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龔自珍(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作者名: 王媛本章字數: 710字更新時間: 2023-02-08 18:03:44
導讀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又名鞏祚,字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龔敬身、父親龔麗正位居要職,外祖父段玉裁是乾嘉時期著名的古文字學家。
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龔自珍自小就顯示出過人的才學,并立下高遠的志向。然而他在科舉考試中卻屢屢受挫,直到三十八歲才考中進士,并且由于不擅長館閣體書法,失去進入翰林院的機會,只擔任過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等官職。
龔自珍生活在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此時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各地農民紛紛組織起義,西北邊境爆發嚴重的民族沖突,外國商人私自將鴉片運到中國販賣……他敏感地意識到清王朝正在步入“衰世”,于是積極地向朝廷建言獻策,呼吁在新疆設立行省,移民實邊;又倡議加強海禁,抵制鴉片輸入。他還向劉逢祿、宋翔鳳等人學習公羊學,希望能夠實施政治變革。同時倡導經世致用之學,精心鉆研西北史地之學,籌劃編纂《蒙古圖志》。
但是,他的努力并沒有對清朝政治產生絲毫改變,反而因為喜歡議論時政、臧否人物而背上了“狂生”之名。
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他辭去官職,獨自一人離開北京,兩個多月后回到家鄉杭州。又于同年九月回京迎接親眷,十二月舉家回到昆山羽山館。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回憶平生經歷,寫下三百多首詩歌,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兩年后,他在丹陽云陽書院因病去世。
龔自珍一生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文學上卻取得輝煌的成就。他的文章“文字驁桀,出入諸子百家,自成學派”(《清史稿·文苑傳·龔鞏祚》);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有的瑰麗古奧,有的自然清麗,有的奇詭生僻,有的平易淺俗,其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