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
- 李筱懿
- 1023字
- 2023-01-31 11:26:07
10
不斷發現可能性
林青霞67歲時,被香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一同獲此殊榮的還有楊振寧院士。
人們這才發現,她寫作已經18年。可是,她高中畢業都沒考上大學,年輕時忙著拍戲很少看書,亦舒曾打趣她不讀書沒文化,她自己也說平常菜單都要看很久。
息影后,林青霞用18年磨出三本文集:《窗里窗外》《云去云來》《鏡前鏡后》,文章還被收錄進《大學語文》教材。
怎么做到的?
她不屬于天賦型選手,卻以寫作上的小學生自比,投入巨大熱情。
真實的寫作過程很枯燥,如何衡量一個人是作家還是玩票,三個條件非常重要:一是長期從事寫作,二是作品輸出穩定,三是足夠的社會認同和銷量。
林青霞寫得很忘我,每篇稿子改到四五版,自己滿意了,再小心翼翼問別人:“你覺得怎樣了,哪里還需要再改?”
常常為了一個詞語、一個標點,不厭其煩地改上十次八次。
作家白先勇說林青霞寫作很認真,字字斟酌,有時廢稿撒滿一地。
她熱愛結交文化界好友,四處拜師,向余光中、林燕妮、倪匡、張大春虛心求教寫作的訣竅,專程到北京拜訪季羨林先生。馬家輝、金圣華、董橋、蔣勛,只要是跟文學有關的朋友都被她纏著不放,挨個請教,匯報收獲,比如:“這兩天我在看沈從文。”“昨天,我在背《蘭亭序》。”
林青霞還愛書成癡,讀的大都是文化圈朋友推薦的難啃的經典著述。
黃心村教授曾在文章中說起:她(林青霞)寫作讀書都習慣在夜深人靜時。凌晨合上書頁,會嘆一口氣說,真是舍不得去睡覺啊。一大早就打電話給朋友說:“你起床啦,急死人了,我有重大的發現,一夜讀下來,趕快跟你說了,我才能去睡。”
朋友們提起一個細節,到林青霞家里很震驚,因為沒有見過哪個女明星家里堆了這么多書,而不是衣服和化妝品。
專注研究中國文學的黃心村教授覺得,尤為難得的是——那樣密集的閱讀,再看青霞的文字,如釋重負。那些書本沒有成為她的累贅和包袱,她的文字依然保持著純凈、清脆、流暢。
人們把林青霞作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代表,那是因為她真的讀過很多書,而且把這些書融進自己的思維、觀點和文字,“書卷氣”是讀書人身上特有的氣質,裝不出來。
人們也會用“歲月從不敗美人”形容她,容貌容易衰老,但五官的老去抵不過心衰。內心年輕,歲月才會手下留情,總想著“人生定型不再折騰”的人,很難體會50歲轉型開辟新事業的熱忱和激情。
林青霞從演戲到寫作的轉身,對她來說只不過是做一行愛一行,靠著認真、勤奮和熱愛,想方設法做到最好罷了。
真正優秀的人,即使早已功成名就,財富自由,也仍然不斷探索各種可能性,去看見更多層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