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兵聞拙速,未睹巧久也
孫子說,使用軍隊時的一般規律是:當軍隊的編制規模是輕型戰車一千輛、重型戰車一千輛、步兵十萬人,并且需要將兵糧運輸到千里之外的情況下,民眾和政府的支出、外國使節的接待費、購入膠和漆等修繕軍隊裝備的材料的費用、供應戰車和甲胄的經費等,需要每天都投入千金之巨,在做好這種細致入微的準備之后,十萬大軍才能調動得起來。這種規模和形態的軍隊在采用戰斗這一行動模式之際,如果需要進行長期的持久戰才能戰勝敵人,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受挫;如果需要圍攻敵人的城池,就會把戰斗力消耗殆盡;如果既不野戰,也不攻城,只是徒勞地反復行軍和露營,把軍隊長期放置在國外的話,國家經濟就會陷入貧困。
如果采取這種作戰方式,導致軍隊疲勞,銳氣被挫,或者戰斗力消耗殆盡,又或者花光錢財的話,此前采取中立態度的諸侯也會抓住該國疲敝之機,乘勢舉兵。一旦陷入這種困境,即使是再有智謀的人,也無法制定善后之策。
因此,戰爭中即使有些不完美之處,也要速戰速決,千萬不能為了達到完美而延長時間。戰爭的長期化對國家有好處的情況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因此,對用兵所帶來的害處沒有徹底了解的人,也無法完全了解用兵所帶來的好處。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①,帶甲②十萬,千里③而饋糧,則外內④之費,賓客之用,膠漆⑤之材,車甲之奉⑥,日費千金⑦,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頓⑧兵挫銳,攻城則力屈⑨,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頓兵挫銳,屈力殫⑩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有也。故不盡于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于知用兵之利也。
【注釋】
①馳車:四匹馬拉的小型戰車。革車:以皮革為裝甲,可以容納很多士兵的大型戰車。《吳子1·圖國》篇中說:“革車奄戶,縵輪籠轂。”
②帶甲:身穿盔甲的步兵。
③千里:約400公里的距離。
④外內:民眾與政府。與此類似的表達在《用間》篇的開頭也能看到,《作戰》篇中的“外內之費”就相當于《用間》篇中的“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民眾需要承受的負擔有:臨時的軍事稅、牛馬的供給、搬運物資的勞役等。而政府的負擔包括:給遠征軍的外交和諜報工作費用、被動員的士兵在待命期間的宿營費、給士兵家人的慰問費、牛馬的飼料費、租借運送行李的車輛的費用等。
⑤膠漆:“膠”是粘貼皮革時的黏合劑,“漆”是涂在皮革表面以增加其強度的強化劑。
⑥奉:同“俸”,這里指為了供給車甲而花的經費。
⑦千金:黃金千斤(約250公斤)。
⑧頓:疲敝,疲勞不堪,跌跌撞撞地倒下。
⑨屈:同“盡”,“窮盡、罄盡”之意。
⑩殫:亦同“盡”,“窮盡、用完”之意。
【解說】
《孫子》所設想的戰爭形態只有一種,那就是規模為十萬人的大軍長驅直入敵國境內,并在會戰中一舉決出勝負。這樣一種遠征軍的派遣僅憑一時興起或心血來潮是無法實施的,需要周到的準備和巨額的經費。因此,這是一項舉全國之力的大事業。為了維持漫長的兵站線,對規模龐大的軍隊進行補給,需要巨額的支出,而這很有可能會給國家經濟造成致命的打擊。
因此,孫子認為下列做法是使國家經濟崩潰的下策,予以了極力抨擊。一是野戰中戰線膠著,在憑借土壘、籬笆等構筑的陣地白費時日的持久戰;二是迫使本軍在兵員、物資、時間等所有方面都付出重大犧牲的攻城戰;三是不知何時才能與對方交戰,卻徒勞地長期出兵在外。因為既然戰爭是總體戰和消耗戰,那么多打一天,國家財政的疲敝程度就會相應加劇。
因此,不顧時間、任何事都必須做得完美才肯罷休的小心謹慎的完美主義者是不適合實戰的,因為與敵人的戰斗同時也是與時間的賽跑。另外,只關心軍備的充實和戰斗的結果的人有點孩子氣,同樣也沒有資格指揮實戰。因為如果把軍事委任給一個不懂經濟的人,就好比把家庭的財政權交給一個想要無數玩具的孩子,在戰場上分出勝負之前,國家經濟就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