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從哪里來?
- (英)喬希·瑞安-柯林斯等
- 1032字
- 2023-01-31 11:28:01
序二
貨幣供應的本質
貨幣絕非“萬惡之源”,而是經濟體系運轉不可或缺的。正因如此,雷曼兄弟倒閉引發了人們對銀行體系崩潰的擔憂,令人震驚與恐懼。清瀧信宏(Nobuhiro Kiyotaki)和約翰·摩爾(John Moore)曾提出“罪惡是貨幣之源”,雖然是詼諧之說,但卻準確地描繪了事實。
如果我們總是能保證全額支付賬單,那么每個人就可以基于自己的信用,通過開具借條來購買任何東西。但這種美好的狀態是不可能實現的(雖然大多數標準的宏觀模型考慮了經濟主體基于自身信用進行交易的影響),于是我們將最可靠、最強大的債務人的短期(即期)債權作為貨幣。早期,最強大的債務人當然是政府,但也需要注意,當主權被推翻時國家貨幣的價值也會崩潰。貨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的價值需要統治者的鑄幣稅承諾來保障。然而,單單依靠政府來給每個人提供貨幣也有很多弊端,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無法直接向政府借款。最終,我們轉而尋求金融中介(如銀行)為我們提供必要的信貸來源,以及可靠、總體安全且可接受的貨幣資產。
銀行的存款貨幣是可靠和安全的,因為所有存款人都認為,他們隨時可以把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兌換成法定貨幣。這取決于銀行對法定貨幣的完全使用權,而再次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銀行壟斷了對這些基礎貨幣(即法定貨幣)的控制權。正因如此,早期對貨幣供給的分析,主要關注中央銀行創造的基礎貨幣供給與商業銀行提供的銀行信貸、銀行存款之間的關系,即銀行乘數分析。
但實際上,中央銀行一直試圖控制的是利率水平,而非貨幣基礎。因此,正如理查德·沃納(Richard Werner)及其合著者喬希·瑞安-柯林斯(Josh Ryan-Collins)、安德魯·杰克遜(Andrew Jackson)以及托尼·格里納姆(Tony Greenham)在本書中明確指出的那樣,貨幣供應實際上主要取決于借款人對銀行貸款的需求。此外,當經濟疲弱導致貸款需求較低時,利率會因此被下調至零,可用的銀行準備金(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與商業銀行貸款/存款之間的關系可能完全斷裂。正如各國中央銀行最近所做的那樣,通過“量化寬松”(QE)向銀行大肆注入流動性,并沒有帶來銀行貸款或廣義貨幣的大幅增長。
本書對以上這些主題做了生動而詳細的闡述,為讀者抽絲剝繭,澄清了對這些重要問題的誤解。此外,作者還就當前的貨幣和銀行業實踐提供了許多深刻見解。當前我們在金融改革和監管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為了找到更好的可選方案,準確、全面地理解貨幣體系如何運行極有必要。本書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南,且適用于廣大讀者,不僅包括該領域的初學者,也包括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