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勤王之路

十一月二日,鄭成功的艦隊剛抵潮陽時,遠在廣西梧州的永歷帝派黃文攜旨前來,向鄭成功通告廣州城被攻破的消息。

自從三月六日尚可喜、耿繼茂率清軍開始進攻廣州城,廣州南明守軍進行了英勇的保衛戰,這場保衛戰歷時十個月之久,在此期間,清軍大量加強水面船只的數量,并且大量增援陸上軍隊,攻城大炮增加到了七十三門,南明多次對廣東實施救援,但均被清軍擊敗,到十一月一日,清軍的大炮轟塌了廣州西北城垣,清軍從打開的缺口處涌入廣州城內,廣州淪陷,繼而清軍進行血腥的屠城。

驚慌失措的永歷帝只得將希望寄托于前大西軍、前大順軍以及鄭成功等的軍事援助上。這些軍事力量,都是來自明朝體制之外的軍隊,都曾經是明朝政府剿撫的對象,歷史給明朝政府開了一個大玩笑,現在孱弱的南明不得不依靠這些曾經與之作對的武裝。

前來報信的黃文對鄭成功說:“有旨請藩入援,偽平、靖二王率滿騎數萬寇廣州復之,寧藩望我大師南下會剿甚切。”

廣東的局勢在迅速惡化,鄭成功料想清軍在攻占廣州后,潮陽的局面將極其困難,因為尚可喜、耿繼茂的清軍很快會向這里挺進,而且潮州的郝尚久也已經降清,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必須要考慮放棄潮陽根據地。他下令加緊時間在潮陽一帶催糧餉,并且將糧餉用船運回廈門島。

由于鄭成功所控制的地盤太小,所以在征糧餉上使當地百姓負擔非常沉重,大約有三成的百姓生活在貧困線上,根本無法交餉,鄭成功最后豁免了這部分人交糧餉的義務。

鄭成功前往揭陽,與鄭鴻逵商量大軍的去向。

鄭成功判斷清軍在攻克廣州之后,下一步的目標必定是粵東,所以認為潮陽、揭陽一帶終非久居之地,他建議鄭鴻逵先撤往廈門島,而他本人則準備南下勤王,支援永歷帝。

永歷帝是一位平庸得很的亂世皇帝,在1650年初清軍南下廣東時,他便如驚弓之鳥從廣東肇慶撤往廣西梧州。到了同年的十一月,廣州與桂林這兩省的省會幾乎同時被清軍攻陷,永歷帝再次逃竄,他在十一月十一日登船逃往潯州。

然而,駐守潯州慶國公陳邦傅卻陰謀降清,想劫持永歷帝獻給清廷。永歷帝接到密報后,嚇得魂不守舍,當時正值暴風雨,他不敢停留潯州,沖雨而過,逃往南寧。陳邦傅沒有逮住永歷帝,便殺死宣國公焦璉,然后向孔有德投降。

此時南明的舊政府軍幾乎喪失殆盡,除了杜永和退守瓊州外,鄧耀退往欽州龍門島,陳奇策退往上下川島,這些南明軍事力量只是為榮譽而作戰,根本無法扭轉時局。

在永歷小朝廷生死存亡的關頭,曾經聯明抗清多年的大順軍殘部,終于永歷帝向鄭成功發出勤王令,但鄭成功的軍隊遠在千里之外,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他只得向云南、四川一帶的原大西軍求援了。

下面簡單說說大西軍與大順軍余部的活動情況。

先來看大順軍的情況。

1645年五月,李自成意外死于湖北通城九宮山,當時大順軍還擁有四十萬之眾,分為兩支,一支以郝永忠為首,擁有十八營,三十萬部眾,與南明湖北巡撫堵胤錫達成協議,聯明抗清,并且隆武帝賜名為\"忠貞營”。

此后,大順軍余部成為抗清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

然而南明政府與舊臣對這支李自成的起義軍懷有敵視之心,非但不能以誠相與,反倒處處掣肘,挑拔大順軍內部的爭斗。

而在大順軍內部,由于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內部將領之間也矛盾重重,所以始終無法凝聚為一支強大的軍隊。

南明昏庸臣僚對大順軍的壓制與不信任,最后使得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政府的矛盾越來越深,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

在1648年,由于與南明官僚矛盾的激化,郝永忠的大順軍脫離南明,北上荊襄山區;同時李赤心、高必正的忠貞營也由于南明官僚的打壓排擠,最終在導致在湖南收復的失地又悉數丟失,李赤心、高必正從湖南退回廣西。

在1649年底,李赤心病逝后,在高必正與李來亨的領導下,忠貞營仍然堅持抗清,永歷小朝廷雖然搖搖欲墜,內部的派系傾軋卻絲毫不減,在廣州、桂林失陷后,高必正、李來亨見這個小朝廷府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率忠貞營經貴州抵四川巴東的西山屯,與郝永忠、劉體純等大順軍余部會合,繼續抗清斗爭。

相比之下,大西軍在其首領張獻忠被清軍襲殺后,仍然維持內部的穩定局面,并沒有出現大順軍群龍無首的混亂,張獻忠四位才干非凡的養子理所當然成為大西軍的靈魂,這四個人分別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

起初四人的合作相當完美,大西軍四大巨頭之間地位基本相等,不過孫可望由于是四人中的大哥,所以在威望上略高于其他諸人,在這四巨頭的帶領下,大西軍浴血奮斗,從四川向貴州轉移,得以重振聲勢。

李定國等人在大西軍的政策上作出重大調整,其一是中止張獻忠的屠殺政策,改變流寇的形象;其二是從與明政府對抗轉向聯合南明對抗滿清,在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的情況下,大西軍的這幾個領袖確實展現深邃的戰略眼光與胸襟。

1647年,云南爆發土司\"沙定洲之亂”,給大西軍一個絕佳的機會,孫可望等人以\"扶明\"平滇亂為理由,果斷率大西軍入云南,孫可望被推為大西軍的統帥,他的地位開始上升,不過仍然沒有絕對的專制權力,大西軍四巨頭分別稱王,孫可望為平東王,李定國為安西王,劉文秀為撫南王,艾能奇為定北王。李定國、劉文秀等人經過艱苦的戰斗,終于平定土司之亂,而另一位領袖艾能奇則在戰斗中中箭身亡。

孫可望在治理云南上顯露出驚人的才華,這里實際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同時孫可望也開始雄心勃勃,他開始考慮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勢。

雖然孫可望表面上是這個政權的盟主,但是他并不能壓服李定國,李定國強悍驍勇,經常頂撞孫可望,而且手握重兵,孫可望并沒法制服他,所以孫可望打算利用永歷政權來壓制李定國。

1649年時,孫可望派使者前往肇慶,與永歷政權取得聯系,并要求永歷帝封他為\"秦王”。

孫可望的目的在于以封王一舉奠定自己比李定國、劉文秀更高的王位。

永歷小朝廷雖然是半死不活的一個政權,但這面子也拉不下來,第一,“秦王\"是一字王,也就是親王,在明代沒有異姓封為親王的先例;第二,“秦王\"是諸親王之首;所以永歷小朝廷為這個名號爭吵不休,結果這件事,拖延了一年多,還是沒有結果。

現在永歷帝已經成為落水狗了,廣州、桂林先后失守,部將要么被戰死,要么降清,他現在差不多成為孤家寡人了。

在這個時候,永歷帝才破格將封孫可望為親王,但并不是孫可望希望的\"秦王”,而是\"冀王”,希望得到孫可望的大西軍的保護。

鄭成功決心南下勤王,可能有一個目的,就是想搶在孫可望之前,迎回永歷帝。

此時永歷政權下的舊明軍事勢力,已經基本上已經土崩瓦解。此后,南明只是一個象征,就象永歷帝是一個象征一樣,來自明朝政府系統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清軍摧毀殆盡了,剩下來堅持抗戰的,都是邊緣化、體制外的軍事武裝,孫可望、李定國的武裝來自張獻忠的反政府叛軍,而鄭成功則是繼承了鄭芝龍半海盜性質的私人武裝。

永歷帝現在只剩下三個選擇:第一,被清軍殺死;第二,投奔西南的孫可望、李定國的前大西軍;第三,投奔東南的鄭成功。

永歷帝被清軍打得向西逃跑,當然不可能跑到東南,再說,雖然鄭成功吞并了鄭彩、鄭聯的軍隊后,實力一下子膨脹起來,但比起西南孫可望、李定國的實力仍然還顯得過于弱小,地盤也過于狹小。所以鄭成功南下勤王,大約有迎接永歷帝的想法,只要永歷帝在鄭成功的掌握中,那么東南將成為全國抗清的無可爭議的中心,并且可以讓鄭成功按自己的想法去構想反清的宏偉藍圖。

在鄭成功準備南下勤王時,他最擔憂的是廈門島的安全,因為廈門島的防衛力量只有三個鎮的兵力,顯得太單薄。所以他希望鄭鴻逵的軍隊能協防廈門島,一旦棄守粵東,廈門島將成為鄭氏抗清活動的最重要的堡壘,不可丟失。

鄭鴻逵也意識到揭陽一地,難以長期據守,便答應鄭成功,退往廈門島。

潮陽一帶確實危機四伏,曾經歸附鄭成功并提出占據潮陽的當地土豪黃海如,見清軍節節勝利,便秘密與清軍平南王尚可喜聯系,準備降清,結果東窗事發,事情敗露,被鄭成功賜死。

1651年正月,鄭成功先在南澳島與鄭鴻逵的海軍會合。駐守在南澳島的陳豹認為南下勤王,風險莫測,而廈門島是鄭軍抗清根本,也不可丟失,所以請求鄭成功返回鎮守廈門島,由他率軍南下勤王。鄭成功慨然道:“我家世受先帝厚恩,捐軀難報,今有旨調師,雖越山逾海,義當趨赴,豈暇謀及身家?”

身為左先鋒的施郎對鄭成功說:“勤王臣子職分,但郎昨夜一夢,似大不利,乞藩王思之。”看來施郎對勤王這件事非常不看好,他以做夢不利為借口,反對鄭成功揮師南下。鄭施郎這個人,有計謀,也有膽略,但是桀驁難馴,鄭成功對他頗有意見,關于施郎與鄭成功矛盾之處,留待后文再言。

鄭成功心里明白施郎這個人并不想南下參加勤王作戰,由于施郎多謀,也不好跟他撕破臉皮,索性就答應讓施郎以休假的名義,追隨鄭鴻逵的舟師返回廈門,讓他把軍隊交給副將蘇茂。

鄭鴻逵把部將蕭拱宸、沈奇兩隊人馬留給鄭成功,隨軍南下勤王。正月底,鄭成功的勤王軍在南澳島揚帆啟航,而鄭鴻逵則率艦隊北上返航廈門,施郎也在北上艦隊中。

勤王之路不僅遙遠,而有充滿兇險。艦隊航行在茫茫的海上,海上行軍不同于陸上行軍,不僅在艦隊補給上要求很高,而且還會遇上狂風、暴雨的天氣、原來平靜的海面會突然間變成猙獰恐怖,海洋如同吞噬一切生靈的惡魔,露出其邪惡的天性,將船只與船員一同吞入龐大無的腹中。

鄭成功的海軍在經過一段平靜的航行后,在二月二十五日傍晚,艦隊從白沙湖啟航后。此時,大海開始顯出其變幻莫測的一面,一場暴風雨不期而至,狂風席卷著豆大的雨滴,橫掃過無邊的海域,海面上驚濤駭浪,重重地敲擊著船舷上的木板,甲板上許多屯放的物品都被巨浪所卷走,船隊在風浪中顛簸難行,船體左右搖晃。風雨越來越烈,波浪越來越洶涌,在這種風浪下,強行行駛將導致船毀人亡。鄭成功馬上下令,全體艦隊就近轉移到并停泊在鹽州港。

艦隊中的船只都紛紛駛離危險區,躲入港灣內。但鄭成功的座船可能因為體積大,受風浪的影響大的原因,沒法駛入海灣,只好順著風浪漂流而去。在暴風雨的襲擊下,在海浪猛烈地沖打下,整艘船搖搖欲傾,隨時都有沉船的可能。鄭成功仍然體現出其一如既往的鎮定與從容,他的神情自若大大鼓舞舵手面對風浪時沉著冷靜,盡量順風而駛,以減緩巨大的沖擊力。但是船上的桅桿在狂風的猛烈襲擊下,隨時都是折斷的可能,海浪一陣陣地沖擊在甲板上,船倉內的大門都幾乎快散架了。

在此危急時刻,鄭成功的部將蔡進福、施舉各率一艘船前來營救。暴風雨使得營救十分困難,好不容易到了一個名為菜嶼的小島,船終于有了一個可停靠的地方,鄭成功的座船已經損壞嚴重,他轉移到了損壞不算嚴重的蔡進福的船上,有驚無險。

另一艘由施舉指揮的船在暴風雨中無法停靠,又被卷入到風浪之中,當時風浪極大,而且天色漸暗,施舉根本無法找到可停靠的島嶼,只好將船駛向外洋,漫無目的地在海上漂浮,有幾次險些被巨浪所吞沒,船上的各種物品都被風浪卷掃到大海上了。

到了清晨,暴風雨過去了,海洋上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鄭成功很擔心施舉的船出現意外,因為船中有錢糧冊籍,而鄭成功的船也因為各種鍋灶毀于暴風雨,儲備淡水的水柜也被巨浪沖走,在茫茫大海上,根本沒辦法升火做飯,鄭成功與其他將士忍饑挨餓,直到下午,終于找到了其他船只,而施舉憑借他多年航船的經驗,也脫險歸隊。

鄭成功戎馬一生,多次遇險,這些險情有來自自然界的威脅,有刺客的刺殺,更多則是戰場上的槍林彈雨。鄭成功從小時侯始,他就學會堅強地面對險境,他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能忍受一切痛苦,包括身體上的與心理上的,這些出生入死的經歷使得他更加堅強,自小開始,他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堅忍不拔不僅是一種意志,也是一種領導力。

經過暴風雨洗禮的艦隊,又開始踏上新的征途。

三月十日,艦隊抵達大星所,大星所在現在大亞灣附近,距離香港不遠的地方。此時港口內停泊有數十只烏尾船,鄭成功命令士兵登陸,上岸砍伐些樹木,搬到船上,但是這時清軍與當地居地一擁而上,要把這些士兵趕下大海。

鄭成功大怒,傳令艦隊靠岸,在海岸邊安營扎寨,奪取停泊在岸邊的數十只烏尾船,并且對大星所城發起進攻。

駐守大星所的清軍趕緊關閉城門,負隅頑抗,并派人前往惠州求援。

鄭成功派部將萬禮率三百名士兵在惠州通往大星所的道路險要處埋伏,準備伏擊來自惠州的增援清軍。萬禮原本是詔安一支抗清義軍的頭目,善于打游擊戰,獨立作戰能力強,這個人有心機,有謀略,他派人找來幾個當地人,經過盤問,得知在惠州與大星所之間,最險要的一段是經過龍盤嶺的路,稱為龍盤徑,這個地方距離大星所比較遠。萬禮心里盤算,如果在龍盤徑設伏,那么清軍援兵一定會沒有戒備,這樣伏擊戰才能有奇襲的效果,所以他當機立斷,下令即刻趕往龍盤嶺,布置伏擊陣地。

果不其然,清軍援軍在行經龍盤嶺時,并沒有意識到這里有鄭軍的伏兵,大搖大擺地前進,等到援軍過了一半后,萬禮發出進攻信號,埋伏的鄭軍一并殺出,將清軍截為兩段,并占據有利地形發起猛攻。經過一番激戰,清軍增援大星所的部隊全軍覆沒。

當勝利的捷報傳來時,鄭成功大喜,馬上下令對大星所城發起總攻,大星所的城防并不堅固,隨著大炮的轟鳴聲,很快城墻便被轟塌,然后鄭軍一擁而上,迅速占領城池,全殲城內的清軍。

鄭成功南下勤王的第一仗打得漂亮。

當所有將士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卻傳來了廈門島被清軍攻破的噩耗,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令所有的人驚呆了。鄭成功更是說不出話。這是怎么回事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麻栗坡县| 威远县| 建水县| 龙岩市| 横山县| 东阳市| 凤冈县| 新乐市| 十堰市| 康马县| 隆回县| 饶河县| 顺昌县| 鹿邑县| 平潭县| 永泰县| 太仓市| 五河县| 秭归县| 双峰县| 三亚市| 彝良县| 中卫市| 绥江县| 南雄市| 宕昌县| 堆龙德庆县| 东辽县| 静宁县| 温泉县| 瑞安市| 互助| 兴安盟| 正镶白旗| 奉节县| 枞阳县| 大理市| 鹤岗市| 新津县|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