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找準教師的職業定位(1)
- 師之道:優秀教師成長的方法與藝術
- 楊昌洪編著
- 5552字
- 2014-12-01 11:54:13
一個合格的教師,應有高尚的師德,正確執教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應有高度的正義感與責任感,應有強烈的是非觀念、忠于職守、嚴于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則。
1.教師的道德素質比文化素質更為重要
教師是社會的表率,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建設者,他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來教育和影響學生。其人格品行一直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和強調教師要為人師表。而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教育現代化的今天,人們的思想和道德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受市場經濟中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傾向,已經在嚴重影響教師職業勞動的敬業意識,少數教師的職業道德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如:職業理想和信念動搖,職業情感淡漠,職業行為失范,不能正確處理“個人發展”和“工作利益的關系”、“精力投入”與“利益回報”的關系、“教書”與“育人”的關系等,出現了所謂“人生理想趨向實際、價值標準注重實用、個人幸福追求實在、行為選擇偏重實惠”的傾向,使當前教師職業道德實踐中師德結構上出現了嚴重缺失。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師專業化的必然選擇。
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和社會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的傳播者,他在人類社會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承先啟后的橋梁作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師是過去歷史上所有高尚而偉大人物和新一代的中介……他感到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人類由于有了這個環節,才有光輝的未來。因此,人們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也比其他的職業要高。
弗蘭西斯·培根說,教師是知識種子的傳播者,是文明之樹的培育者,是人類靈魂的設計者。教師本身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識修養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決定著育人的成效。因此,培養和提高教師的道德修養,對保證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未來人才的質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位教師只有擁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他留給學生的才會是一生有益的影響。教師的職業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的核心是培養學生有完整的人格,教會學生做人。在這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人格和道德就是一種無聲的命令、無形的感召和無窮的動力,對學生的心靈具有強烈的輻射力、震撼力和同化力,因此,發揮著感染、激勵和促進的作用。烏申斯基也曾深刻地指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
2.身教重于言傳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實踐自己的座右銘:“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提出“教師應當以身作則”,“以教人者教己”,為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心為農民服務,身為洋博士的他經常脫掉長袍,穿上草鞋,和眾師生一起開荒種地,以身示范,受到廣大師生的尊敬和愛戴。
教師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的眼睛是“錄像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錄下來的信號裝在“電子計算機”里,然后指導他們的行動。
學生的模仿力很強,他們時刻觀察著教師的一舉一動并在某些方面進行模仿。所以老師必須在學生面前起到模范作用。
一位教一年級學生的老師,一次看到一個學生在學習跳繩。由于初次學習,她彎曲著雙腿,很夸張地將腿抬得很高,左跳右跳就是跳不過去。這時這位老師笑道:“晨晨啊,你跳繩怎么像青蛙。”幾天以后,晨晨又來找老師,告訴她,自己現在會跳繩了,一次還跳了幾十個呢。老師夸獎了她,但是晨晨接下來卻說:“老師,李云還不會跳,她跳起來像青蛙。”說著便笑了起來,這讓那位老師心中一驚,原本無心之語卻在孩子心中留下了這么深的印象,而且還被馬上運用到了別人的身上。于是老師意識到,即使是自己的一個很微小的行為,都會被學生的眼睛看到,進而“有樣學樣”。
教育本身是一種以人影響人、以人帶動人、以人提升人的活動。要使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信念,教師自己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和信念;要使學生關愛他人,有崇高的道德,教師自己必須關愛他人,具有崇高的道德;要使學生不搞淺嘗輒止,具有深刻的鉆研精神,教師自己必須不搞短期行為,具有深沉的學術耐心;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善于創新,教師自己必須思維活躍、善于創新;要使學生遵守考試規則和學術規范,教師自己必須嚴格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要使學生待人講究禮儀,彬彬有禮,教師自己必須待人講究禮儀,彬彬有禮;要使學生的人格健全和完美,教師自己的人格必須健全和完美。教師只有將自己的道德和人格提升起來,才可能提升學生的道德和人格。而事實證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時時事事做學生的表率。如:要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教師就不能有違法亂紀行為;要教育學生不怕臟、不怕累,教師就必須做到親自動手,吃苦在前,做好學生的帶頭人,否則,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養,也不會得到滿意的效果。
案例精選
[描述]
西安外事學院新聞系名師李培元教授被譽為“師魂”。在大學生逃課司空見慣的今天,李培元的課即使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也保持了百分之百的到課率。
李培元對工作兢兢業業,他從不當眾批評或訓斥學生。他認為,善意的關愛要比粗暴的指責、批評效果好得多。李培元進入西安外事學院新聞系任教時,已經六七十歲,但是他始終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茍。厚厚的教案上寫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重點用紅、藍雙色筆勾畫得一目了然。每篇學生作業他都詳細地寫了批閱意見,每次作業他都要詳細地做分類統計。在平時的授課中,李培元從來不會遲到早退,任教幾年中,李培元僅因為開會上課遲到過一次,為此他向學生深深鞠躬致歉,當時的情景至今令學生們感動。
[點評]
李培元對學生無私的愛,以及他的人格魅力,都換來了學生們由衷的愛戴和敬意。他也感染了身邊眾多的人,“一心思公(公辦大學)”的青年教師從他身上看到了在民辦學校實現自我價值的希望,開始安心教書,科任教師們悄悄改變了下課就走人的習慣,加強了和學生的互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為人師表。”為師就要有知識,為表就應有美德。教會學生做人比獲得知識更加重要。教師要完成教授的任務,首先也必須擁有崇高的人格,并以此取信于學生,熏陶學生。教師在課外的道德失范,將是對其課內、校內施教時的宣言的自我否定,勢必會在學生心中失去影響。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是社會新風的倡導者,是人才成長的鋪路石。而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關鍵。現代教育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和立體式的教育,任何一位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都是由來自社會各個渠道的“合力”在學生身上產生作用的最優化效果。
著名文學批評家、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這對老師來說,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條真理。
3.教師用愛傳遞文明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在古代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年輕的國王皮格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欣賞和鐘愛,每天都含情脈脈地凝視著她。后來,奇跡發生了,這尊雕像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后來人們借用這個神話,把這種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神話雖然是神話,但是這卻給教師一個很大的啟示: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一把金鑰匙。教師只有對學生獻上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和親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的,小心翼翼觸及年輕的心靈。”教師或許不是專業的心理輔導家,但是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
由于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學生的內心困擾也越來越多,這就不僅僅要求教師不能滿足于只傳授學生呆板的知識,而是更要注重他們的內心世界。
案例精選
[描述]
有一位姑娘,畢業后當了一名女教師。她長得很美,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會為她眼睛一亮。她的學生,特別是男學生,更希望得到她的喜愛和重視。女教師十分喜歡班上一個名叫羅斯的小男孩,因為他學習成績突出,而且很守紀律。老師便安排他在畢業典禮上致詞,并親吻了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
可是,這一吻卻引起了一位低年級男孩的嫉妒,他覺得也應該讓老師吻一下。他便和老師說:“我也要得到你的一個吻。”老師很驚訝,問他為什么。小男孩說:“我覺得自己并不比羅斯差。”
女教師聽了,微微地笑著,摸摸他的頭說:“可是,羅斯的成績很好,而且很守紀律。”女教師接著說:“如果你能和羅斯一樣出色,我也會獎給你一個吻。”
小男孩說:“那咱們一言為定。”
小男孩為了能得到老師的那個吻,發奮學習,不多時,他的成績提高很快,而且全面發展。全校都知道這個小男孩很出色,他真的得到了那個美麗的女教師的一個吻。
這個小男孩名叫亨利·杜魯門,他長大后成為了美國總統。
當年的美國人都知道這位女教師的名字,還有她最偉大的吻。
[點評]
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偉大的師愛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人,雖已人到中年,卻始終不能忘懷中小學時代的老師的原因。
教師除了要具有道德情操、專業知識、教學技巧以外,還要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愛。熱愛、尊重、理解、信任是教師最好的語言。愛學生,要求教師有一種發自心底的人文情懷,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撫育每個孩子的成長。愛學生,要求教師不能只教書,而是將育人作為最終的目的。
有時,老師的一句話就能夠成就學生的一生,一句惡語也許就會把學生推向自暴自棄的深淵。
案例精選
[描述]
有一個小男孩在小學四年級時,寫字依然沒有規矩,任老師怎么批評,他都改不了。
有一次,老師看到他交上來的字亂七八糟便氣得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他的作業本撕了個粉碎,還將碎片全部砸到了他的臉上。小男孩倔強地瞪著老師,老師更氣得不行。他大聲責問這個小男孩的家長是干什么的。下面的人說他爸爸是修鞋的。老師說:“那你回家修鞋去吧,你不會有什么出息。”小男孩哭了,后來,他真的做了修鞋匠。有人問:“你為什么不去做別的呢。”他笑著說:“老師說了,我只能修鞋,我天生就是修鞋的料。”老師的一通諷刺堵死了他朝其他方向發展的路,認定了自己是做修鞋的命。
[點評]
在這里筆者并不是說修鞋就沒出息,而是想指出:修鞋并不是孩子選擇的,只是由于老師不負責任粗暴的論斷,讓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他的一生就這樣被老師的挖苦給界定在一個狹隘的圈子里,再也走不出來了。
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千萬不要隨意苛責學生,即使有需要批評的地方,也要講方法。
案例精選
[描述]
美國的皮牡丹博物館收藏了兩幅畫,一幅是狗的骨髓圖,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環圖。能夠擺在這家博物館里的畫,人們都以為是什么大畫家的作品,其實不然。這兩幅畫都是一個小學生的作品。
這個小學生對什么都好奇,有一天他看見校長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狗,于是偷偷地打死了這只小狗,目的只是想看一下小狗的心臟是什么樣子。校長發現自己心愛的小狗被小學生打死了,非常傷心,也非常惱火,想要懲罰打狗者。
怎樣懲罰呢?校長了解到這個小學生打死狗的原因后,做出了這樣的懲罰決定:要他畫兩幅畫,一幅是狗的骨髓圖,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環圖。這就迫使那個小學生認真地研究狗的內部結構,并由此對動物的組織結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欲望。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胸懷的懲罰,使這個小學生愛上了生物學,并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的領獎臺。這個小學生就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麥克勞德。
[點評]
我們可以看出,充滿愛的懲罰是一種善意的懲罰,能讓受教育者暖意地接受。
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對于教師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魯迅說:“教育植根于愛。”愛因斯坦說:“只有愛才是最好的教師。”
在汶川地震中,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扒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撲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兩個孩子還活著,而“雄鷹”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就救出。他就是29歲的老師張米亞。這就是最博大的愛——師愛。
中國有句古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教師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師關心學生,就能載起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
4.教師為講臺而生,為學生而活
教師從事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而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光輝事業。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是社會新風的倡導者,是人才成長的鋪路石。每個孩子誕生的時候,不過是個自然人,只有經過教師的培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備了現代科技知識,掌握了生存發展的能力和方法,他才是一個合格的社會的人。
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責,他從事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而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光輝事業。如果我們只知道教書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稱其為“教書匠”,所謂“人類靈魂工程師”也是空有其名。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為教書而教書的“教書匠”,而應是通過教學活動成為在學生“心靈”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師”,是培育學生這株“幼苗”的“園丁”。
既然選擇了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義不容辭地負擔起教書育人、傳承文明的神圣責任。俗話說師者如父。教師教學生三年,要為其一生考慮三十年。教師應該從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出發不斷地進行教育思考與實踐。
案例精選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