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文庫版序
《孫子》1是中國引以為傲的經典著作,它在日本也擁有眾多的愛好者。甲斐2的武田氏3把《孫子·軍爭》篇中的一段話寫在軍旗上,尊其為“孫子之旗”,就是一個例子。
進入江戶時代4后,德川幕府把以《孫子》為首的“武經七書”5作為官版加以刊行,并分發給諸位大名6,因此《孫子》得到進一步的普及,愛讀它的人更多了。儒學家們也競相為《孫子》作注,這股風氣直到明治以后也不見衰微,直至今日。很多人都試圖對《孫子》進行更為精密的解讀,這些努力催生出了眾多注解。
在給經典作品作注的時候,比較理想的情況是盡量采用年代久遠且精善的文本作為底本。從這點來說,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的漢墓出土《孫子》竹簡一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在此之前,《孫子》的文本無法回溯到宋代以前,而竹簡的出土使得能夠回溯的年代一舉往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于是,當1986年講談社計劃出版這本書的時候,我毅然采取了以新出的竹簡本為底本的方針。自那以后已經過了十多年,以竹簡本為底本的《孫子》的注釋書在日本似乎依然只有這一種,而且我聽說這本書很早以前就難以買到了。因此,這次它能作為學術文庫的一種,再次獲得與讀者見面的機會,作為作者,我很高興。
1997年3月
淺野裕一
腳注
1本書所謂《孫子》即通常所謂《孫子兵法》。——編者注(本書腳注,如無“編者注”字樣,均為譯者所加。)
2日本古代國名,相當于現在的山梨縣。
3指武田信玄(1521—1573),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被稱為“甲斐之虎”“戰國第一名將”。
4也被稱為德川時代。始于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的1603年,終于德川慶喜將大政奉還給天皇的1867年。
5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這七部著名兵書組成,集中了古代中國軍事學著作的精華。
6大名,日本古時封建領主稱呼。——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