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起源:我們為什么這樣說、那樣做
- (美)蒂姆·阿什
- 1326字
- 2023-01-30 20:38:12
譯者序
本書作者以極簡的形式帶讀者領略了人類的發展進化歷程,特別是大腦發展進化的歷程。通過閱讀這本言簡意賅的作品,我們能夠對人類的特質和行為特點形成新的見解甚至是顛覆性的認識。關于本書的內容,作者在文前部分已經進行了充分的介紹和預熱,不再占用譯者序的篇幅進行贅述。譯者希望通過譯者序向讀者交代一些翻譯過程中的選擇,以便讀者在后續的閱讀中能夠更順暢地理解本書的內容。
首先,作者很注重閱讀的流暢性體驗,在概覽式的講述過程中,作者很少對專業名詞和術語進行解釋,也很少做注釋。為了尊重作者這一有意為之的選擇,我也避免畫蛇添足,盡可能少做注解,只有在可能影響讀者理解的情況下或者涉及對原文進行調整時,才加以說明。
其次,作者對語言的精練度有著很高的追求,他經常交叉使用長短句,并且會省略一些主語和賓語,在英文語境中,這樣的表達或許不會對理解造成負擔,但是在中文語境中,我不可避免地要對原文進行一些補充才能收到不妨礙理解的效果。即便如此,我在修訂翻譯稿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作者的表達方式存在明顯的“跳步”特點,即對詞匯之間、上下句之間、上下段之間隱含的關系進行省略——書中“有意”或“有意識”等概念經常是作為“情緒”“本能”“反應”“潛意識”等概念的反義詞出現的,前者和后者具有對立的關系,然而作者并不會點明這種對立關系,而需要讀者自己去加以理解。對于沒有專業基礎的讀者而言,在不具備相關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初次閱讀本書可能難以直觀地意識到前后文的關系。這種表述方式的效率非常高,但是需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對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
最后,作者使用的許多詞匯表面上看似是日常用語,實則有著神經科學與心理學領域的專業含義。例如文中反復出現的“學習”(learning)、“聯結”(connection)、“經驗”(experience)等詞的含義都與我們的日常理解有著一些微妙的差異——在專業領域中這些詞匯背后的含義是:基于特定的“經驗”,通過建立神經“聯結”而對事件之間的關系建立聯系和聯想,這個過程被稱為“學習”——這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學習某個知識、學習某種技能的那種更宏觀的“學習”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通過這番解釋,讀者或許能夠感受到這些看似常用的詞匯其實在本書中有著一定的學術內涵,這種微妙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意義層面的鴻溝很難通過翻譯來進行彌補,只能在譯者序中加以提示,以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對這些反復出現的詞匯逐漸加深理解。
翻譯這種極簡風格的著作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新鮮的嘗試。與那種“掰開了,揉碎了”的詳細講解不同,這種粗線條的勾勒能夠在有限的篇幅內傳遞出海量的信息,在有限的篇幅里帶你領略數億年的進化歷程。但是,這種風格為理解帶來的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畢竟,作者自己也在文前部分說:“選擇這本書的讀者都很聰明,我拒絕為了擴大讀者面而去迎合大眾的口味。”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以上三點體會,希望對之后的閱讀過程能夠有一點點幫助。如果覺得難以理解,可以嘗試從附錄中尋找相關的書籍補充背景知識。如果讀者能夠在閱讀第一部分時,邊閱讀邊調整并適應作者的風格,那么在充分理解了第一部分的內容及其邏輯關系的基礎上,第二部分的閱讀體驗將會豁然開朗,漸入佳境。
此外,如有翻譯專業性方面的問題,還望不吝指正。
韋思遙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