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啟離開之后,朱由檢送來了南下錦衣衛新遞上來的密信,是張國紀那邊的消息。
張國紀到了廉州府之后,就直接找到了廉州知府,如今他是為朝廷采購糧食,自然是不必再隱瞞身份了,直接表面身份,令廉州知府協同購置糧米。
廉州府毗鄰廣西布政使司與安南,此兩地都是產糧之地,尤其是安南,稻米一年三熟,產糧頗豐,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朱天啟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派張國紀到越南來采購糧米的,越南的紅河三角洲是越南北部由紅河及其支流太平江沖擊而成的平原。
盡管紅河三角洲的面積不大,但是這里氣候適宜,雨熱同期,非常適合稻米生長,水稻可以實現一年三熟,而且同樣面積的田地,這里的水稻比起一年一熟和一年兩熟的地方甚至產量還要高出近三分之一,這也是為什么越南會被稱為“亞洲糧倉”的原因。
可即便如此,廉州知府在得知張國紀要采購上百萬兩銀子的糧米之后,還是犯了難了,因為即便是按照現在明朝國內的糧價,每石大米2兩銀子,他就得幫張國紀找到五十萬石以上的大米,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僅憑他一個小小的知府,怕是沒有那么大能量,幫張國紀找到供糧商。
兩廣地區歷來也算是產糧大省了,而廣西之所以糧食產糧高于廣東,是因為廣東這邊種植了很多諸如甘蔗之類的經濟作物,因而廣西的糧食產量就顯得很突出了,甚至廣東還時常需要從廣西購糧才能保證糧食供應。
這也就是說,廣西的糧食除了自給自足以外,還需要供應廣東的百姓,余糧也是不多的,別說很難幫張國紀籌集到這幾十萬石的糧米,就是能籌集到,張國紀把這么多糧米帶走了,廣東這邊豈不是要鬧饑荒了?
因此,廉州知府最終也只好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知了張國紀。
張國紀自然也不是不講情理的,他知道自己此次前來采購糧食,是要運往陜西賑濟災民的,陜西的百姓和兩廣百姓同為大明子民,他總不能為了完成自己差事,為了救陜西的百姓,就要奪走兩廣百姓的口糧,讓兩廣的百姓挨餓吧?
所以張國紀只能放棄在兩廣地區采購糧米打算,下定決心,要去一趟安南了。
其實按照張國紀之前的打算,若不是逼不得已,他是不想去安南采購糧米的,因為現在安南境內正在內戰,局勢很亂,他倒也不是光考慮自身的安危,畢竟他還帶著朝廷的一百多萬兩白銀呢,可不敢輕易冒險。
可是如今看來,自己若不跑一趟安南,恐怕是難以把手中的銀子換成糧食了,因而他只能一方面給朱天啟上疏奏明情況,一方面讓廉州知府幫忙安排前往安南的事宜。
廉州此地畢竟是沿海城市,做海上生意的商人還是很多的,可是這些海商其實大多數都是半商半匪的,他們即做正經買賣,也偶爾化身海盜,在海上大肆劫掠,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既有這些海商自身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客觀因素使然。
自“隆慶開關”以來,明朝官方宣布解除海禁,然而此次改革,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打開明朝對外貿易的大門,而只是在福建海澄的月港開設了唯一一個對外貿易的特區,私人船只想要出海,就得來此辦理繁瑣的手續,除此之外還有頗多限制。
加之官吏們貪腐嚴重,海商們對朝廷的約束便越來越抗拒了,畢竟對海商們而言,他們與其受朝廷的管制與剝削,還不如索性投靠海盜,受海盜團伙的庇護。
沿海一帶很多大海盜團的保護費都是明碼標價的,甚至比朝廷要的“手續費”還要便宜,而對于海盜團的船只,朝廷是不敢干涉的。
久而久之,朝廷對海商的約束力便越來越差了,大部分海船都是沒有合法手續的,既然本身就不合法,他們偶爾做些打家劫舍的非法之事,自然也就毫無心理壓力了!
廉州知府知道張國紀此次為朝廷購置糧米之事事關重大,所以也不得不慎重對待,他特意找來自己的表弟張十里,讓張十里親自駕船送張國紀前往安南。
沿海城市的府縣官員,很多都跟海商之間存在利益關系,而且此地百姓很多都是靠海吃飯,即便官員們不想跟海商合作,也難免家中有個做海上生意的親戚。
廉州知府和他這個表弟張十里就是這樣,本來是出了五服的遠親,以前是從來都沒來往過的,直到后來張十里的買賣做大了,過來廉州拜訪,兩人這才互相認識,但是廉州知府為了避嫌,是從沒主動聯系過張十里的。
可是這一次廉州知府也不得不把張十里給找過來了,他是不放心讓張國紀坐別的海商的船的,張十里好歹是自己的表弟,有這層親戚關系在,總比外人更值得信賴。
張十里的買賣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手下有一艘八百料(1料約等于0.33噸排水量)的大船,還有五六艘一二百料的小船,專門跑福廣沿海到東南亞的貿易,最遠跑到馬尼拉,但是他的船不行,跑馬尼拉風險太大,所以一年最多就跑一兩次這條線。
張十里是樂于巴結他這個做知府的表哥的,這年頭兒做買賣的,誰不想找個當官的罩著自己?所以廉州知府一找他,他馬上就上門來了,再一聽說張國紀是京師過來的大官,他就更是巴結了,對于送張國紀去安南的事情,自然是欣然答應。
張國紀知道張十里這種做海上買賣的人是靠不住的,為了防止張十里辦事不盡心,他又特意賞了張十里些銀子,作為傭金,張十里自然是千恩萬謝,特意把自己那艘八百料的大船給調了過來。
張國紀也沒有多在廉州府耽誤,張十里的船一到,他就直接登船啟程了。
如今既然已經坐上了張十里的船,張國紀也就沒有對張十里隱瞞自己此去安南的目的,畢竟張十里經常在附近的海域做生意,對安南的情況以及糧食的行情肯定是有所了解的,張國紀也希望到了安南之后,張十里能夠給自己做個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