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經是四月底了,天氣還是有些微涼,這天下還是不太平。
轉眼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天,這黃巾之亂還沒有結束,甚至大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再加上朝廷的接連戰敗,搞得人心惶惶。
這邊的歐陽敦剛剛經歷了一場慘敗,又失去了朱君的輔佐,一時也陷入囫圇。
霖陽城的萬和軍看準了時機,趁機反守為攻,把歐陽敦的兵馬圍困起來,但是萬和軍還沒有采取措施,一時間雙方陷入僵局。
……
司都城。
天色還剛蒙蒙亮,大臣們已經在朝堂上聚集在一起,準備上早朝。
這時劉志還沒有來,大臣們在底下也不甘寂寞,紛紛和旁邊的人談論起來當今時事。
“這朱君剛被押到司都。”
“對啊,已經被關天牢里去了!”
“不知道陛下會怎么處置他啊!”
“誰知道呢,可惜了,一代名將喲!”
旁人聽著朱君的名字也禁不住跟著參與起來,幾人圍成一圈熱烈地討論著。
“陛下到!”薛文一聲長嘯。
頓時朝堂上安靜下來,所有大臣都恭恭敬敬地站回自己的位置,低著頭等待著。
肖東跟在劉志后面,而薛文則在劉志旁邊扶著,劉志緩步走向龍椅坐下。
劉志的身體狀況并不好,這也是天下大亂的一個原因,畢竟皇帝要是沒有能力掌局,就會有有心之士想趁虛而入,而因此劉志又氣急傷身,身體更加不好,如此一來,反倒陷入一個死循環了。
薛文在一旁站好,看著劉志微微佝僂的身軀,眼里充滿了擔憂。
“各位大人今日可有事稟奏?”薛文不忍讓劉志在這里待太久,現在劉志的身子最好是在臥房里休息,也不得吹風受涼。
朝堂上靜默了一會,就在薛文以為沒人說話要宣布退朝的時候,一個聲音突然響起“臣有事稟奏!”
這句話瞬間把所有目光聚集到了發言人的身上。
說話的人是嶺州孫家的孫為。
劉志咳了兩聲,緩了一兩秒,說道:“何事要奏?”
孫為聞言邁出兩步,走到朝堂中央,說道:“臣要控訴一人!”
劉志皺了皺眉,這是他最不想聽到的,如果是說一些好事,打仗勝利,糧食收成的那種消息,是劉志最樂意聽到的,而像這種控訴的事,大都是官家之間的爾虞我詐,如果不是落井下石的事,那也不算什么好消息,這也證明他大漢王朝出了些敗類!
劉志壓住自己內心的不滿,說道:“狀告何人?”
“并州喬武!”孫為堅定地吐出幾個字。
這下輪到劉志納悶了,這個人他聽都沒聽過,并州……那不是在邊境嗎?怎么這個孫為連邊境都事都要參和一手?
喬武?這又是個什么人物?犯了什么事被身在司都的孫為給盯上了?
劉志百思不得其解,他實在想不出孫為所謂的這個喬武能出多大的風浪。
“此人所犯何事?”劉志開口問道。
孫為聞言嘴角不著聲色地揚了揚,繼續道:“啟稟陛下!此人作風不良!”
“這并州喬武乃是原先并州太守趙雷的義子,但是在趙雷莫名其妙的死亡之后,此子竟擅自掌管并州的大小事務,借著之前趙雷的名號,胡作非為,弄得并州人民怨聲載道!”
“陛下!此人若不加以懲戒,并州將被這人毀于一旦吶!”
“臣在此懇求陛下,將此子捉拿歸案,嚴加處置!”
說完孫為兩手并起伸出,沖劉志躬下腰。
劉志沉默不語,消化了一下孫為剛剛所說的話,聽著這喬武的確不是個東西,但是……感覺孫為也不像是這么為了國家利益而管這些事的人……其中,怕是還有什么隱情。
“愛卿所言句句在理……不過……”劉志突轉話鋒,盯著孫為道:“可有證據?”
孫為被劉志這話給搞蒙了,他沒想到劉志會這么問,畢竟論他們嶺州孫家的勢力,劉志大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件事順了他孫為的心意就好。
孫為這下有點不知所措,支吾了半天,突然想到什么,趕緊回答道:“臣現在手上沒有確實的證據,不過這件事確實也是真的,陛下可以向并州所有百姓詢問!并州百姓的話,便是證據!”
劉志這下臉色更難看了,孫為這是什么意思?空手套白狼?想著沒有證據,只憑他一言便定那個喬武的罪?還說百姓的話就是證據?這是還得派人去給他尋證據去?誰有那個功夫!
沒等劉志發話呢,孫為又迫不及待地說:“請陛下立馬處理此人,此人留在并州,后患無窮啊!”
孫為當真是把自己內心是焦急顯露無疑,他實在是太著急想把喬武給直接處理掉了,喬武在一天,他就不安一天,趕緊了事,他也好放下心來。
“陛下,奴才有話想說。”突然劉志身邊的薛文開口說話。
劉志有些驚訝,回應道:“文父,你有話要說?”
薛文點點頭,劉志雖然內心奇怪,但還是說道:“文父有話直說。”
薛文表現出一副漠不經心的樣子,緩緩開口道:“奴才其實聽說過這個并州喬武。”
看到劉志驚訝的面容,薛文繼續道:“奴才聽說,這個喬武在并州的名聲極好,百姓都很擁戴他,在趙雷死后,喬武一直幫忙接手管理并州,并州這才沒有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
“而且此人驍勇善戰,在戰場上幾乎是所向披靡,無人可擋,在并州對外的很多戰爭中,喬武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是因為他,并州才如此安定。”
“此人雖然武力了得,但是卻非常親民,完全沒有官架子,很受百姓的歡迎。”
“不過……奴才聽說……”
說到這,薛文瞥了孫為一眼,這一眼把孫為看的心里咯噔一下。
“在趙雷死后,便有人看中了并州太守一位,想要統領并州,所以……想要拉喬武下馬。”
看著孫為如遭雷劈的神情,薛文繼續道:“奴才還聽說,并州孫家和嶺州孫家乃是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