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簪纓世家

陸氏家族興于漢唐,隱于五代,于宋復興。陸游有自覺的家族文化傳承意識,有強烈的家族榮譽感,他能取得巨大成就,除個人努力外,還來自“家風”的承繼。

北宋宣和七年(1125),江山風雨飄搖之際,淮河上一位偉大的詩人——陸游誕生了。陸游雖生于外地,但系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身出名門。陸氏家族為書香門第、簪纓世家。陸姓據說出自媯姓,始祖陸通,楚國人,齊宣王的小兒子。陸游《宋會稽陸氏重修宗譜序》載:“后齊宣王少子通,字季達,封于平原般縣陸鄉,因以為氏。”陸氏家族從始祖陸通開始,就是貴族世家一脈,赫赫有名。陸通何許人?“楚狂接輿”是也。《高士傳》載:“陸通,字接輿,楚人也。好養性,躬耕以為食。楚昭王時,通見楚政無常,乃佯狂不仕,故時人謂之楚狂。”《論語·微子》說:“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可見陸通確有其人,且品行高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陸游對這位始祖引以為豪,《廣都道中呈季長》贊道:“天上石渠郎,能來伴楚狂。”《遣興》又說:“素懷華渭嗟誰問?且作狂歌楚接輿。”以“楚狂接輿”自喻,既表現出自己的高潔志向,又傳達出對陸通的贊美之情。

漢、唐時,陸氏家族比較顯赫,代表人物有陸賈、陸續和陸贄等,皆為文武忠孝之士,《史記》《漢書》《舊唐書》等列有傳記,名垂后世。五代時,則有陸誼一脈,為嘉興(今屬浙江)陸贄分支,不愿背棄唐王出仕為官,遂徙居山陰。就此,陸氏一脈,與山陰山水聚合,逐漸發展成為山陰世族。在《陸氏大墓表》中,陸游從七世祖開始列敘族譜:“山陰陸氏大墓,九里袁家?,曰二評事諱忻,配李氏祔,是為某之七世祖。九評事諱郇,配范氏祔,是為某之六世祖。光祿卿、贈太子太保諱昭,配福昌縣君、贈昌國夫人李氏祔,是為某之五世祖……四世祖太傅公,始別葬焦塢。”評事、光祿卿、太保、太傅皆為正品官名,陸游所列七世祖、六世祖、五世祖、四世祖都有官職在身,可見山陰陸氏為名門望族。陸游《右朝散大夫陸公墓志銘》描述家族榮耀歷史:

陸氏自漢以來,為天下名族,文武忠孝史不絕書。比唐亡,惡五代之亂,乃去不仕。然孝弟行于家,行義修于身,獨有古遺法,世世守之,不以顯晦易也。宋興,歷三朝數十年,秀杰之士畢出。太傅始以進士起家,楚公繼之,陸氏衣冠之盛,寖復如晉、唐時,往往各以所長見于世。

從以上文字可看出,陸氏家族興于漢唐,隱于五代,于宋復興。在宋代,陸氏家族人才輩出,世代謹守祖宗家法,不因外界而改變。陸氏家族由漢至宋,綿延千年而不乏秀杰之士。

北宋以降,陸游高祖陸軫、曾祖陸珪、祖父陸佃、父親陸宰,幾代人都在朝為官,山陰陸氏家族聲名顯赫。

高祖陸軫,字齊卿,號朝隱子,真宗朝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及第,任吏部郎中、直昭文館等職,以上柱國致仕,累贈太傅,為官清廉,忠直不阿,得到皇帝稱許。陸佃《朝奉大夫陸公墓志銘》說祖父:“老猶賦詩。以公余觀史,以俸余買書,曰:‘吾以此終身,亦以此遺子孫可矣。’”陸軫嗜書博學,觀史賦詩,開啟了業儒守官、詩書傳家的家風。陸軫晚歸學仙修道,號朝隱子,有《修心鑒》,提出修心的內容、方法,為悟道之言,其中包含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可視為道書。

陸軫生二子:陸琪,陸珪。次子陸珪,字廉叔,即為陸游曾祖,仁宗朝景祐年間補國子博士,官揚州天長縣(今屬安徽)知事。因兒子陸佃功績,朝廷贈太尉。他嗜書博學,好學尚義,多藏書。陸珪生四子:長子陸佖,次子陸佃,三子陸傅,四子陸倚。

陸游祖父陸佃,字農師,號陶山,徽宗朝官禮部侍郎、吏部尚書、尚書左丞,封楚國公。修《神宗實錄》《哲宗實錄》。陸佃是著名學者,多藏書,著有《陶山集》《埤雅》《禮記新義》《禮象》等,神宗將他與王肅、鄭玄并列。他極愛王弼解《易》,以說《詩》著稱于世,從王安石學經,尤精禮學。《宋史·陸佃傳》載:“居貧苦學,夜無燈,映月光讀書。躡從師,不遠千里。過金陵,受經于王安石。”陸佃為人正直,王安石執政時,他不一味順從;王安石失勢后,他不避諱與王安石的關系,王安石去世后,他還前往拜祭。陸佃少時家境貧寒,發憤苦讀,中進士后,仍以清白勤儉教育子孫。《放翁家訓》對“楚公”的節儉“家風”有詳細記載:

楚公少時尤苦貧,革帶敝,以繩續絕處。秦國夫人嘗作新襦,積錢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太尉與邊夫人方寓宦舟,見婦至,喜甚,輒置酒,銀器色黑如鐵,果醢數種,酒三行而已。姑嫁石氏,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曰:“昏耄,不省是誰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嘆曰:“吾家故時數日乃啜羹,歲時或生日乃食籠餅,若曹豈知耶?”是時楚公見貴顯,顧以啜羹食餅為泰,愀然嘆息如此。

陸佃顯貴后,仍不忘節儉,他的學識、品格對陸游影響至深。陸佃生七子,長子陸容,次子陸寘,三子陸宇,四子陸宦,五子陸宰,六子陸宗,七子陸寧。

陸游父親陸宰排行第五。陸宰(1088—1148),字元鈞,號千巖。歷任朝請大夫、直秘閣、淮南路計度轉運副使、京西路轉運副使等。南渡后,因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排擠,他遂居家不仕。陸宰尚節操,工詩文,通經學,喜道教。他繼承父志,嗜好讀書,著有《春秋后傳補遺》。他藏書萬余卷,筑雙清堂貯之,他對當時藏書界的情況非常熟悉,是很專業的藏書家,與石公弼、諸葛行仁并稱浙中三大藏書家,且為三大家之首。他于蜀中得到《蘇氏易傳》,并傳給陸游。他的藏書、愛書和讀書精神對陸游影響甚大。陸游寫有大量藏書題跋,還為友人寫了《吳氏書樓記》《橋南書院記》《萬卷樓記》《題唐執中書樓》,表達藏書思想。陸游讀書,凡遇善本,必設法親自抄錄,或請人抄錄,如《寒夜讀書》二首其二:“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

陸宰生四子:陸淞、陸濬、陸游、陸涭,陸游是第三子。陸游母親唐氏同樣出身書香世家。她是唐介的孫女,唐之問的女兒。唐介,字子方,江陵(治今湖北荊州)人。歷官殿中侍御史,耿介無畏,以直聲動天下。熙寧元年(1068),拜參知政事,多次就新法問題與王安石爭論,王安石強辯,而皇帝站在王安石一邊,唐介因憤生病,疽發于背,次年四月去世。《宋史》卷三一六有傳。唐介生四子:淑問、義問、嘉問、之問,唐之問即陸游的外祖父。唐淑問之子唐恕、唐意,皆為博學杰出之士,忠直簡亢,以文章、氣節著稱于世。可見,唐氏家族亦是忠君愛國之士,陸游自小受雙親影響,在這樣的家族氛圍下長大,更是身體力行,傳承家族文化。

陸游,字務觀,關于其名字的來歷,自南宋以來,眾說紛紜。有的說陸游母親因夢見秦觀(字少游)而生陸游,遂以其字為名、其名字之。又有人說陸游因仰慕秦觀而襲其名字。這些說法純系附會,不足為憑。其實,陸游的“游”與水有關,不是旅游的“游”,取義可能來自《列子》中“務外游,不知務內觀”,也有可能來自《孟子·盡心上》“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但都是動詞“觀看”“游觀”的意思,不可能是名詞“樓觀”的“觀”,應讀作guān,而不應讀作guàn。

在歷史長河中,杰出人物是諸多因素合力成就的,陸游也不例外。陸游的家世是重要因素,陸氏家族崇尚經學、儒學,敦厚守禮,尊師重教,代代相傳。陸游《園廬》說:“七世相傳一束書。”《自儆》二首其二說:“經術吾家事,躬行更不疑。”他自覺以承繼并“躬行”家學為己任,在詩中反復強調“六經”的重要性,《六經》說:“六經圣所傳,百代尊元龜。”陸游認為讀經最重要,繼承家學,踐行儒家仁義學說比做詩人重要,他以儒學經典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受家學影響,陸游亦重視子女教育,常督導子孫讀書。《夜出偏門還三山》說:“到家夜已半,佇立叩蓬戶。稚子猶讀書,一笑慰遲暮。”當看到兒子讀書時,他內心感到由衷的欣慰。陸游重視禮教和孝道,《寓嘆》說:“《孝經》一生行不盡。”

陸氏家族又尊崇佛教。從高祖陸軫起,世代皆與僧人有交往。陸軫曾為福建轉運使,任上寫《贈真行大師》說:“語錄傳來久,所明機妙深。霜天七寶月,禪夕一真心。只有道為證,更無塵可侵。前溪鷗出沒,誰自感浮沉。”陸氏家族女性亦多信佛,陸軫妻吳氏虔誠信佛,陸佃《仁壽縣太君吳氏墓志銘》記述她“雞初鳴,起誦經,至日旰乃已。蓋更數十寒暑,精進如一日也”。受家學熏陶,陸游亦嗜佛學,從《跋〈釋氏通紀〉》《陳君墓志銘》等文可知,他年少時避兵東陽(今屬浙江),就和僧人接觸,《〈持老語錄〉序》自述“甫數歲”,即與“持禪師”交往密切,“無旬月不見師”。他與僧人妙湛、僧璉、宗瑩、慧升禪師等結為方外交,常以詩相贈。

陸游家世信奉道教,尊崇老莊。高祖陸軫撰有道書《修心鑒》,陸家世代珍藏。其祖父陸佃喜讀道書,并為流傳已久的《鹖冠子》作注,又從王安石學老莊,故老莊成為其家學。陸游《跋老子〈道德〉古文》自述玉笈齋藏道書二千卷,以《道德經指歸》古文為首。陸游常讀道家經典《老子》《莊子》,詩中多處詠及。陸游尤嗜道家養生之術。

陸氏世守農桑,陸游詩中屢屢詠及為農“家風”,《農家》說:“為農幸有家風在,百世相傳更勿疑。”忠君愛國,忠義傳家,更是陸氏“家風”重中之重。祖父陸佃愛民憂民,《依韻和查應辰朝散雪》二首其一說:“無地得施調國手,惟天知有愛民心。”表達自己對百姓的關心,對陸游影響很大。陸游有自覺的家族文化傳承意識,有強烈的家族榮譽感,他能取得巨大成就,除個人努力外,還來自“家風”的承繼。

品牌:竹石文化
上架時間:2025-04-11 15:24:39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竹石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洪雅县| 扶绥县| 饶平县| 徐水县| 涪陵区| 正宁县| 政和县| 鹤壁市| 沙河市| 庆云县| 吐鲁番市| 荣成市| 弥渡县| 新宾| 樟树市| 开远市| 隆尧县| 巴彦淖尔市| 高陵县| 岫岩| 巴中市| 忻城县| 横峰县| 五常市| 昌江| 五峰| 潮安县| 赤城县| 卓资县| 千阳县| 中江县| 新绛县| 贵南县| 望谟县| 象山县| 鄂州市| 桦南县| 金华市| 东丽区|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