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學交往研究
- 馮小祿 張歡
- 9722字
- 2023-02-08 17:53:23
一 文學性的詩詞賦頌
文學性的詩詞賦頌類作品與后述各類文體作品一樣,其創作高潮主要集中在明安關系較為密切或者特別緊張的洪武、永樂至宣德、嘉靖和萬歷等時期,就此出現了幾個大的書寫主題。下面即略言之。
(一)歌頌主題
這可以分為兩類:
1.歌頌平定安南的主題。這主要集中在永樂五年(1407)平定黎季犛并郡縣安南和嘉靖十九年(1540)降封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這兩個時期。為此出現很多以“平安南頌(詩)”“平交頌(詩)”“平南頌(詩)”等為題目的詩、頌、鐃歌、鼓吹曲辭等作品,而且往往都有序文交待創作的時間、緣起和應須為頌的職責宗旨等。頌聲洋洋,蔚為大觀。就詩、頌類作品而言,又以頌為多;以時代而言,又以永樂時期最為高漲。
永樂時期以《平安南頌并序》等相同題目出現的,即有楊榮、夏原吉、黃淮、姚廣孝、梁潛、金實、高得旸、陳璉、陳賢等人10篇之多,就中惟陳賢《平安南頌》未見作品、只見題目而已[4],其他都保存在各人文集中。而以《平安南詩》出現的,則目前僅發現楊士奇和王璲2篇作品。王璲之作為五言古詩,無序,首言:“圣恩涵萬國,蠻夷犯天綱。寬刑冀或改,怙終彌弗臧。神人咸憤怒,天兵臨南荒。”強調明朝出兵的不得已。次則鋪言明朝兵強馬壯,勢如破竹,“大索搗巢穴,如入無人鄉。生擒盡遺類,凱奏軍威揚”。再言明軍是吊民伐罪的仁義之師,解救安南黎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所謂“昔陷狐貍窟,今蒙帝澤滂”是也。最后歸結到“臣子須頌”的職責,祝福偉大圣上萬壽無疆:“平淮美憲宗,江漢贊宣王。小臣忝朝列,稱頌進明光。愿言祈圣壽,萬萬同天長。”[5]可見這類頌詩的寫作模式和一般格調。楊士奇之作為《詩經》體的四言詩。其前有一長序,首先強調圣人(即當朝永樂皇帝)出兵征討叛逆鄰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臣聞天以風雨霜露育成萬物,圣人以禮樂征伐綏輯天下,一出于至仁。周之文武,皆一怒以安其民。故雖圣人不志用兵,亦不去兵以為治。”其次以快速的節奏描寫征服并郡縣安南的經過,突出是安南民心所向。最后如王璲一樣,強調了大臣須頌的職責和真誠。而詩歌正文采用古老的《詩經》“頌”的體制,即是為了表現當代皇帝的威嚴高邁和明朝軍隊的雄偉壯闊[6]。
除此之外,還有永樂四年七月為鼓舞出征安南大軍士氣,楊士奇作《出師頌有序》,以及用擬樂府詩中的軍樂詩來書寫平定安南的高璧《擬鼓吹鐃歌曲·交之平》。前者序有言:“臣執筆從屬車,親聆玉旨之敷仁,睹總戎之恭命,士氣奮發,嘉應之孔昭,敬作《出師頌》一首。”詩結尾言:“南交氛埐,不日澄鮮,王師勞勛,不日凱旋。八表一統,皇明御天,小臣作頌,豫歌太平。”[7]表明是出征之前的誓師和祝愿之作。后者也是一首歌詠永樂征服安南的頌詩。其詩前有“安南黎季犁賊篡其主,太宗命征夷將軍跨海伐之”一句,交待了時代背景。而詩歌主體是以三言為主:“交之陽,極炎荒,俗孔陋,穢德彰。擅弒逆,瀆綱常,天監明,義旗揚。跨險阻,越莽蒼,斮惡梟,戮貪狼。吊流離,哀死喪,律度同,恩澤滂。布堯德,囿蠻邦,大哉功業孰與京。”[8]顯得比較特別,看來是受了漢大賦描寫狩獵場面的形象化影響,把用兵安南看成是一場大型的狩獵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永樂時期的歌頌人物中,除皇帝外,一生四次南征交趾、三擒偽王的英國公張輔(1375—1449)就成了此后人們常常歌頌的代表性人物。特別是他身后四十余年墓地所產的靈芝一本,一下即吸引了弘治初年臺閣體也即茶陵派的代表作家為之同題共作、集體書寫,出現了李東陽《定興王墓瑞芝詩序》、程敏政《芝頌有序》、吳寬《為張英公賦瑞芝》和何喬新《太師張忠烈王既葬,嗣子英國公懋以宗伯丘先生所作〈平交南錄〉勒石墳前,未幾,隧道產芝一本,人以為忠孝所感》等詩頌文作品。對其前后背景和創作意圖,程敏政《芝頌序》言之最詳:“故太師定興張忠烈王,佐太宗靖難為元功。歷洪熙、宣德、正統三朝,參軍國事,為耆德,忠勛并隆,而下安南之績尤偉。惜記載弗詳焉。王薨之四十年,今太傅兼太子太師嗣英公,始得其詳于閽人之侍王者,乃請禮部尚書瓊山丘公重加序訂,立穹碑于墓祠之前。未幾,守墓者以芝產告。一本九莖,狀如朵云,其色黃,其本紫,蓋天昭王之偉績,表嗣公之懿孝,故其瑞應若茲,宜有頌章以侈其盛,俾祀王者歌于廟中。”[9]而又以吳寬之詩句“獨憐滅敵心,不逐南云移。平生遺恨無所泄,墳上倏化為靈芝”[10],最能得其對交趾的遺恨心理。蓋在宣德初年割棄安南的決議中,張輔是持最強烈的反對意見的,“廷議棄交阯,輔爭之不能得也”[11]。當然,也有為其不死于交趾而死于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的后人遺恨[12]。
與永樂時期的頌聲大作相比,嘉靖時期直接歌頌平定莫登庸的頌詩類作品則少多了,目前所發現的以“平交”“平南”和“鼓吹曲辭”等為名的詩頌類作品,只有李時行《平交頌》、潘恩《嘉靖鼓吹曲辭十二首并序·嗟南交》、黃卿《平南頌辭》等3首。并且,黃卿僅于致毛伯溫書信中提及打算創作《平南頌辭》[13],作品未見,實只2首而已。李時行《平交頌》為四言詩,詩前實有一長序,而所交待的莫登庸事件從爆發到受降的完成,事實上是被高度地精簡凝練了,省去了中間的幾起幾伏情節,這既是文學書寫的必然,也是歌頌主題的要求。而從“某竊伏草莽,樂觀厥成,乃述其事而頌之曰”來看,其作此篇頌詩時,還只是一個舉人,未成進士,故曰“竊伏草莽”[14]。李時行(1514—1569),字少偕,番禺人。嘉靖十九年舉人,二十年進士,二十四年升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后中蜚語罷職還鄉。與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重結南園詩社,稱“南園后五子”。潘恩《嗟南交》為其《嘉靖鼓吹曲辭》十二首組詩中的最后一首,乃樂府而以四言詩出;以“嗟南交”命名,則頗顯明朝作為四海宗主國和明朝天子作為萬方主宰而高高在上的悲天憫人形象[15]。
反倒是到了總領其事的最高文官毛伯溫身上,卻出現了歌頌大臣精良、皇帝神武的傾向。對此,毛伯溫后人所收集的《平南錄》四卷中,即有第三、四卷專錄贈送毛伯溫平交的詩詞和頌類作品。其中,第三卷所錄“詩詞”類中,有內閣大學士夏言和時任禮部尚書、后為內閣大學士的張璧同時所作的贈送毛伯溫平定莫登庸還朝的《沁園春》詞2首、詩52首,鼓吹鐃歌則有廖道南9首并序、商大節1首、江一桂4首并序、陳丕謨《平南鐃歌》8首并序、賦2篇;第四卷錄頌5首、調3首(即《歸朝歡》)以及其他散文作品。
而這主要是嘉靖皇帝本人由于莫登庸事件的多次反復而搞得最后意興闌珊,賭氣不想聽取言不由衷的贊美,才打亂了明朝人早已養成的歌頌習慣,以至于才出現了這件不直接從天子層面而從大臣層面來歌頌這樣一件國際大事。
2.歌頌安南和占城所貢白象的祥瑞主題。這主要集中在明永樂至宣德年間。在那個頌聲大作的年代,安南、占城等周邊國家以及跨山越海而來的眾多遠洋地區貢物的加入,使得明朝國內的歌頌達到了頻繁和熱烈的頂點,成了他們認為明朝進入治世盛世的時代標志。因為,有什么能比周邊和遙遠的化外之地的進貢更能說明圣德遠播的程度呢?本處不擬詳細展開,而僅僅羅列來自安南(包含成為明朝郡縣的交趾地區)和占城的進貢物品,特別是被視為祥瑞的白象,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大量歌頌、闡釋類詩賦作品。以安南和交趾所貢白象為題,據詩或詩序可知進貢時間,歌詠永樂二年六月甲子安南所進貢的白象的,有曾棨《白象賦有序》、金實《白象歌》三七雜言樂府詩、《白象詩一十韻應制作》五言排律;歌詠永樂十七年下四月己丑鎮守交趾總兵、豐城侯李彬所進貢白象的,有余學夔《恭紀瑞象瑞烏并序·瑞象》《瑞象十四韻》二詩。其他暫不能明確時間的,可知是安南進貢的,還有楊士奇《白象賦應制》、楊榮《交阯進白象》七律、高棅《奉賦安南進白象應制》七言排律、王翰《奉教詠白象》七律等。
與歌詠安南或交趾貢象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是與安南長期對峙的敵國占城,并且由此還出現兩個高潮:一是永樂四年八月朔,翰林院承旨召集翰林儒臣及修書秀才千余人于奉天門丹墀內同賦《白象詩》,“各給筆札,一時立就,擢右庶子胡廣為第一,淮為第二,有羅紗之賜”[16]。根據明人現存文集,可知參與這次同題應制賦詩活動的,有被永樂皇帝欽定為第一名的胡廣《應制賦白象歌》七言古詩,節奏鏗鏘,意象鮮明,主旨堂皇,而結句所言“物無疵癘乾坤寧,華夷一統歌太平”[17],頗能得頌圣之旨。獲得第二名的,是黃淮《白象詩》,也是七言古詩,不過其結尾“小臣叨備詞林職,愧乏長才紀成績。載歌忝效封人祝,永作皇家萬年歷”[18],似乎落了應制詩自謙的窠臼。其他還有解縉《白象頌有序》七言古詩,據詩序所言:“迨南交順附,而馴象蕃息于輦轂之下者,四十余年矣。邇者交人作亂,圣天子命將征之,師行未逾時,而白象來獻。”[19]則當與胡廣、黃淮同時作。其他如王達《白象贊》、姚廣孝《白象》七言古詩、楊榮《白象歌》七言古詩、李時勉《白象賦》和陳登《應制賦白象》五言古詩[20]等,或亦此次所作。其中,王達《白象贊》還贏得了本月十九日永樂皇帝的御筆親批:“此篇言簡而切實。”[21]總計現存作品,即約有8篇之多,且體制各有不同,以七言古詩為最多,有5篇,其他則或五言古詩、或賦、或贊,體現出應制詩在體制選擇上一定程度的自由靈活。而黎近的《白象》詩,據其生平則是宣德年間所作。二是永樂十六年秋九月三日庚戌,占城國以瑞象來進,則有夏原吉《瑞象贊并序》、金幼孜《瑞象賦有序》、陳敬宗《瑞象賦》[22]等三作。
而這些安南和占城所進貢而來的白象、馴象之所以引起朝廷上上下下的重視,是因為它們先天所具有的得五行之精的本質和后天的溫順中節表現,具有古人一向重視的祥瑞特征。用得到第一名的胡廣的詩來說,就是:“白象白象來占城,皜姿孕毓金天精。雪膚霜毳交晶熒,炯炯上應瑤光星。兩牙修潔前插冰,秋波洞射徹底明。感文不必因雷聲,就中藏簡雙龍橫。膽流四髀隨時更,肉兼十牛豨目瞠。載舟可以擬權衡,辨頌乃俾奸邪傾。圣人御極海宇清,衣冠萬國趨彤庭。”“奇祥異瑞分獻呈,天產此物為時禎”,“只今圣德被八纮。猰貐螫蟒俱潛形,白象始得延長生。愿殫微力駕龍軿,千秋萬歲陶仁坰。物無疵癘乾坤寧,華夷一統歌太平”[23]。只有盛世治世才有這樣來自遠方國度、仰慕中華圣人的純良恭順動物的出現。
以后則由于皇帝鋪張治世盛世的興趣減弱和明朝國力逐漸內收等原因,這樣的歌頌主題則難得一見了。
(二)出征和任官主題
這實際上包含兩種大的情形:一是出征的贈別和從征的紀行;二是任官的贈別和到官的紀行。
1.出征主題主要集中在明永樂至宣德初年和明嘉靖前期。因為這兩個時期的明安關系最為緊張和激烈,前者已經是水火不容的戰爭狀態,由于安南的強烈抵抗和頻繁起義,其間多次反復爭奪,最終到宣德三年,明朝不得不放棄安南,讓其獨立;而后者也是幾經跌宕,起起落落,最后還是到了明朝出動大軍到邊境接受莫登庸投降的地步。這兩次大的明安對抗,使得要詳盡地梳理明朝方面參與出征的人員和所作的贈行作品,變成一件幾乎不可能也似乎不必要的行為。因此本處只打算以永樂時期的兩個例子來加以個案展示。
一個是最后戰死于安南的兵部尚書陳洽。通過明人文集中的安南資料輯錄,可知以七言律詩為其出征贈行的,即有曾棨《送兵部尚書陳公出鎮交趾》、王英《送陳洽尚書拜命,同大將軍英公出鎮交阯》和王紱《送陳吏部再赴交趾安撫(洽字叔遠毗陵人)》等3首,以五言古詩贈行的是章敞《送兵部陳尚書洽出鎮交趾》,胡儼《送陳侍郎洽鎮撫交阯》則是七言古詩,共計5首。陳洽(1370—1426),字叔遠,南直武進人。好古力學,與兄濟、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書薦授兵科給事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后多次隨軍征討交趾叛軍,參贊軍事。宣德元年(1426)十一月,隨總兵官王通率軍再次征剿已經勢焰滔天的安南黎利,結果王通不聽勸說,明朝大軍中伏,陳洽墜馬,自剄死。死前言:“吾為國大臣,食祿四十年,報國在今日,義不茍生。”歿后,朝廷特加贈少保,謚節愍[24]。解縉嘗評其:“疏通警敏,亦不失正。”[25]《千頃堂書目》卷十著錄了有關陳洽忠節和榮哀事跡的《忠節錄》一卷[26]。
一個是從征為書記的“閩中十才子”之一的王偁。除了他自己的《虛舟集》中有《從軍行》二首抒發從征豪情外,還可以通過其同時代人文集得知其在從征之初,即有王璲《送翰林王孟旸參將安南》七律、曾棨《懷王檢討偁,時從英國公南征》七律和同鄉高棅《送王檢討南征》七古等詩壯行。王璲詩結句“知卿素有雄豪筆,須勒神功鎮海山”[27],既切合王偁著名文人的特征,也表達了立功平安歸來的美好祝愿。王璲等人的美好愿望倒是順利實現了,王偁得以立功歸來,不過最終的下場卻不美妙。王偁(1370—1415),字孟旸,福建永福人。洪武二十三年舉人,永樂初薦授翰林院檢討,進講經筵,充《永樂大典》副總裁,與解縉交好甚密。永樂五年隨英國公張輔遠征交趾,為參軍幕僚,平定后又隨張輔回國。永樂十三年,因解縉被誣,受株連下獄死,卒年方46歲。著有《虛舟集》五卷,內中有多首詩歌創作于交趾從軍時期。
由上可見,當殘酷的戰爭來臨時,即使是陳洽這樣的高級官員,也有可能因為參與征戰而陣亡于異國,留下烈士的美名和后人的尊敬。也有王偁這樣的知名文人,因為富有學識,可以從軍掌書記等務,從而感受并抒發漢唐人的邊塞立功熱情,為文學創作帶來切實的火熱體驗和難忘經歷。由此,交趾這個原來的異國和異鄉對他們不再陌生,而有了生死相依的深入體驗。只是與西北的寒冷遼遠相比,交趾卻是南方的酷熱瘴氣和稠密森林,充溢著說不盡的神秘和兇險,有了新鮮的文學地理景觀意味。
2.任官贈別和到官紀行。細分又有兩種:
一是永樂五年至宣德三年間到交趾地區任官,或者被貶為吏[28]。由于交趾距離京師極其遙遠(常稱為荒服之地)、任官環境的陌生(蠻夷)和時局的不太平,隨時都有戰爭和丟命的危險,從而使得為官交趾的士人多有凄惶之感,更遑論那些本就是被貶之人呢?因此,贈別的人往往就要想方設法來開解這種可能有的落寞和凄涼,而自己的到任紀行,則再理性和曠達,也很難擺脫流落天涯、感嘆自身的總體心境。其情況甚為復雜,我們僅各舉一例。
以到交趾為官的羅通為例。羅通(1389—1469),字學古,江西吉水人。永樂十年(1412)進士,為監察御史七年,以言事忤旨,出為交趾清化州知州。對此,通常皆以為是被貶,包括他自己內省的時候,但是在離別之際,他的老鄉和朋友們卻不能這樣煞風景,而是想方設法開解。于是,老練的臺閣名臣楊士奇的贈行文就不說是貶謫,而說是“升清化州知州”,并解釋說:“清化在交阯西南海上,去京師萬余里。朝廷豈薄近臣之良而輟之荒落遼遠之域哉?顧其地淪墜夷獠數百年,圣天子在位,然后去其所為害者而郡縣治之,將被之文明之化,然其漸習之污且固,有非可以一朝夕振舉之也,則必資乎學通材達、久于左右、明識上意者而任之,此武王不忘遠之盛心也。”[29]其目的自然是為了消解現實層面的壓抑貶謫之感,而以臺閣大臣所一向領悟和頌揚的帝王治外的宏偉方略,強調這是朝廷用人目光的遠大和為荒遠的交趾人民沐浴文明教化的“盛心”,以提振羅通治理遐荒的為國之志。而作詩贈行的狀元曾鶴齡雖也想極力擺脫離別所帶來的低沉情緒,但大概是這場離別所去之地實在太過遙遠,還是忍不住在前半段傾訴了一些擔憂和惶恐:“惆悵杯酒間,踟躕衢路側。邇別情所難,況君遠行客。行客適何許,南交乃絕域。山川阻且修,匹馬獨登陟。”只是到后半段才勉力振起,安慰遠行的老鄉兼朋友:“丈夫四海志,萬里猶咫尺。辛苦諒不辭,所思在明德。俯視川從東,仰睇星拱北。還朝會有期,側佇聽消息。”[30]希望羅通能早歸朝廷,共相團聚。名列永樂首科翰林院二十八名庶吉士出身的周述則以奇偉壯觀的“呂梁洪雪浪”為題贈行,由此祛除了離別的感傷,顯得胸襟開闊,結以盼歸的“日南明到如相憶,回首呂梁歸思多”[31]。
貶謫到交趾為吏的,以羅亨信為例。羅亨信(1377—1457),字用實,號樂素,廣東東莞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永樂十一年癸巳(1413),由吏科右給事中欽謫交趾充吏。至永樂二十年(1422)秋,“部符下取交阯充吏官員、監生人等歷兩考者,俱送赴部,通歷出身”,次年秋方回到京城,撥繕工司令吏。總計貶謫交趾為吏十年,中間還經歷了永樂十七年冬的鄭公政奪城之亂[32]。其《覺非集》中,有多首貶謫交趾紀行和在交趾為吏的詩文。雖然在奔赴貶所的很多時候他都以高度自省的理學人生修養和心底無私的態度來化解,如“自從謫向江湖遠,旋學康衢擊壤謳”[33]和“神靈有感能相護,心事無私險自安”[34]等,但是等真正到了風波難測的交趾為吏時間很久之后,他就再難有前述的豁達和希望了。其言:“拙宦虞翻拙未休,九年恩譴滯炎州。日長山鳥啼官舍,地僻蠻煙繞郡樓。夢斷禁垣虛補袞,憂深邊徼欲前籌。莫言交廣風煙接,一望南溟恨已悠。”[35]交趾離內地廣州雖密邇若接,但是要想回去,卻是恨山憂海,難以通達。
二是有強烈用兵氣氛的嘉靖前期和莫氏殘部侵擾邊境的萬歷時期,此際到臨近安南的兩廣、云南邊地去為官,比之他時和他處,更有了別樣的意味。
嘉靖前期到云南任職的,我們以一仲姓提刑按察副使為例。顧夢圭作詩贈行曰:“父老攀轅戀使君,萊陽山色帶斜曛。十年汲孺長為郡,萬里班生定策勛。羽扇能消南詔霧,象袍遙映碧雞云。無煩老將夸銅柱,自有相如諭蜀文。”[36]題目亦小字注明時代氣氛:“時交阯議用兵。”顧氏希望仲氏能學司馬相如做一篇《諭巴蜀父老檄》就解決安南莫登庸的叛逆不貢問題,而不需要時議沸騰的用兵安南,去學馬援銅柱標功。時間大約是在朝廷第一次下令準備征討莫登庸的嘉靖十五年或略后。
而萬歷時期到廣東邊地任職的,我們以任職肇慶府端州司理的李春熙為例。李春熙(1563—1620),字皞如,號泰階。福建邵武府建寧人。萬歷十九年(1591)舉人,二十六年進士,三十年除太平府推官,累官南京戶部郎中[37]。他在萬歷三十五年參與了平定安南莫氏武永禎部入侵廣西欽廉二州之亂,擔任記錄和核定功勞的職責。期間作品結集為《粵游草》,其紀行組詩即有《師行之明日,風雨大作,念師中良苦,賦而寄懷時有交趾之役》五古二首和《初秋奉檄紀功從事欽廉賦征南歌》七絕三首等兩組。前一組詩受“風雨大作,念師中良苦”的出師氣候和情緒影響,顯得氣氛嚴肅,情緒低沉,有言:“萬灶炊煙暮,銅鐎帶雨鳴。消魂悲角語,起舞枕戈情。夜猿啼不斷,氣肅伏波營。”[38]后一組詩則語氣堅定,心境輕快,其一言:“炎海西風動客槎,龍門消息隔天涯。南征不是勤荒遠,銅柱分茅屬漢家。”表明此次出兵是為了嚴守明朝邊疆,不是為了貪占他國土地。其二言分兵直搗敵人巢穴的戰略。其三言:“銅鼓風傳海國秋,星門劍氣夜沖牛。懸知南日氛消候,明月清樽上庾樓。”[39]表達必勝的信念。
由上可見,無論是出征還是任官,升職還是貶謫,只要是前往與明朝地理密邇、政治關系密切的安南、交趾,則無論是贈行者,還是經歷者,都會對此做出相應的記錄。由此,安南、交趾不再只是一個停留在歷史書本上的地理名詞,而是一個疊加了諸多與文化相關的記憶和現實政治感懷的名詞,催生了很多富有真情實感的詩詞贈行和紀行作品,值得我們重視研究。
(三)使交贈行
所謂“使交”,是指到安南國出使,或冊封,或吊祭,或為其他調停、征索貢物等使命。由于安南古稱交趾,而明朝郡縣之后,又在其地設立交趾都、布、按三司,所以一般都稱到安南出使為“使交”。圍繞使交的書寫主題,其實也應該分為使交贈行和使交紀行兩類。但考慮到本書后面有專章討論明朝使交文集的內容構成和書寫情懷,故本處只講有關使交贈行的地點、表達方式和詩歌創作的分題、分韻、分體等總體情況,而不再在單個的使交贈行活動和逐次分體說明上下功夫。如此處理,一是為避繁冗,二是為有新意,因此前學界尚未見較為系統的梳理。
1.分地贈行。通過輯錄明人文集中的使交資料和相對應的越南文獻,可以發現不少出使安南的明朝使者,當然尤其是正副使,除了從出發地北京(明宣宗及之前主要是南京)到返回地安南首府,例有來自明朝同僚好友和安南君臣的贈行外,中間也是幾乎每到一個比較重要的駐留地方,都有當地官員的招待和贈行。以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大概要數天順六年前往安南冊封黎灝為國王的正使、翰林院侍讀學士錢溥所得到的贈行地點最為完整。根據《越嶠書》所載李賢等五人為錢溥出使所作的贈行詩序[40],可知:(1)在奉使出發地北京,有錢溥的翰林院同僚和屬下所作的贈行詩集,由李賢和劉定之作詩集序言,同名為《贈錢學士溥出使安南序》。此地現存的贈行詩最多,主要有黎淳《送錢學士使安南》五排,徐溥《送錢學士使安南》七古,丘濬《送錢學士使交南》、柯潛《送錢學士使安南》、童軒《送學士錢先生奉使日南》、章綸《奉使交南送錢學士》等七律。(2)奉使經行的南京,當地官員“各賦詩為別”,由錢溥的舊同事翰林院侍讀周致堯“匯而帙之”,成一贈行詩卷,并由南京國子監祭酒吳節為序。此地現存的贈行詩有姚夔《和錢學士韻二首》,內中有言“奉詔南游氣象都,遠人爭迓玉堂儒。天恩寵眷真奇遇,海國翱翔屬壯圖”。“行邊剩有陳孚稿,囊里應無馬援珠。圣主恩威覃海外,越裳奉職古來無。”可見是南京官員送行之作。(3)奉使經行的杭州,浙江省府官員又繪《奉節圖》賦詩贈行,成一有詩有畫的贈行卷,由浙江提學副使張知為序。此地的贈行詩目前尚未發現。(4)奉使所經的兩廣地區,當地官員又作有《奉使安南詩卷》,由葉盛為序,序末系四言詩一首[41]。此地所作贈行詩,現存葉盛《賀正使安南錢翰林見寄兼簡王給事副使》[42]。(5)再加上保留在《越嶠書》里的安南君臣贈行,共有五個地點。由此可見贈行地點的變化以及使交的行程。
2.贈行的詩詞圖并舉。在贈行之時,除了常見的贈序、贈詩外,還有贈詞和畫圖并舉的情形。以詞贈行可以著名詞作家陳霆(1479—1552)為代表。為給弘治十八年十二月前往安南冊封黎誼為國王的副使許天錫(字啟中)送行,陳霆特除作《許給事中使安南二首》七律外,還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再作《水調歌頭》一詞:“銀河動清曙,玉宇湛高寒。手招黃鵠,曉騎風露下云端。借我金門仙客,去作三清使者,星珮落人寰。笑指炎荒路,一發認青山。覷宮袍,風采異,日華鮮。珠霏玉灑,布宣德意笑談間。獨倚橫空一劍,俯仰乾坤萬里,東望海波間。白雉看重譯,聲教訖夷蠻。”[43]以顯出使者的風采和送行人的文才。至于作畫相贈,則至少有如下四例,按時間順序:第一是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以監察御史充副使的嚴震直,當時名士曾為作《奉使南國圖》(又稱《安南圖》)送行[44]。第二是上述錢溥在到達杭州時,當地官員繪有《奉節圖》贈行。第三是弘治五年三月前往安南頒冊立皇太子詔的正使、刑部郎中沈庠(字尚倫),吳寬曾作《題竹送沈尚倫刑部使安南》為其贈行:“隱侯標格如圖畫,使者清風動節旄。萬里交南何處去,清風一道過湘皋。”[45]以齊梁文壇宗匠沈約切其姓,以竹之清風勁節勖勉其使臣品格。看來是先有人畫圖送行,而吳寬題詩其上,構成一個詩畫一體的送行卷。第四是上述許天錫,據李東陽《題許給事天錫駐節寧親圖》,知其有《駐節寧親圖》[46]。由此可見贈行方式的豐富多樣。
3.賦詩贈行的分題、次韻和分體。在贈行場合中,賦詩是最為常見的方式,但也存在分題、分韻和分體等不同情形。由是在單調重復中,又能見出賦詩贈行的多元性,可以增添對賦詩贈行活動的了解。由于次韻(和韻)和分體的情況都十分常見,故本處只略說分題賦詩贈行。如在永樂年間曾兩使交趾的曾日章(1345—1407),在其出使之初,其翰林院同僚和其他友人曾作有多篇贈行詩作,且皆以出使所必經的名勝古跡為題。楊士奇之作以江西名勝“快閣”為題,金實以“孺子亭”為題,黃淮以唐代名相張九齡故里廣東“曲江”為題,錢仲益以廣東肇慶府名勝“七星巖”為題,高棅以舜帝陵所在的廣西“蒼梧”為題[47]。又如成化十一年十一月以行人司行人充頒詔副使的張廷綱(1438—?),據其同時代人王?為南京官員送行張廷綱的分題詩集所作序言:“南都士大夫既追餞之,又即君所履歷,析十二題,賦詩送之。詩成,其友方寧以屬予序。”[48]可知張廷綱在奉使到達南京時,當地官員即曾以其出使所經歷的十二個地方為題,賦詩贈行,只是其作品尚未發現。
綜上所述,明人文集中詩詞賦頌等文學性較強的文體,為我們深入了解并研究明代有關域外如安南的歌頌平定和貢物主題、出征和任官主題、使交主題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我們放棄唐宋之后詩文無創造的成見,則在向外的文學書寫視界中,我們還是可以不太費力就能發現,明代這些有關安南的詩詞賦頌作品有其充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切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