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土地兼并之風
- 人在大唐,謀朝篡位
- 原神怎么你了
- 2564字
- 2023-02-23 23:58:57
“殿下,咱們還是先說兩稅法吧。”郭映輕咳了一聲,岔開了話題。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能怎么辦,只能順著皇帝的意思罷了。
李誦嗯了一聲,倒也沒有再提及霍小玉的事兒,而是順著郭映的話道:“這車里就你我二人,你盡可暢所欲言。”
“是。”郭映點頭應是,接著將自己心中想好的腹稿娓娓道來。
“臣以為兩稅法有利有弊,然今均田制已壞,用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已勢在必行,使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堪稱是圣明之舉。”
這話不是奉承,從“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這可不是從一到二,而是從零到一啊。
宰相楊炎雖然名聲不顯,但說實話論才能那真是經世之才,郭映心里佩服的緊。
只是聽說這人性格上有些像法正……
當然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郭映自是也看到了一些弊端。
便順勢道:“只是施行兩稅法固然是利大于弊,但其弊病如果不去,時日一久,恐怕就弊大于利了。”
郭映這話倒也算得上是肺腑之言。
按理說他一個貪亂者確實沒必要為李唐社稷興亡勞心勞力,只是李誦向來與他交好,他也有借此往權力中心更進一步的意思,便多少費了點心思。
“請賜教。”李誦眉毛微挑。
“不以當地物產厘定稅賦,不收谷物、絲織品,又不許百姓私鑄錢幣,如此一來,百姓必須要持家中所產谷物、絲織品、地方物產入城換成錢幣,如此一來勢必要造成錢重物輕的亂象,一進一出,一增一減,百姓損失不可勝計啊。”郭映頓了一頓后繼續說道。
“而且兩稅制下土地合法買賣,土地兼并之風勢必更加盛行。”
李誦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緩緩道:“稅法改革,勢必會引發世家門閥、豪強大家的抵觸和反彈,屆時八郎你需要站出來,替陛下分憂解難。”
“我能做些什么呢?”郭映皺眉詢問。
“國朝勛貴一百多家,有自(西)魏、(北)周、隋以來數世家業不墮者,這些勛貴大多驕恣縱橫,并兼田宅。
而王公大臣,中官富豪,比置莊田,恣行吞并,莫懼章程,京師甲第池園,良田美產,中官占者什六,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
至于今日,竟有踰于漢成、哀之間。
本宮與陛下深感憂慮啊!”說到最后,他重重嘆了口氣。
郭映也隨之嘆息了一聲。
確實,此時唐王朝的土地兼并已經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
不說旁人,便說郭家,不也是樂此不疲的通過買賣、借荒、置牧兼并貧人的田地嗎?
據郭映所知,郭家除了皇帝賜給郭子儀在京郊的田莊之外,還有自黃峰嶺淚河地關中間百余里的田地。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擱在一眾勛貴當中也是首屈一指了。
郭映不知道郭子儀此舉是為了打消皇帝的猜忌、保全家族,還是純粹為了不使自己木秀于林,而與他人沆瀣一氣。
總之,郭子儀肯定算不上什么道德楷模。
話到這兒,氣氛有些尷尬,就郭家的所作所為,郭映一時還真不知道該說什么。
就算他有心還田地于無地貧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莫說郭子儀如今還在世,便是他老人家故去了,還有大哥郭曜在前呢!
哪里輪得到他越庖代徂,主持郭家庶務。
好半響,郭映方從沉思中回過神來,道:“殿下所言極是,自本朝開國以來,土地兼并之風就未曾止歇,先有隱太子與諸公主及六宮親戚,并兼田宅,后有勛貴褚遂良“賤市中書驛語人地”,其余官僚也“皆籍外占田”。
高宗與則天順圣皇后統御萬方之時,土地兼并之風更加盛行。
至于開元之季,天寶以來,法令弛壞,兼并之弊,更勝從前,宿豪大猾,橫恣侵漁,致使百姓棄田宅,鬻子孫,蕩然逋散,轉徙就食,行者甚眾。
如今兩京近郊田地皆屬王公百官,哪里有貧民的立錐之地。
只是土地兼并歷朝歷代皆有,要抑制、乃至于杜絕,談何容易呢?
漢武用“假公田”,漢哀用“限民名田,以澹不足”,王莽“復井田”,隋“發使四出,均給天下之田”,本朝多次頒發限制兼并的詔令,然而土地兼并之風卻愈演愈烈,甚囂塵上。
因此臣以為,想要抑制此風,僅憑兩稅法的推行遠遠不夠,除此之外,還需……”
說道這兒,郭映停頓了片刻,眼角余光瞥向身側的李誦,見對方微笑點頭,這才繼續道:“用重典,殺個人頭滾滾。”
李誦聞言笑而不語,要是朝廷真有想殺誰就殺誰的威風,又豈會有如今這般困境呢?
只是郭映方才的話倒也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也很想知道郭映究竟要拿誰來殺雞儆猴,以儆效尤呢?
郭映自是察覺了李誦那若有似無、若有似無的注視,但卻裝傻充愣,抬眸看向了李誦,試探性的詢問:“殿下以為呢?”
“典用何處,豪強、世家、還是藩鎮?”李誦饒有興趣的詢問。
這三家可都不簡單吶。
豪強武斷鄉曲,根基深厚;世家則累世公卿,彼此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至于藩鎮嘛,那就更難纏了,他們手握重兵,掌控著大唐州郡軍政大權,即便是皇帝,也不敢輕捋其須。
“都不是!”郭映搖搖頭,肅然答道。
“那是……”
“有一地,制過宮闕,窮奢極壯,畫繢盡工,寶珠殫于綴飾,環材竭于輪奐,膏腴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有眾數十萬,可討之。”郭映斬釘截鐵的說道。
李誦聞言,臉色陡變,瞳孔驟縮。
他瞇著眼睛沉吟了許久,方才緩緩吐字道:“你是說……佛寺。”
“正是!”郭映頷首應聲道:“古人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今天下僧眾,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廣作危言險語,以惑愚者,一僧衣食,歲計約三萬有余,五丁所出,不能致此。
于是便有僧眾借寺院免役、免調租稅之特權,誘使百姓舉田地投附佛門,更有富商豪強,捐寺立廟,至于今日,天下佛寺已有二三萬,國家田地也為其侵占了數千萬頃,若是能將其連根拔起,或許可稍稍抑制兼并之風。
而朝廷也可得數萬兩稅戶、數千萬頃田地,更可取佛陀銅像,熔煉成錢幣,獎率三軍。
將來用兵河朔,國庫能減少不少負擔。”
雖然百姓投庇于寺院有社會動蕩、朝政昏庸、吏治不清、稅賦苛繁造成民眾賦役負擔過重的原因,但郭映對于佛教向來沒什么好感。
李誦沒有急著接腔,他只是端坐在馬車之上,陷入了沉默之中。
雖然郭映的說法很誘人,但是現實卻異常殘酷。
年中,劍南東川觀察使李叔明上言,以“佛、道二教,無益于時,請粗加澄汰”,李適有所意動,然而朝中王公大臣皆以“二教行之已久,列圣奉之,不宜頓擾”為由紛紛進言阻撓,最終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李誦不是蠢人,自猜得到朝中公卿大臣阻撓的緣由,無非是那些蠹蟲與佛寺僧侶有利益上的輸送罷了,畢竟,佛門可不是清凈之地,商業業務多的是。
郭映提議的辦法固然可行,但是其中存在著巨大的阻力,稍有差池,恐怕整個朝堂都會為之震動。
因而,在沉默一陣后,李誦輕咳一聲,道:“此事尚需細細斟酌,你切不可在外間如此說,免得招惹禍患。”
“是”郭映拱手稱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