì)和“植綱常而厚風俗”的表率作用上[113],與陳文立意各有側(cè)重。值得補充的是,易先本來任期已滿,應(yīng)該離開諒山知府,卻因為他“在郡有善政,蠻人信服。任滿還朝,郡民相率詣巡御史保留,御史以聞,特命復(fù)其職,而進至正三品祿,還諒山。至是,城陷自縊死。”[114]讓人感慨唏噓。

據(jù)晚明劉伯燮《表忠祠記》,表忠祠是為紀念永樂初年以兵部尚書劉儁為首而死難和盡勞于交趾之戰(zhàn)中的十一位先烈。包含有“定國之勞”的尚書黃福、都督僉事黃中等兩人,“勤事而死”的兵部尚書陳洽、都督僉事呂毅、交趾布政使司參政劉昱、侯保、馮貴、諒江府知府劉子輔、諒山府知府易先、政平州知州何忠等八人,以及根據(jù)《祭法》兼有“以死勤事,以勞定國”兩種特征而得謚“愍節(jié)”的祠主劉儁。而其創(chuàng)建者,則是劉儁的七世孫、巡按云南監(jiān)察御史劉維(字九澤)。祠堂所在地點,據(jù)本文和《新纂云南通志》,則具體在云南臨安府建水城西門內(nèi);而時間,則在萬歷八年(1580)。之所以選在此地建祠,或以臨安“地近交趾”的緣故,是明朝出兵征討交趾的三條重要路線,在此紀念他們,提醒后人不忘交趾曾與明朝有如此不解的征戰(zhàn)淵源。結(jié)果萬歷十五年發(fā)生沙定洲叛亂,毀于火。后清朝有重修和增祀[115]。劉伯燮文的價值除了記錄表忠祠的祠主和創(chuàng)建經(jīng)過、經(jīng)辦人員等歷史資料價值外,在文學(xué)上還記載了何忠兩句絕命詩“紅塵失路風霜苦,白日懸心天地知”,以及對于明朝不留張輔鎮(zhèn)守云南的遺憾。其言:“說者謂當其時輔不還朝,如今云南世守故事,交趾至今存可也。自古國家無全盛之朝,南詔、交趾遞相通閉以前,故保茍且為治而已,何有今郡縣、森然漢法焉?通云南,閉交趾,自是阻深暗曶之常。以我國家大明一統(tǒng)之盛,取此何有哉?”[116]可見時至晚明,人們都還在感慨云南和交趾之于中國的不同命運。

至于劉球《南思堂記》更是書寫了一個發(fā)生在戰(zhàn)爭與和平之際的讓人感傷的故事:

予家食時,族人希敏為言交阯之叛也,其婦翁彭友直以古費典史持郡牒撫諭叛寇著績,升新安主簿。未數(shù)月病沒,沒時歸道已梗。其子威因費民之懷之也,藁葬費之杜社寺后,意及寇平,發(fā)以歸。未幾,交阯境土悉為寇陷,威伏圍城中。久之,賴朝廷宏天地之德,宥寇罪,寇亦懼誅,悉遣中國人之留其境者歸。威在遣中,逼迫就道。顧勢不得歸親喪,以屬其親所娶交阯婦,使俟所生子丑奴長而告之,遂行。抵家,言于其兄誠,誠慟其親體魄寄葬萬里外,竟遭兵塵流離,斬然限為異域,不得復(fù)通道路,往而收以附先塋,哀號攀慕之情弗克勝,乃名堂于所居之西十里曰南思。兄弟五人朝夕引領(lǐng)南向,必窮神于海濱天涯而后已。托希敏來請記,值予赴京期迫,未復(fù)之。其后誠數(shù)至京,每至輒三四詣予請不倦,予念其悲深而意篤,不可以不記。

由于安南黎利等人的激烈抗爭和明朝在宣德三年的最終棄守,交趾由永樂時期的內(nèi)地一下變成了敵國,使得相當一部分埋骨交趾的原明朝底層官員,如本文所記的彭友直,卻不能順利地歸葬祖墳,以至家中的子姓難忍刻骨之思,筑堂南向思之,此即“南思堂”的由來。而作者所能想出的安慰辦法,除了發(fā)發(fā)牢騷,抨擊明朝對交趾的治理無方和征戰(zhàn)無能,“以致中國冠帶之士委骨荒徼,不得歸葬故土”外,就只是找了兩個比彭友直更悲慘的故事來開解彭家五兄弟了。當初與彭友直一起出使交趾的江西安福人還有另外兩個:一個是與彭友直一樣做典史的歐陽堅,“與友直俱授牒撫寇,為寇所執(zhí),死炎火中”;一個是當縣丞的謝子方,他倒等到了宣德三年之后和彭的兒子彭威一起回國的機會,但是“威親見其舟碎海中,舉家八人溺水死”。一個被火燒死,一個和全家被水溺死,皆死得凄慘,而又“皆不得葬”。另外,還有一點值得點明,就是彭家的親人有留在交趾娶妻生子,其子名“丑奴”,可為明人和交人通婚生子的顯例。[117]

3.遷居內(nèi)地的原交趾人士。屬于此類的主要是鄭棠《森玉軒記》和梁潛《夏氏族譜序》所提到的夏時中。鄭棠文記載在明朝平定安南的永樂初年,“詔選文學(xué)之士來京,拔其尤,得俊彥一百人,夏生時中以文章魁眾選,授翰林典籍,余皆除州牧守宰”。并且,透過本文還可以知道:(1)夏氏之先本為中國人,“其先世后漢時為交州刺史,留寓安南,李氏當國,封為夏惠公,本為會稽人”,至此又復(fù)為中國人,來了一個在中國和交趾之間的循環(huán);(2)記錄了夏氏在交趾的世系傳承和孝悌治家、醫(yī)藥興家、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zhèn)鹘y(tǒng)[118],故以漢文學(xué)才能進入明朝翰林院為官,說明當時交趾漢文化程度較高的家族,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能有中國人的血統(tǒng)。而夏家在交趾更為具體的情況,可參梁潛文[119]

4.出使安南的明朝使者。其文甚多,不煩列舉。此處僅以一人文集為例,明初宋濂所作書序中,即有《南征錄序》和《使南稿序》是為洪武三年同時出使安南的王廉、林弼的使交文集《南征錄》《使南稿》而作,而《葉夷仲文集序》和《張侍講翠屏集序》則分別提到了文集作者葉見泰、張以寧出使安南的重要經(jīng)歷,不僅如此,他還為明朝文人贈送安南使臣杜舜卿回國的詩集作了一篇序,名為《送安南使臣杜舜卿序》。又以一位使臣而言,則可能有多篇記體文載錄其出使之事,如王廉,即有上述宋濂所作的使交文集序,又有王祎為其《代祀馬援頌》所作的“書后”,從王祎文可知,王廉在洪武三年受命出使時,還曾受命代替皇帝祭祀漢代平定安南名將馬援,并作文頌之,有補充出使細節(jié)的作用。

5.明安關(guān)系密切或緊張時到與安南毗鄰地任官人員。這類記體文甚多,這里僅以梁潛《送杜千戶還陽江序》和唐順之《送太平守江君序》為例加以簡要的說明。梁潛文所記杜千戶任職之所,即在與安南毗鄰的廣東肇慶府陽江千戶所。杜千戶因為在永樂五年前后的征戰(zhàn)安南黎季犛過程中立下功勞,升為副千戶。正是為此,梁文才在本篇受人所托的送序文中拿出百分之九十的篇幅,大談特談歷史上的安南與中國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且將重點放在了與主人公立功密切相關(guān)的永樂征戰(zhàn)和郡縣安南的時代大事上,指出“蓋不惟海嶠淪污之民,得復(fù)睹乎惟新之化,而中國威命頹靡于數(shù)百年者,亦以復(fù)振于今之時。嗚呼,何其盛哉!古未嘗有也。而于夫飲至策勛之際,一時將校蒙被顯賞者,又何其幸耶”[120]。為安南人民得以重新沐浴中國文化的教養(yǎng),中國得以重振大國威命于周邊地區(qū)而感到自豪和幸運,這是明永樂時期典型的大國思維。而唐順之文所送的知府江君,其任職之所也在與安南臨近的廣西太平府。此時正值莫登庸篡立事件爆發(fā)之時,明朝國內(nèi)的和戰(zhàn)決策還沒有成形,所以唐順之根據(jù)自己的主張和理解,提出了“天子茍赦而不誅則已,誅之則宜委其責于州郡而毋出內(nèi)兵”。這一下放軍事處理權(quán)與兩廣地方官員的設(shè)想,其原因正在于廣西太平府“與廣東之欽、廉、云南之廣南諸郡,尤綰三省之口,為中國出兵之戶,其地與交南相齒錯”[121],其熟悉安南地理和人情、軍事的緣故。

而記錄安南風物或故事的,則主要是一些收錄于明人文集中的“雜著”類短篇記體文。如明弘治時期孫緒《無用閑談》,即曾詳細記載他所見到的來自安南地區(qū)的《安邦鄉(xiāng)試錄》一冊,并感慨:“安邦者,安南國一道之名。其國凡幾道,如中國省藩。然試錄題曰‘洪德二年辛卯’。蓋其境土去中國萬里,雖名為秉聲教,而其實則自帝其國、建元更制自若也。初場《四書》義四篇,《五經(jīng)》義五篇,二場制、誥、表各一篇,三場詩、賦各一篇,四場長策一篇。蕞爾小夷,不足齒錄,而其所刊文字,亦多有可觀者。如《晉謝玄讓前將軍表》中云……《木罌賦》中警聯(lián)曰……末云……此等言語,似非鳥言獸面者可能,亦已見中國文化之遠也。”[122]這可以看作是安南科舉考試書籍流入中國的顯證,而時間則在其國“洪德二年辛卯”,即明朝成化七年(1471)之后,由此還可以切實了解安南受到中國科舉考試影響的鄉(xiāng)試考題、文體和漢文化水平,以及“自帝其國,建元更制”的獨立國家意識等等,文化信息相當豐富而重要。正是為此,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題作《安邦試錄》,幾乎全文抄錄孫緒本條,以為安南漢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標志,“鳥言卉服,何以有此?亦奇矣”[123]。至于胡直歸入“雜著”中的《談言》,則有兩則有關(guān)早期安南的故事,一是日南國倮人文身的怪異風俗,一是梁天監(jiān)中扶南大舶獻玻璃神鏡,引來作者“然世人徒怪倮人文身之非,而不知自文其性之非”的議論和批判梁武帝重金酬鏡的謬誤。

(二)長篇專文

這是專門記錄明朝與安南之間所發(fā)生重要事件的篇幅較長的記體文,往往以“始末記”“紀略”“錄”等為名,或收入明人文集中,或曾經(jīng)單獨編刊。而就反映的歷史事件而言,又主要有明朝永樂時期的平定安南、宣德初年的棄守安南、嘉靖時期的降封莫登庸和萬歷時期的黎維潭交關(guān)請封等四個重要事件。下面即按所反映的歷史事件順序,對相關(guān)文獻進行簡略介紹。

1.反映永樂時期平定安南經(jīng)過的專門記體文,主要有丘濬所作《定興忠烈王平定交南錄》。該文后來多單行,或又簡稱為《平定交南錄》,歷代都有刊刻。該文原收錄于丘濬文集《重編瓊臺稿》卷二十,據(jù)其自述,是在平定安南總兵、英國公張輔的家藏奏疏和《交阯郡志》的基礎(chǔ)上撰成,詳述了永樂四年至五年平定安南的始末,是了解永樂時期征戰(zhàn)安南的第一手重要文獻。值得申說的是,該文當時又曾刻在張輔墓前的神道碑上,為其后人和世人瞻仰。吳寬《為張英公賦瑞芝》詩即言:“偉哉定興王,卜葬燕山麓。墳上穹碑太史文,大書《平定交南錄》。”[124]

2.記載宣德初年棄守安南經(jīng)過的專門記體文,主要有楊士奇《圣諭錄》和林希元《宣德交趾復(fù)叛始末記》等。楊士奇《圣諭錄》,又名《三朝圣諭錄》,所謂“三朝”,乃指楊士奇所經(jīng)歷的永樂、洪熙和宣德三朝。《四庫全書總目》言:“是編乃自錄其永樂、洪熙、宣德三朝面承詔旨及奏對之語,蓋仿歐陽修《奏事錄》、司馬光《手錄》之例,《明史》士奇本傳多采用之。序題壬戌十二月,為正統(tǒng)七年,乃士奇未卒之前二年也。”[125]當初應(yīng)是單獨編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其子孫將其收入《東里別集》卷二中。后來多是單獨刊行,一般為三卷,版本甚多。《圣諭錄》涉及到很多永樂至宣德間明朝涉安南的詔書、決策、人物和重要行動等的細節(ji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林希元《宣德交趾始末記》名為記錄宣德初年棄守交趾的經(jīng)過,而實際是為自己在嘉靖前期極力主張武力征討莫登庸而最終罷職還鄉(xiāng)的訟冤之作。在他看來,其武力征服莫登庸的主張之所以未被朝廷采納,是因為他們錯誤地總結(jié)了宣德割棄交趾的原因。因此嚴格說來,宣德初年割棄交趾這一歷史事件在林希元文里并非記錄的對象而只是分析的對象,是為其用兵安南的軍事主張服務(wù)。他指出宣德時期的明安局勢和當前的明安局勢已經(jīng)不同,不能用宣德當初用兵的失敗來預(yù)判嘉靖此時用兵安南之行不通。其所總結(jié)的宣德失敗原因有五:(1)未能徹底收服交趾的土著豪杰;(2)以中國嚴法重賦對待交趾;(3)治理交趾的政策不當,不應(yīng)該用郡縣而應(yīng)該用土官治理;(4)沒能像云南留大將重兵長期鎮(zhèn)守;(5)明朝治理交趾的官吏貪殘,特別是宦官馬騏等人的激變。“兼此五釁,其民皆思黎氏,故王師一到,彼無傒后之思,并起與吾為敵,坡壘關(guān)之覆敗,有由然也。”[126]也可以看出時至嘉靖,確實有不少人反對宣德初年的割棄交趾。

3.反映嘉靖前期針對莫登庸事件的專門記體文則比較多,明朝方面主要有林希元《安南始末記》、翁萬達《平交紀略》和附于毛伯溫文集的《平南錄》等。

林希元《安南始末記》與其上文《宣德交趾始末記》一樣,也是為自己的訟冤之作,記錄的實事少,而發(fā)泄個人情緒和主觀立場的分析指斥的文字多。《安南事始末記》則圍繞自己因為主張用兵征討安南莫登庸,結(jié)果卻遭到革職歸田這一“終身大禍”之事,記錄其前后經(jīng)過和議論感慨。其中有不少為一般史書所不載錄的帶有傳言性質(zhì)的秘辛:(1)桂萼在當政時“特起”王守仁于兩廣,是為了一償他早年為諸生時“立功八桂之外”的夢想,結(jié)果王守仁在平定廣西思田之亂后就不斷謀求還朝,“拂衣而去”。于是,桂萼“恨其負己,即動本削其伯爵”。(2)在迫降莫登庸之后,最高負責長官毛伯溫曾夢想封爵,傳言為夏言所阻撓而未成。(3)朱厚熜在平定安南莫登庸之事后,曾后悔“未曾祭告天地祖宗及詔告天下安南臣民行大賞”。至于朱厚熜多次關(guān)注林希元之事,則更是得之家人傳言,難有其它佐證[127]。但無論如何,安南莫登庸事件確實牽動了整個嘉靖朝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人物的人心和命運,成了他們尤其是深陷其中的林希元至死不休的情結(jié)。

翁萬達《平交紀略》當初應(yīng)是單獨編輯藏于家,為其生后多種傳記資料載錄,然現(xiàn)在難覓其蹤影。至于《平南錄》四卷,則附于毛伯溫《毛襄懋先生文集》之后的《別集》中,共四卷,都是他人所作與毛伯溫平定莫登庸事件有關(guān)的各類文字,包含書信、序、詩詞和頌類等。

4.記錄萬歷中期黎維潭款關(guān)的專門記體文,則主要是楊寅秋《綏交記》。他以五千余字的篇幅,詳細記錄其在萬歷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間親歷和處理的安南黎維潭款關(guān)請封的歷史事實[128]。資料翔實,前后經(jīng)過記載甚為明晰;語不夸飾,沒有像林希元那樣站在個人立場來有意拔高自己的歷史貢獻。更重要的是,其關(guān)于中越方面尤其是安南方面參與款關(guān)請封的歷史人物,如馮克寬和杜汪等人,具有與越方史料參照利用的重要史料價值。

(三)安南專文專書

這些多專門集中記載安南歷史,收錄在明人文集中,或后來又單獨刊行成為專書,往往以“志”“考”“圖說”等為名。按時間順序,主要有鄭曉《皇明四夷考·安南考》、俞大猷《交黎圖說·平交》、王世貞《安南志》、歸有光《書安南事》、歐大任《百越先賢志》和葉向高《四夷考·安南考》等。

鄭曉《皇明四夷考》二卷,收入其史學(xué)著作《吾學(xué)編》中,其首即為《安南考》。卷首有嘉靖四十三年(1564)自序,有言:“四夷何以首安南也,我郡縣也。次兀良哈何,我武衛(wèi)也。哈密、女直非歟,羈縻之虜,非我官長也。……朝鮮何以次兀良哈也?知禮教也,大國也。琉球小夷,何以次朝鮮也?學(xué)于中國也……昔也外夷入中華,今也華人入外夷也,喜寧、田小兒、宋素卿、莫登瀛皆我輩人。”[129]可見其非常強的以中華文明中心,以中國王朝為宗主國的夷夏觀念,故特別強調(diào)安南的中國郡縣歷史和莫登庸等人遷入安南地區(qū)等事。鄭曉(1499—1566),嘉靖二年進士,海鹽人。累官刑部尚書。隆慶初,贈太子少保,謚端簡。有《鄭端簡公文集》十二卷、《吾學(xué)編》《今言》等多種著述。

俞大猷《交黎圖說》實際有兩大部分:一是《平交》,一是《處黎》,皆是先“說”后“圖”。所謂“平交”,乃指俞大猷在嘉靖二十八年所平定的安南叛軍范子儀等入侵廣西欽州之亂,于是“將親歷水陸道路著圖于后,而條說于其前,以告后來之有事于交南者,理合呈乞施行須至呈者”,共計若干條開列于后。得出進攻安南必取海路的結(jié)論:“后世欲取安南必由海進,其各陸路只張?zhí)撀暥选!辈⒄f:“有不信者,請詳圖形。”之后即錄《交黎水陸道路圖》[130],與前面的“說”部配合,做到“圖”“說”各施其責,又交相為用,體現(xiàn)出鮮明而強烈的海戰(zhàn)思想和具體實踐[131]。而《處黎》部分,則是其跟隨蔡經(jīng)所平定的海南黎族之亂。

王世貞《安南志》是其密切關(guān)注明代邊防和周邊國家的系統(tǒng)產(chǎn)物,與《北虜始末志》《三衛(wèi)志》《哈密志》《倭志》等一起組成了其未完成的“明史”中“志”的重要組成部分[132]

歸有光《書安南事》所記以莫登庸為中心的安南事件,只是截止到嘉靖十六年,安南鄭惟僚浮海到達北京告發(fā)莫登庸篡立,而明朝還未有新的“攻討之計”[133]之時。由此可見歸有光和廣大明人對莫登庸這一發(fā)生在周邊,有可能影響國內(nèi)軍事動態(tài)的國際大事的熱烈關(guān)注,以致還未等到朝廷的最終決策和它的塵埃落定,就匆忙記錄下來。其時歸有光還只是蘇州昆山鄉(xiāng)下的一個普通秀才。

歐大任,字楨伯,廣東順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歲貢除江都訓(xùn)導(dǎo),遷光州學(xué)正,又遷國子監(jiān)博士,官至南京戶部郎中。《明史·文苑傳》附見《黃佐傳》中。《百越先賢志》見于其文集《歐虞部集十五種》,共四卷,記錄了“內(nèi)起吳會,外及交南,地廣萬余里,人閱二千年”[134],包含東漢及之前與古越地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一百二十人,人各一傳。值得稱道的是,“而每傳之末,必注所據(jù)某書,又據(jù)其書參修,一句一字,必有所本,尤勝于他家之杜撰,均未可以一眚議之。黃佐修《廣東新志》,漢以前人物小傳,皆采是書,蓋亦深知纂述之不茍矣。”[135]其中不乏與古代交趾地區(qū)關(guān)系密切的中國人,如東漢著名語言學(xué)家、著有《釋名》的劉熙,“建安末卒于交州崇山下,有劉熙墓云”,被古代越南人稱為“士王”的士燮,以及補西晉王范《交廣春秋》之闕而復(fù)廣為《十三州記》的黃恭等人[136],皆治中越文化關(guān)系者所當知也。

葉向高《四夷考》中有《安南考》,考后有論,體現(xiàn)了其對明安關(guān)系的認識,是占據(jù)主流的和平主義政策,主張不“輕用武”。對永樂時期征戰(zhàn)和郡縣安南而帶來的“騷擾相奉,困敝已極,國家曾不得其尺縷斗粟之用”,他固然持毫不客氣的批評態(tài)度;對宣德初年棄守安南雖贊賞有加,以為是“繼述之善”“明圣之所圖”,但也對無奈棄守所反映的明朝狀況頗為不滿,以為是“維時反側(cè)初安,刑馀肆毒,官狥茍且之政,將乏折沖之才,遂啟戎心,卒成業(yè),故談?wù)哂羞z論焉”;而對嘉靖前期降封莫登庸的處理,認為正是借鑒了永樂至宣德時期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故能處理得宜,“王封永削,國體彌尊。威已加矣,然后醳之。操縱有宜,抑亦參伍于前事也”;并對成化時期劉大夏巧妙阻止太監(jiān)王振圖謀安南的行為大加贊揚,認為是真正的“藎臣之所用心”。該文收入其文集《蒼霞草》卷十九[137]。《四夷考》,原名《四夷志》,是萬歷二十五年國史撰修活動的產(chǎn)物,后來單行,一般為八卷。

至于吳士奇《交南》,收錄于其《綠滋館征信編》,看來像是有關(guān)專記安南的文章,而實質(zhì)卻是與其所關(guān)注的明朝邊防和周邊國家朝鮮、日本等一樣,乃短小的論文,表明其外交主張,所以更應(yīng)看成是“安南論”。其文言:“余初睹楊文貞交南之議,亦以為輕棄其土,自損國威。及觀思田諸土官之亂竟無寧日,假令交南再復(fù),至今用兵幾何?所耗弊中國士馬餉饋又幾何?失此彈丸之地于我何損?而得之,其為損益半也。乃知老成之長慮也。或曰:‘鎮(zhèn)以張輔,可令如滇中。’然而未可必也,謀國者亦算其多者而已矣。”[138]贊同當初楊士奇等人的棄守安南之議,以為是大臣謀國的表現(xiàn)。吳士奇,字無奇,歙縣人,萬歷二十年(1607)進士。官至太常寺卿,以拒絕魏忠賢招攬致仕。著有《綠滋館稿》九卷、《考信編》二卷、《征信編》五卷及《史裁》《皇明副書》等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沁县| 双牌县| 金寨县| 伊春市| 图们市| 荣昌县| 泸水县| 镇康县| 天全县| 扶绥县| 寿阳县| 杨浦区| 沙河市| 睢宁县| 朝阳区| 政和县| 抚州市| 多伦县| 大关县| 永城市| 深州市| 永州市| 天气| 甘孜县| 梨树县| 廊坊市| 象山县| 陈巴尔虎旗| 承德市| 佳木斯市| 屯门区| 湘阴县| 务川| 莒南县| 南木林县| 土默特右旗| 乐至县| 哈密市| 车致| 武安市|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