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食物:明天我們吃什么
- (比)約爾格·斯諾克等
- 1836字
- 2023-01-29 18:33:18
未來的生產
室內栽培與室外栽培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自然資源終將被我們消耗殆盡——無論是字面意義上的還是引申意義上的——同時,更多的土地荒漠化,變成干燥貧瘠的不毛之地。若想在不增加農業用地的情況下繼續維持農業生產,并綜合考慮農業生產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我們可以更多地關注垂直農業(在體實驗)和實驗室培養肉生產(離體實驗)的可行性。從長遠來看,甚至沙拉都能用室內栽培的方式種出來。
盡管如此,這種“室內栽培”也不能完全解決所有來自食物和氣候的挑戰。現有的生態系統也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進行保護,以阻止當前地球生態狀況的惡化,降低由此帶來的所有相關的健康風險。這些高科技創新食品尚處于試驗階段,所以我們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碎片化的。我們對這類食品產生的新病原體還不夠了解,比如會不會導致過敏和神經疾病,或者這些新的食物和栽培方法可能會產生什么影響。
此外,目前77%的基礎產品和食品由中小型農業企業生產。約87%的農業用地仍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進行耕種。顯而易見,你不可能指望這種類型的農業能立即轉變成擁有高科技的水培垂直溫室設施的資本密集型農業。
若想到2050年養活近100億人口,很大一部分糧食生產仍然要靠這些小農,因此需要綜合多方面去尋找解決方法。幸運的是,日本的實驗表明,新方法能夠讓在僅3000平方米的土地上種植多種作物成為可能,而若想通過傳統農業獲得同樣產量,則需要整個地區都投入生產。這3000平方米足以維持其所在區域的自然平衡。
30到3萬種可食用作物
近年來,農業產業發生了重大轉變。得益于現代技術的發展,農業產量呈指數級增長。現代技術能更好地清除雜草,調控作物生長,培育出更高產的品種,因此收成在創下紀錄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于優質產品的嚴格要求。人工智能、無人機和數據驅動的信息通信技術(ICT)系統等新技術創造了高科技農場,在那里,“智能農業”可以實現精準操控。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能自行管理農場。
對于希望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一定程度上的規模擴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考慮到全球競爭激烈導致利潤微薄,似乎更應當這么做。巨型農場最早出現在美國,但現如今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至少72%的家禽和55%的豬肉是在這種工廠化農場中被生產出來的(Harvey, et.al.,2017)。這些農場巨大的經濟規模不僅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迫使較小的競爭對手退出了市場。
2017年,農民家庭收入不到歐盟28國平均工資的一半(見圖3-1)。在2009年的經濟危機期間,情況甚至更糟:農民的收入僅僅是其他工作收入的四分之一,這清楚地說明了農業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容易受經濟波動的影響。這些低收入解釋了為什么在歐洲能存活下來的農業企業越來越少,也解釋了為什么有利于健康和環境的改革措施會受到農民的抵制。

圖3-1 農民家庭收入占歐盟28國平均工資收入的比例
當然,這些都無法改變問題的關鍵:如果農民希望養活全世界那么多饑餓的人口,那在未來他們必須在農業生產上取得重大進展。接下來的10年,約85%的世界糧食生產的必要增長必須通過采用更集約的生產手段、加大對生產技術的投資力度和采用更先進的栽培方式來實現(OECD&FAO,2020)。通過每年至少收割兩次這種更集約利用土地的方式,可以再實現10%的目標增長,而剩下的5%則需要通過耕種面積的增加來實現(這個比例比近幾十年要小得多)。
不幸的是,這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只有通過擴大規模才能獲得投資資金,但這不可避免地會給氣候和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荷蘭致力于改善空氣質量的舉措,意味著如果企業擴張導致氮排放增加,政府當局將不再愿意授予企業規劃許可。然而,反過來這又意味著,農業企業要對氮排放增加所導致的結果負責,這種極富針對性的指控讓他們很不高興。農業能擺脫這種惡性循環嗎?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農民這個職業看起來更有吸引力,更賺錢?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生產率提高也有不利的一面。2019年,一場真菌感染近乎摧毀了數萬公頃的香蕉種植園,這可能會對香蕉供應和價格造成潛在的毀滅性后果。因為只有一種香蕉是專為西方市場種植的,叫甜型卡文迪什香蕉,而所有品種的香蕉都易受真菌感染,所以很快就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一些科學家認為,考慮到要養活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主要依靠擴大現有農業規模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不足以產生我們需要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壞消息是,這種單一栽培方式是目前整個食物體系最主要的特征:在世界范圍內,目前我們90%的營養熱量僅來自30種作物,而歷史上曾有多達3萬多種作物!不過這也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仍有許多未被利用的食物資源等待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