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改革:場景應用與綜合解決方案
- 王煥然等
- 4757字
- 2023-01-30 20:54:19
Chapter One
第1章 數字化改革的背景與目標
1.1 第四次產業革命與服務型社會到來
1.1.1 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進行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與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有著密切關系。世界近代史上發生過三次產業革命,現在正迎來第四次產業革命。第一次產業革命從18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全面進入機械化時代,開啟了工業生產時代;第二次產業革命從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電力的廣泛應用催生了裝配生產線和大規模生產方式,推動了鋼鐵、機械、化工等工業的崛起;第三次產業革命始于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大大促進了生產自動化,使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第四次產業革命,則是在21世紀發展起來的,是以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所驅動的劃時代的社會生產方式變革。
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核心是網絡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其根本特征是智能化,這也是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時代特征[1]。在第四次產業革命中,社會生產方式將發生深刻變化。一是產品生產方式從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轉變。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自動化設備以及連接企業內外自動化設備和管理系統的物聯網,能夠使研發、生產以及銷售過程更加迅捷、靈活和高效。簡單地說,消費者的需求會更及時地傳遞到工廠,而工廠也會更靈活地切換生產線以滿足不同需求。原來的單一產品大規模制造方式將逐漸被大規模定制方式所取代。二是推動增值領域從制造環節向服務環節拓展。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推動下,數據解析、軟件服務、系統整合能力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與利潤的主要來源。利用大數據研究客戶或用戶信息,能夠為企業開拓新市場,創造更多價值。如通用電氣公司原來是以制造為主的企業,但現在將業務領域拓展到技術、管理、維護等服務領域,這部分服務創造的產值已經超過公司總產值的三分之二。
總體來看,第四次產業革命將極大地提高生產力,推動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發生轉變,進而改寫人類的發展進程。每一次產業革命的發生,都會使世界各國/地區的競爭地位發生變化,一些國家/地區崛起并成為某些領域甚至世界經濟的主導者。這次的產業革命也和以往一樣,必將引起經濟格局的變化。誰抓住了機遇,以最快的速度實現超越行業、企業邊界的“智能連接”,誰就能率先進入大規模定制生產時代;誰有效地應用了大數據和智能設備,誰就能在價值鏈中占據優勢;誰順利地完成了勞動力轉型,誰就能使國民收入快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第四次產業革命及在其推動下開啟的“智能時代”,不僅會重塑未來經濟格局,還會改變國家競爭格局。
2018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發言,題目為《登高望遠,牢牢把握世界經濟正確方向》。他在發言中提到:“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新的工業革命將深刻重塑人類社會。我們既要鼓勵創新,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要關注新技術應用帶來的風險挑戰,加強制度和法律體系建設,重視教育和就業培訓。我們既要立足自身發展,充分發掘創新潛力,也要敞開大門,鼓勵新技術、新知識傳播,讓創新造福更多國家和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于2021年3月11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數字中國建設用數字力量打通“雙循環”的“任督二脈”,開啟更多領域的“數字大門”,擁抱“數字循環”新模式,走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數字化之路,奔向數字經濟新時代。
1.1.2 服務型社會轉型已經來臨
隨著產業規模及結構升級,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必然要從農業流向工業,進而再向服務業轉移。而當服務業擴大到一定的規模和程度,即一國的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GNP)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中的比例均超過50%并不斷增加,就表明該國進入了經濟服務化階段。[2]2012年服務業成為我國經濟中的第一大產業。2015年,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首次超過50%,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經濟服務化階段,也稱為服務型經濟時代。經濟服務化趨勢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產業結構服務化,表現為服務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引致產業結構的轉變,服務產業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并成為產業結構的主體。
其次是生產型產業的服務化,表現為農業、工業等生產型產業(非服務性產業)內部服務性活動的發展與重要性增加,從而改變了這些產業的單純生產特點,形成“生產—服務型”體系,反映了服務活動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滲透。
最后是服務型經濟的形成。經濟服務化發展的結果,是形成以服務活動主導經濟活動類型的服務型經濟。服務型經濟與產品型經濟的區別在于四個方面:一是,服務型經濟的主要經濟部門是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而非制造和加工產品的部門;二是,服務型經濟的主要產品是大規模的服務,而非大規模的商品;三是,服務型經濟中大部分勞動力集中在服務部門,而非制造和加工部門;四是,服務型經濟的大部分產值由服務性行業而非商品生產部門創造。這四個方面的區別揭示了服務活動在服務型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事實上,服務活動在服務型經濟中具有主導性的、廣泛的經濟社會功能,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成為推動傳統產業的新發展并引致產業體系的整體升級的重要動力。
根據國際經驗來看,到了以服務業為主的時候是一個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階段。與先行國家相比,我們是在網絡與數字時代邁進這個階段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改變了服務業的本質:服務業的低效率性質發生改變,增長空間極大擴張,新的服務形態和商業模式豐富多樣。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教授領導的團隊撰寫的《網絡時代的服務型經濟:中國邁進發展新階段》[3],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所謂服務型社會[4],是指所有部門或行業,所有生產或消費的運行、管理與經營等均在服務的標準下,以服務為理念、以服務為手段、以服務為形式、以服務為目的方能取得成功的這樣一種社會類型。這種社會類型要求任何一個行為主體必須要以服務為理念進行經濟社會行動,他們為社會或客戶提供勞務品的支撐形式是服務,任何一個行為主體為社會或客戶提供勞務品的工作方式是服務,任何一個行為主體為社會或客戶提供勞務品的評價尺度也是服務,任何一個行為主體為社會或客戶提供勞務品的成功關鍵還是服務。在這里,服務成為衡量當代社會的運行標準,服務貫穿于整個社會運行之中。
1.1.3 數字化技術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引領基于數據智能的產業和社會應用。一個基于數據運營的平行經濟正在開始形成,與人類主導的經濟活動相互補充,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社會經濟內容與構成。以提出收益遞增現代理論著稱的經濟學家布賴恩·阿瑟(W. Brian Arthur)曾提出一個模型來描述這種現象,并稱之為“自主經濟(the autonomy economy)”。
數據智能的實現需要通過如下步驟:
①收集數據;
②利用前面的數據作為參考來處理數據;
③基于提煉的數據采取行動;
④接收反饋數據,從結果中學習,然后全部保存進記憶中。
這個過程是一個持續收集數據、處理數據、采取行動,然后接收反饋的循環,這一過程經歷越多就會變得越智能。這其中的兩個關鍵基礎要素是盡可能多地接觸數據,以及形成無懈可擊的模式識別技能。
如果用技術復制數據智能并將其開發成數字化商品賣給開放市場的話,那就得采用相同的模式。利用物聯網(IoT)、數據智能(AI/Big Data)、區塊鏈(DLT/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等技術的發展,自主經濟和我們的距離比大多數人所想得都要更近。
1.物聯網(IoT)
數據的大規模制造是數字時代的主要衍生品,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認知,以至于大家開始說“數據是新的石油”。當前收集到的大部分數據都是通過應用(App)獲取的,如百度通過搜索結果收集數據,微信通過用戶的社交檔案收集數據,淘寶基于用戶的消費習慣收集數據。公司的基本做法是提供應用給消費者使用,然后基于他們在應用上的活動收集數據。
然而,要想通過數據掌握迅速決策能力,必須接觸到實時數據。這得益于傳感器技術的一些重大創新,比如測量溫度、位置、速度、加速度、深度、壓力、血液成分、空氣質量、顏色,掃描照片,掃描語音,生物計量、電子及磁場的傳感器等,可以從人所處的環境里及機器內,甚至從人體獲得實時數據。因此,物聯網其實是人類感官的數字形式。
2.數據智能(AI/Big Data)
數據是智能的“燃料”,人工智能則是吸收數據的“引擎”,將數據與之前的數據進行交叉引用,按照分類做整理,再做出判斷,在現實世界觸發行動。人工智能方面最近的進展來自用于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的計算模型靈感正是來自生物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通常呈現為按照一定的層次結構連接起來的“神經元”,是一組可以根據輸入的計算值,進行分布式并行信息處理的算法數學模型。這種網絡依靠系統的復雜程度,通過調整內部大量節點之間相互連接的關系,以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人工神經網絡可以最大化擬合現實中的實際數據,提高機器學習預測的精度。深度學習則是一種分層的神經網絡,某個問題的答案會影響更深層次的相關問題,直到數據被正確地識別出來。
得益于豐富的數據和智能算法,智能計算的商品化已具備可能性。
3.區塊鏈(DLT/Blockchain)
人類智能的協作性很強,這意味著社會性的知識庫是人類智能與其他智能互動的結果。兩個智能系統之間的障礙阻礙了發展速度,因為它抑制了連接的建立。連接越多,智能系統就會變得越發智能。為了讓社會的連接最大化,所有系統都需要能夠方便地彼此交互,從而讓數據和價值在社會上自由流動。
區塊鏈技術作為數據確權與共享的基礎設施,能讓任何系統接收數據信息并發送數據信息給其他系統,并且提供不可抵賴的、安全的、實時操作的數據傳輸,在必要時可以提供保密選項。
4.云計算(Cloud Computing)
《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國發〔2015〕5號文)指出,要“充分發揮云計算對數據資源的集聚作用,實現數據資源的融合共享,推動大數據挖掘、分析、應用和服務”。政務云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稱為“政務云2.0階段”。在政務云2.0階段,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5]基礎設施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基礎上,將會實現I a a S/P a a S(平臺即服務)[6]深度融合,借助云計算技術推動政府大數據的開發與利用,實現跨系統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推進應用創新。政務云2.0階段的特征是以數據為核心、以IaaS/PaaS深度融合為支撐,以新架構的云應用創新(SaaS)為代表。
第四次產業革命是物聯網、數據智能(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和云計算的革命。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的自動化和數字化將改變每一個行業。在上述數字化技術中,區塊鏈可實現可信任的數據協同,成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技術核心。新時代的任何應用創新都將是所有數字化技術的有機融合(見圖1-1)。

圖1-1 新時代應用將是數字化技術的有機融合
1)區塊鏈+物聯網:物聯網有助于解決區塊鏈信息上鏈的真實性問題,盡量免除人為干擾;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物聯網結構可以實現大量設備聯網的自我治理,可避免中心化管理模式下因不斷增長的聯網設備數量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巨額投入,釋放物聯網組織結構的更多可能性。
2)區塊鏈+云計算:將區塊鏈場景應用嵌入云計算的生態環境中,為企業應用區塊鏈提供基礎條件,降低企業應用本地化部署的成本,實現區塊鏈技術落地;區塊鏈有助于解決云計算架構中數據主權化管理問題。
3)區塊鏈+大數據:區塊鏈融入大數據的采集和確權、分享中,作為數據源接入大數據分析平臺,提高數據整合效率,降低數據維護成本,保障數據私密性,優化數據的分析挖掘能力;大數據及其分析結果天然可以作為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
4)區塊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生物識別功能可以幫助區塊鏈建立更真實的數字身份認證,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也將成為區塊鏈上的賬戶主體和數據來源;區塊鏈通過授權機制可以實現個性化的人工智能產品,服務于不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