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石油危機與國際政治 經濟格局(3)
- 石油效應:全球石油危機的背后
- 浩君
- 3905字
- 2014-11-27 14:45:17
依照計劃,這一總投資約為25億美元(俄方投資約17億美元)的管線工程于2005年首期建成,于2010年二期建成,將在25年內總計向中國輸送原油7億噸,價值約1500億美元。這一計劃管線,就是所謂的中俄方案“安大線”。如果計劃能夠順利轉成現實,俄羅斯每年出口中國的石油量將暴漲20倍,由150萬噸擴大至3000萬噸,從而徹底改變俄羅斯原油出口中國全靠火車運輸的局面。
對日本來說,安大線是噩夢。日本希望只有一條安納線。
首先,安大線使日本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數量減少了,這是最直接的,俄東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目前已探明儲量為103億噸,每年輸出5000萬噸是東西伯利亞油田的極限,一旦中國的安大線占了2000-3000萬噸,剩給日本的最多只有3000萬噸。日本首相小泉承諾的安納線的每日進口量為100萬桶,而日本目前每天進口石油大約534萬桶,每年進口大約2.472億噸。也就說安納線年進口量大約4490萬噸,至少有1490萬噸的缺口。
其次,安大線使中國在東北亞的實力增加不少。安大線一旦建成,中俄之間的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強,中國東三省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加。另外,如果中國將安大線運來的石油出口給韓國和朝鮮,中國必然加強了對韓國和朝鮮的控制或者政治影響力。而東北亞地區傳統上是日本的勢力范圍,尤其在日本海西面,日本依靠當年的日俄戰爭和現在的經濟實力奠定了日本在此區域的地位,而安大線將使中國挑戰日本在此地區的地位,并且如果中國能夠利用好具備戰略資源意義的石油,這種挑戰完全有可能成功。
再次,安大線使中國長期生存和發展獲得了保障,尤其是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絕對能夠保證,使中國武力統一臺灣成為可能。中國可以無懼臺海戰爭之后可能出現的美國石油制裁。一旦中國統一臺灣,那么臺灣海峽就是中國的內海,日本的能源生命線就掌握在中國人手里,日本的天然氣、石油等一切能源都要通過臺灣海峽,中國可以隨時控制扼住日本人的咽喉。恐怖程度令日本人難以想象。
最后,安大線促使中國整體經濟穩定地發展,中國的強大已經讓日本感到很不安,中國具備日本所不具備的政治影響力,加上強大的經濟力量,必然成為亞洲地區的龍頭,這對日本的亞洲龍頭地位是個挑戰,也是個威脅,沒有人希望自己的鄰居過分強大。
對俄羅斯來說,安大線是好壞參半。好的是抓住了中國這個大客戶。壞的是,中國在石油管道上占據主動地位,并且縮小了俄羅斯的石油貿易開拓范圍,使俄羅斯未來的石油貿易收入減少。俄羅斯在安大線上獲利也不如中國多,俄羅斯獲得是賣石油的美元,不過目前俄羅斯的東西伯利亞油田的石油出產量并不高,俄羅斯并非有大量的石油賣不出去,而俄羅斯在安大線上要支出18億美元。俄羅斯投資回報率顯然不高。
那為什么俄羅斯不從一開始就選擇安納線呢?主要原因是安納線成本高,可能虧損。安納線長度經過減少之后也有3765公里,造價大約50億美元。而安大線長度只有2231公里,造價大約25億美元。安納線還需要港口建設投資,不僅耗費至少1到2年的時間,也需要至少10億美元的投資。安大線則不需要,大慶的石油工業非常發達。不需要任何新的投資,也不需要時間改造。直接就可以投入使用。安納線需要年輸出量5000萬噸才能保證不虧損,而目前東西伯利亞油田的極限輸出上限就是5000萬噸。安納線經過1000多公里的地震高發區,也具有相當高的風險。同時還要經過施工難度大的沼澤區。據測算,安納線需要15年才能收回成本,而安大線只需要5年。俄羅斯經濟勢力薄弱,大規模地投資是俄羅斯不愿意做的。
但是安納線符合俄羅斯的長遠利益,安納線的修建必然帶動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可以帶動沿線地區石油資源的開發,進一步帶動俄羅斯的遠東經濟。安大線則無法做到這一點。安大線有眼前利益,安納線有長遠利益,俄羅斯一個都不想失去,而在這時候,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日本外務大臣川口順子分別赴俄游說,并承諾如果俄羅斯同意優先修建“安納線”(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輸油管線)管道,日本將提供75億美元的資金(包括管道建設費用和港口建設費用以及港口煉油廠還有東西伯利亞油田的開發費用),協助俄羅斯開發東西伯利亞新油田。這使得安納線的成本問題變的不再重要。俄羅斯更不愿意放棄自己的長遠利益了。應該說日本人給俄羅斯的金錢利誘遠沒有中國人給的多。日本只是提供50億美元的貸款,不過必須要俄羅斯擔保。而東西伯利亞油田的開發,日本會以參股的形式參與,將來日本也可以從中分一杯羹,并不是無償援助。而港口的建設要等到安納線決定了之后才會投錢。中國提供18億美元的安大線管道建設貸款,雖然以油款的形式支付,不過比俄羅斯擔保50億美元要好不少。1500億美元的購銷合同更是天文數字,而日本方面只是小泉口頭承諾的日進口100萬桶,遠沒有中國的購銷合同來得實在。
15.美國打造油價“中國禍水論”的背后有何陰謀?
2004年10月,紐約油市再創歷史新高,達到了令人瞠目的每桶54美元的水平。“中國禍水論”又借石油問題有了新的表現。一種論調認為,中國是抬高國際油價的主要因素;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石油儲備導致很多國家不得不接受高油價。
自從油價飆升以來,西方媒體的“中國禍水論”開始頻繁見諸報端。
2004年10月9日,美國的《波士頓郵報》記者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對石油的渴望與日俱增》的文章,文章指出,“美國消費者通常將油價的不斷攀升歸咎于伊拉克控制戰爭。但是能源專家說,中國石油消費量的猛增可能會破壞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與安全。”文章援引美國美林公司資深能源專家的話說,“未來10年中國石油需求會翻一番”,“中國大量‘儲備’石油也會導致全球原油價格走高。”文章明確指出,如果不搞石油戰略儲備,“現在達到了創紀錄水平的每桶53美元的全球油價將會保持在每桶30美元。”
提前出版的10月18日美國《商業周刊》也刊登文章指出,“事實上,較強的需求增長已經使全球價格有所上升,特別是石油。原因何在?所有這些變化的根源來自中國——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強國。”
類似上述言論,當時頻頻出現在各類媒體上。顯然,這是繼所謂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中國威脅論”之后,“中國禍水論”的又一新版本。可事實上,對于國際油價的不斷飛漲,絕大多數國際和國內的專家認為,中國是高油價的受害者而不是制造者,油價上漲是多種因素拉動的結果。
同國際上多數國家一樣,油價的高漲使我國的相關產業受到極大沖擊,使GDP增長數字有所下降。近期國際市場油價的大幅攀升,直接沖擊了我們的原油供、銷鏈條。根據摩根斯坦利的估算,國際原油價格(布倫特原油價格)每上漲1美元/桶,中國的GDP將損失0.06%。
專家指出,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國際油價持續上升已經使中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能源成本高加大了中國經濟通貨膨脹的壓力,使一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價格上升、企業利潤空間縮小、競爭力削弱,直接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并將最終導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首席經濟師陶冬就在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中國將成為國際高油價最大的承受者。
若以2004年平均每桶原油價格為37至38美元,中國全年進口原油為1.2億噸,折合約8.8億桶來估算,由于國際原油價格高,將直接導致中國全年外匯損失達到88億美元,高油價將拖累中國GDP下降0.7至0.8個百分點。
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對于西方石油消費國來講,將中國列為油價上漲的“罪魁”之一,不僅可以有效地轉移國內民眾對于政府控制油價乏力的指責,更能從政治與經濟兩方面,實現“訛詐”中國的目的。
據介紹,隨著伊拉克形勢的惡化,“中國應為國際油價上漲負責”的言論首先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中傳出。這顯然表明,美國在國內大選期間,有急于轉移選民注意力的用心。而在經濟上,迫使人民幣升值,一直是西方國家抑制中國出口強勢、復蘇本國經濟的既定目標。此次油價上漲,正好給了這些國家說服中國改變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最好理由。
與此同時,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西方國家在實施“訛詐”中國險惡用心的同時,也意欲延緩、打亂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其遏制中國戰略的一步棋。
當前,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消費者,而且美國具有政治、經濟和國際國內的種種手段來抑制油價飛漲,如向中東國家施壓、動用戰略儲備、開啟封存油井等,但目前情況來看美國似乎在“坐視”油價上漲,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其中“大有文章”。
墨西哥《千年報》日前刊登了一篇題為《布什家族樂見石油漲價》的文章,文章說,“最近30年來美國謹慎地支持國際市場油價居高不下,以此作為其能源安全戰略的一部分,以便使美國石油利益集團沾到便宜,這些集團同美國共和黨政客,特別同布什家族有著密切聯系。”文章認為,維持高油價對于美國恢復伊拉克的秩序至關重要。
據中石化有關專家推測,國際油價上漲可能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一部分。因為由于美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油價的上漲對其本國的影響已經大大小于當年兩次石油危機時期;而中國卻處在由經濟增長帶動的石油需求的增長期。同時,雖然美國消費者在高油價時期受到了損失,可美國的大公司在全球從事石油開采,這筆損失又從其海外業務中得到了一定補償。所以說,高油價對美國影響不大,但對中國卻影響很大。不能不警惕西方大國借高油價遏制中國發展的可能性。
16.高油價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
國際石油市場近兩年來行情一路攀升,連創新最。70年代初期和后期以及1990年國際石油市場的行情曾三次暴漲,而每次石油沖擊都使西方工業國通貨膨脹上升、經濟陷入衰退之中。高油價將對世界經濟的走勢產生什么影響?這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油價上漲對全球經濟的總體影響是負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