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思成注釋《營造法式》
- (宋)李誡著 梁思成注釋
- 901字
- 2023-01-29 18:21:48

月夜看潮[宋]李嵩
界畫是中國繪畫很有特色的一個門類。“界畫”的意思是作畫時要用界尺引線,講究科學準確地描摹亭臺樓閣等建筑或舟車人物服飾,類似今天的建筑效果圖、寫生人物圖。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成熟于隋唐,興盛于宋。之所以興盛于宋,與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委派李誡編撰并由官方頒布的《營造法式》密不可分。《營造法式》規范了官式建筑“材分”制度,對用料、用工等實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核算。為了說明法式,標準的圖樣是必不可少的文件。這些“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圖樣,正是“界畫”的標準樣式。在宋朝前后三百年的提倡和推動下,大多數畫家都會畫界畫。到徽宗時期,界畫已被皇家美術文獻——《宣和畫譜》排在了中國各畫種中的第三位。

清明上河圖[宋]張擇端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界畫集大成者。張擇端專擅界畫,又是御用畫師,他對不久前官方剛剛頒布的《營造法式》里的圖樣了然于胸。《清明上河圖》里高大的城門、宏偉的虹橋,與《營造法式》圖樣是一致的,同時做了藝術處理。《營造法式》里的建筑結構藍圖,就成為《清明上河圖》的底本依據。這幅縱24.8厘米,長528.7厘米的長卷,以散點透視構圖法,將上千人物、各行各業、各種行為,描摹得精細入微。細心讀者還能發現,圖中有一車輛作坊,有車輪、車架子等構件,來往車輛壞了可以修理,也可以更換部件,這表現了源自《營造法式》的技術信息:預制部件、標準化制造。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賓大校園

梁啟超寄給梁思成、林徽因的《營造法式》(陶本)
《營造法式》,這本代表中國建筑學最高水平的“天書”,數度失傳。1919年,建筑學家朱啟鈐意外在南京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發現《營造法式》,更值得慶幸的是,這本書輾轉到了梁思成手中。那是192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筑,收到梁父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扉頁上,梁啟超鄭重寫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梁思成發誓弄懂這本“天書”,并沿其軌跡考察終成建筑大師的歷史眾所周知,令人動容的是,梁林二人的婚期是1928年3月21日,3月2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墓碑上刻的日期;他們日后為兒子取名“從誡”,也是取“跟隨李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