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決支持了女方的索賠訴請是正確的。婚姻事實上可以推定為特定男女當事人之間存在的一種契約,“互相忠實”則屬于雙方當事人之間當然的義務。本案當中的協議就是兩個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在不違反法律和不損壞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經意思表示真實一致,自愿增設了關于身份關系的“違約責任”條款。婚姻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夫妻應當互相忠實,相互尊重,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案件中的主人公為了促進雙方的互敬互愛,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和家庭責任感,簽訂協議,不但沒有違反法律規定,而且遵循了婚姻法的原則和具體規定,并無不當之處。夫妻雙方本應遵循誠信原則,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忠實義務,而當一方由于過錯不履行該義務,侵害了對方的人身權利,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八條規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涉及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第二十九條規定:承擔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為離婚訴訟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配偶。“忠實義務”有法可依,反映了法律一方面對健康的婚姻道德精神的大力提倡,另一方面法律可以借助國家強制力,制裁有過錯者,起到雙重的保障和教育作用,有助于樹立規則的權威性。
夫妻一方處分共同財產是否必然無效?
李某與陳某結婚多年,婚后取得一處房產。由于李某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家底很快被其輸光,并欠了很多外債,債主經常上門討債。李某無奈,趁妻子陳某外出務工期間私下以夫妻共同名義與趙某簽訂房屋買賣協議,將房產以市場價格賣給趙某,并到房產登記部門辦理了更名過戶手續。兩個月后,陳某歸來,發現房屋被賣,遂以房屋是夫妻共同財產,李某賣房未經其同意,該買賣行為無效為由,要求撤銷李某與趙某之間的房屋買賣協議。
法院經審理,駁回了陳某的訴訟請求。
律師的話:
夫妻一方處分共同財產不一定都引起無效的法律后果。我國《婚姻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7條第2款規定:“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作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者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根據法律的相關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雙方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關鍵在于購買人是否有理由認為是夫妻的共同意思表示。一方擅自處分共有財產,如果第三人是善意、有償、依法定程序并履行必要的法定審查義務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應當認定買賣關系有效,不應撤銷。
本案中,李某所欠賭債為非法債務,不應得到法律的保護。李某處分房屋也應當征得妻子同意,但趙某不知道李某是在沒有得到妻子同意的情況下私自以夫妻名義處分房產,且已經按照該房屋的市場價格支付了購房款,雙方也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趙某是善意、有償取得該房屋所有權,應當依法認定該房屋買賣行為有效。
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能否代理其提出離婚?
田某與梁某于1990年11月登記結婚,婚后生一女田雨(兩歲),婚后夫妻感情較好。1993年8月30日因交通事故,田某被汽車撞傷,頭左顳枕部顱骨粉碎性骨折,經法醫鑒定為頭部傷殘Ⅰ級(植物人,無行為能力)。1994年4月27日,田某之母陳某以田某夫妻感情不好,特別是田某因交通事故致傷后,發現梁某有外遇,夫妻感情破裂為理由,以田某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要求與梁某離婚。陳某并委托田某之姐李某為委托訴訟代理人。梁某認為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感情未破裂,堅決不同意離婚。法院經審理認為:原、被告雖系自主婚姻,但婚后一直未建立起真摯的夫妻感情,加之原告在事故發生后,住院期間為生活瑣事及原告對被告不信任等問題發生糾紛,造成夫妻感情破裂。現原告要求離婚,理由正當,應準予離婚。鑒于原告身體情況,原、被告離婚后,婚生女由被告撫養為宜。被告梁某不同意離婚,但又不盡力照顧原告,努力爭取夫妻和好,沒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之規定,于1994年8月12日判決如下:一、準予田某與梁某離婚;二、婚生女田雨(兩歲)由被告撫養,田某每月給付子女撫養費50元,從1994年7月起付至田雨18歲止。宣判后,梁某不服,以夫妻感情未破裂,不同意離婚為由,上訴至市中級人民法院。田某的母親及其姐姐同意一審法院判決。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田某與梁某系自主婚姻,并生有一女,婚后夫妻感情較好。田某雖因交通事故傷勢嚴重,但其住院期間梁某曾去護理,并多次表示愿意照顧其今后生活,故原審法院判決雙方離婚欠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于1994年11月24日判決如下:一、撤銷一審民事判決;二、駁回田某離婚請求。
律師的話:
離婚是涉及人的身份關系的法律行為,必須由本人親自決定。因無行為能力人不能作出這種意思表示,無行為能力人也就不能作為離婚訴訟的原告。本案田某之母既然不是依法設定的監護人,也就不是法定代理人,其以無行為能力人的名義提出離婚訴訟,不具備合法的實體和訴訟主體資格,故其代理無行為能力人提出離婚請求的行為,屬無效民事行為,人民法院不應受理此類案件。如其堅持訴訟,人民法院應在受理后,裁定駁回起訴。
子女探視權引起糾紛怎么辦?
孔玲與王慶于1997年9月8日登記結婚,2000年5月29日生育一女,取名王曉紅。婚后兩人感情一直不好,經常為瑣事爭吵,女兒出生后并沒有緩解矛盾,使夫妻感情融洽。于是,2002年4月18日,孔玲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經法院主持調解,達成民事調解書,調解書約定,二人自愿離婚,女兒王曉紅隨王慶共同生活。調解書沒有明確原告探視女兒的具體時間、地點和方式。調解書生效后,孔玲為保障探視權,多次親自或委托他人就探視權的具體執行問題同被告進行磋商,但未果。孔玲也曾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終因對方不配合,雙方未就探視權的具體落實形成統一意見。因原調解書對探視的方式、方法、時間等沒有約定,法院無法具體地執行。為此,孔玲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給予其如下行使探視權的具體方式、時間:在每月的第一個、第三個星期六上午9時由被告將女兒王曉紅送到孔玲住所交由原告探視,每次探視時間24小時。
被告王慶辯稱,被告對原告的探視權已履行了協助義務,被告同意原告在女兒日常生活居住地探視,也希望原告在女兒生病的時候來醫院探視。原告每次探視都造成女兒情緒反常或者生病,不利于女兒健康,也給原告生活帶來很多額外的負擔。另外,原告還借探視為名,對原告及家庭實施了騷擾。為此,被告同意如下的探視方式:在每年寒、暑假各探視1次,每次時間從上午9時至下午5時,地點為女兒日常生活居住地,同時,女兒生病時全天均可探視。
經審理,法院認定,原告孔玲與被告王慶于2002年4月18日經本院主持調解自愿離婚,離婚協議中約定婚生女兒王曉紅隨王慶共同生活,孔玲有探視女兒王曉紅的權利。調解書生效后,孔玲、被告就探視權的具體執行問題經協商無果,孔玲申請本院強制執行,但因調解書對探視的方式、時間、地點等沒有具體約定,在執行中雙方又未形成統一的意見,導致無法具體執行。另外,被告王慶現已將女兒王曉紅送王慶父母處共同生活。
法院認為,因原、被告在離婚調解書中對探視女兒的具體方式和時間、地點未作約定,在執行中經原、被告雙方協商不成,現原告要求法院作出判決,符合法律規定,本院對原告訴訟請求中的合理主張予以支持。根據原、被告在離婚調解書中約定,女兒是隨被告共同生活,而被告的生活居住地在麗水,故原告探視女兒的地點也應在麗水。現被告將女兒送至祖父母處共同生活,一定程度上造成原告探視的困難,但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告的探視不能過于頻繁,為此確定每月一次,每次時間固定在白天較為妥當。原告在探視期間,被告應提供必要的方便,使原告與女兒有單獨相處的機會和良好的環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自本判決生效后次月起,每月第一個星期六上午10時,由被告王慶將女兒王曉紅帶至市電業局門口,由原告孔玲接走女兒與其單獨相處至下午5時,再由原告孔玲將女兒送回市電業局門口,由被告王慶領回;
二、駁回原告孔玲的其他訴訟請求。
律師的話: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子女無論由父方或母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本案中,原、被告經法院主持調解自愿達成了離婚協議,協議中明確女兒王曉紅隨王慶共同生活,孔玲有探視女兒的權利。雖然婚生女兒王曉紅隨被告共同生活,但原告作為生母仍享有對其女兒的監護權,有權關心、看望和了解女兒的生活、學習和成長情況,亦有權培養與女兒的親近關系。
離婚能否分割一方所獲競賽獎牌及獎金?
劉麗、李冰雙方是同一工廠職工,經自由戀愛后于1979年6月10日登記結婚,婚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李洋,現在已經14歲。婚后,雙方因性格、志趣不同,常為家庭瑣事吵鬧,致使夫妻感情逐漸惡化。1992年5月,雙方分居。1993年1月29日,雙方發生口角,在廝打中,李冰將劉麗左眼打傷,致使劉麗住院治療。1993年2月16日,劉麗以雙方感情破裂為理由,起訴到中級法院,要求判決與被告離婚,依法分割財產。
李冰答辯稱:雙方婚姻基礎很好,不同意離婚。在劉麗失去雙腿絕望時,我主動與她結婚,婚后的家務活,是我搶著干。她之所以能在國內外傷殘人運動會上多次獲獎牌,與我對她的支持和照顧是分不開的。如果劉麗實在堅決要求離婚,我也同意,孩子也應由我撫養,劉麗每月應給付撫養費150元,房子由我居住。劉麗所得獎牌17塊我要一半,獎金29萬元,我要19萬元;婚后共同財產依法分割。
法院經審理查明:雙方所住二室一廚樓房為單位所有。劉麗參加國內外殘疾人運動會,先后獲得獎牌17塊(金牌16塊、銅牌1塊),獲獎金59012元。所獲獎金因劉麗裝假肢一副花銷22000元,治病、旅游等用去38612.83元。上述事實,有相關證據證實。其家庭共同財產有:金戒指一枚、金項鏈一條,三輪車、機動三輪車各一輛,輪椅一臺及訓練比賽用品,彩電、錄放機、電冰箱各一臺及其他家具用品等。
法院認為:原、被告屬自由戀愛,結婚多年,生有子女,但在共同生活中不能互諒互讓,分居達一年之久,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且無和好可能。婚生兒子李洋表示愿隨母親生活,應尊重其意愿。承租的樓房為單位自管房,應由單位自行調整。劉麗所得獎牌系個人榮譽象征,不應作為共同財產分割。已查實的獎金59012元,劉麗因裝假肢、治病、旅游等花用,已無存款。被告所訴劉麗得獎金29萬元,查無實據,不予認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于1994年5月6日判決如下:
一、劉麗與李冰離婚。
二、婚生子李洋由劉麗撫養,李冰每月負擔子女撫養費60元,至其獨立生活時止。
三、共同財產:金戒指一枚、金項鏈一條,三輪車、機動三輪車各一輛,輪椅一臺及訓練比賽用具等歸劉麗所有。彩電、錄放機、電冰箱等歸李冰所有。雙方各人衣物歸個人所有。
四、獎牌17塊歸劉麗所有。
李冰不服此判決,向高級法院提起上訴稱: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購買有3條金項鏈、3個戒指,一審判決只認定1條項鏈、1個戒指與事實不符。1992年劉麗從巴塞羅那比賽回國在海關申報1200美元,應認定為共同財產。要求平分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劉麗所獲得的獎牌和獎金。
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除查明一審事實屬實外,就李冰上訴所指還查明:李冰在原審出示了3條項鏈和3枚戒指的原始發票,但其中2條項鏈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已分別贈與雙方親屬;3枚戒指劉麗只承認拿走1枚,另外2枚查無證據,不予認定;1200元美金問題,因證據不足,不予認定。
高級人民法院認為:當事人雙方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原審法院判決雙方離婚,婚生子李洋由劉麗撫養是正確的,共同財產的分割亦是合理的。劉麗參加國際國內體育比賽所獲獎牌、獎金,系個人榮譽,有著特定人身性質,不具有共同財產的屬性,不應視為共同財產分割。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上訴理由不充分,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高級人民法院于1994年11月21日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律師的話:
認定夫妻一方在體育競賽中獲得的獎金、獎牌是屬夫妻共同財產,還是屬一方個人財產,不在于是否是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也不在于獎金、獎牌的財產屬性,而在于獎金、獎牌的榮譽屬性。獎金、獎牌代表社會對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個人的一種評價,對獲獎運動員來說,即為一種榮譽,在法律上即表現為其享有的榮譽權。而榮譽權是屬人身權的范圍,是與特定的人身分不開的。在民法上,人身權只能由特定的人獨立享有,不能與他人分享;人身權也不能轉讓。正是人身權的這種屬性,決定了運動員所獲獎金、獎牌的個人所有的屬性,它是不能與他人分享的。當然,獎金、獎牌本身又具有物質性,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它在用于獎勵上時,其經濟價值僅是不同獎勵等級的在量上的區別價值,其財產價值屬性已經弱化為零,即它不再是財產量的比較和區別,而是運動員競賽成績高低的比較和區別的替代物。所以,不能因獎金、獎牌的物質性及其經濟價值,即將它等同于一般財產。運動員獲得優異成績,當然和他人,包括家庭成員、教練員等一切為其作出過某種貢獻的人的支持、幫助分不開,但這種支持、幫助并不能產生法律上的權利要求,“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也不是法律權利上的要求,而是一種感情上的問題。處理法律問題,應當根據法律要求處理,不能用其他要求代替。
分娩后一年內可以離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