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公正(第三版)作者名: (美)邁克爾·桑德爾本章字數: 2120字更新時間: 2023-01-31 11:28:29
失控的電車
假設你是一輛有軌電車的司機,電車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沿著軌道疾馳而來。在前方,你看見五個工人手持工具站在軌道上。你試著停下來,可是你不能,因為剎車失靈了。你感到無比絕望,因為你知道,如果電車沖向這五個工人,那么他們將全部被撞死。(我們先假定你是知道這一點的。)
突然,你注意到右邊有一條岔道,那條軌道上也有工人,不過只有一個。你意識到,你可以使有軌電車拐向那條岔道,撞死這個工人,而挽救那五個工人。
你應該怎么做呢?大多數人會說:“拐!盡管撞死一個無辜的人是一個悲劇,可撞死五個人將會更糟糕。”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以挽救五個人的生命,這看起來確實是正當的事情。
現在讓我們來考慮另外一種與有軌電車有關的假設。這一次,你不是司機,而是一個旁觀者,站在橋上俯視著軌道(這次旁邊沒有岔道)。軌道的那一頭開來了一輛電車,而在軌道的這一頭則有五個工人。這回剎車又失靈了,電車即將沖向那五個工人。你感到自己沒有能力去避免這場災難,可是突然你發現,你身旁站著一個身材魁梧的人——你可以將他推下橋,使他落入軌道,從而擋住疾馳而來的電車。他可能會被撞死,但是那五個工人卻將獲救。(你考慮過自己跳下軌道,可你意識到自己個子太小了,無法擋住電車。)
將那個魁梧大漢推落到軌道上是否為正當之舉呢?大多數人會說:“當然不是!將那個人推向軌道是極其嚴重的錯誤。”
將某個人推下橋致死看起來確實是一樁可怕的事情,即使這樣做能挽救五條無辜的生命。然而這便產生了一個道德難題:為什么這一原則——犧牲一條生命以挽救五條生命——在第一種情況下看起來是正確的,而在第二種情況下看起來是錯誤的呢?
如果我們對第一種情形的反應所暗示的數量很重要——如果挽救五條生命比挽救一條生命更好,那么為什么我們不能將這一原則應用于第二種情形,去推那個人呢?即使我們有很好的理由,將一個人推向死亡看起來也非常殘忍。然而,開著一輛有軌電車撞死一個人就不那么殘忍嗎?
將橋上的那個人推下去之所以不對,可能是因為這樣做違背了他的意愿,利用了他。畢竟他并沒有選擇參與其中——他只是站在那里。
然而,我們可以對那個在岔道上工作的人說同樣的話。他也沒有選擇參與其中,他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在這起失控電車事件中,他并不自愿犧牲生命。人們可能會辯解說,鐵路工人甘愿冒這樣的危險,而旁觀者則未必會如此。然而,讓我們假設,在緊急情況下犧牲自己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并不在這份工作的職責范圍之內,并且這個工人與橋上的那個旁觀者一樣,都不愿意放棄自己的生命。
也許這里的道德差別并不在于對受害者的影響——他們都會死亡——而在于做決定的那個人的意圖。作為電車司機,你可能會為自己將電車駛向岔道的做法這樣辯解:盡管你可以預見在岔道上那個工人的死亡,但是你并沒有想要他死。如果運氣足夠好,那五個工人可以幸免于難,而這第六個人也能存活,這樣,你的目的仍然能夠達到。
然而,這一點在推人墜橋這一情形中仍然成立。你從橋上推下去的那個人的死亡,對你的目的而言并非不可或缺。他所要做的就是擋住電車,如果他能夠既擋住電車又活下來,你將會非常高興。
深入思考后,我們也許會發現,這兩種情形應當依據同一原則來裁定。它們都涉及要故意選擇犧牲一個無辜者的生命,以防止一個更嚴重的損失。你可能僅僅是因為膽小軟弱(一種你應當克服的猶豫)而不情愿將那個人從橋上推落。用自己的雙手將一個人推向死亡看起來確實比轉動電車的方向盤更加殘忍,然而,做正當的事情并不總是輕而易舉的。
我們可以對這個假設稍做改變,來檢驗這一觀念。假設作為旁觀者的你可以不伸手推就能使身旁的大個子掉落軌道,假設他正站在一個活板門上,你可以通過一個方向盤打開這個活板門——不伸手推,便有同樣的結果。這種情況是否使得這樣做成為正當之舉呢?或者,這在道德上是否仍然比作為司機的你拐向岔道更為惡劣呢?
要解釋這些情形的道德差別并非易事:為什么使電車拐向岔道似乎是對的,而將人從橋上推下就是錯的呢?不過,請注意我們在推理出兩者之間令人信服的區別時所遇到的壓力——如果我們推理不出來,那么就要重新考慮我們在每一種情形中對何謂正當之舉所做出的判斷。我們有時候將道德推理看作說服他人的一種途徑,然而,它同時也是一種澄清我們自身的道德信念,了解自己相信什么以及為何如此的途徑。
某些道德困境源于相互沖突的道德原則。例如,一種在失控電車故事中起作用的原則認為,我們應當盡可能多地挽救生命;另一種原則認為,即使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殺害一個無辜的人也是不對的。當我們面對一種情形——要挽救一些人的生命就必須殺害一個無辜的人——的時候,我們便遇到了道德困境。我們必須弄明白哪一種原則更有說服力,或者更適用于這種情形。
另一些道德困境則源于我們不確定事情將如何展開。像失控電車這樣的虛構故事,排除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選擇的不確定性。它們假定我們確切地知道,如果我們不轉動電車的方向盤,或不把那個大個子推下橋,有多少人會死去。這使得這類故事不能完美地指導現實行為,不過這也使得它們成為對道德分析有用的方法。通過懸置偶然性——“如果那些工人看到了那輛失控電車并及時地跳開了呢?”——那些假想的案例有助于我們提取重要的道德原則,并檢驗它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