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懂得人生皆苦,才能看清生活的真相(1)
- 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
- 張曉萍編著
- 5612字
- 2014-11-26 21:12:03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也是有苦又有樂,豐富多彩而又艱難曲折。我們每個人總是避苦求樂,希望快樂度過每一天是所有人的愿望。但生活本身就充滿酸甜苦辣,快樂和痛苦本是同根生。所以,人生大多數都是痛苦的時候多,而快樂的時候少。
人生說起來或許真的很沉重,成敗、榮辱、福禍、得失……面對挫折和苦難,一路生活,一路坎坷。如果將自己沉湎于悲憂低落的圈套中,再美麗的生活也會黯然失色。而把一些事看開看透,閱盡千般苦,也就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和幸福的意義。
1.苦是生命輪回的本質
生命年輪在不斷地旋轉著。如果它今天帶給我們的是悲哀,明天它將為我們帶來喜悅。
我們生下來注定是要受“苦”的,人人臉上都寫著一個“苦”字。學生要“苦學”,做事的人要“苦干”,宗教家要“苦修”,音樂家要“苦練”,一切活動都要經歷苦的過程,然后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收獲、成績、成功的果實。
從情感上講,痛苦是人人所厭惡的。肉體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難忍,或者給人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精神中的痛苦較之肉體上的痛苦,更加難以忍受。它或者是自我的譴責,無盡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成功的艱難,懷疑成功的意義和價值;或者是處于一種難堪的境地,進退不得,左右為難;或者是受到外來的壓力,使人感到沒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備感不公。諸如此類的痛苦,無時無刻不在充斥著我們的精神,挑戰著我們的耐心和毅力、信念和勇氣。
沒有人喜歡痛苦,所有人都希望尋找到一種解脫痛苦的秘方讓自己一勞永逸,或者到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離苦得樂。但是,成功沒有捷徑,快樂也沒有仙方。要想避免痛苦,戰勝痛苦,先要學會正確地看待痛苦。
從理性上看,痛苦并不盡是成功的仇敵,不要把它視為絕對的惡。我們不妨將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視為爭取幸福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動力。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正是得益于痛苦的鞭策,才成就了不同的精彩人生。
一個人要活得健康、幸福,就要吃苦耐勞。功成名就的人是令人羨慕的,但其成功也是盡了努力吃了多少難以言狀的苦頭換來的,而非時來運轉,一時交了好運的緣故。所以,我們不論做什么事、經營什么事業或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要努力吃苦。
苦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也是生命輪回的本質。無論是豪富還是乞丐、農夫還是詩人、男人還是女人,當面對傷痛、失落、艱辛的時候,每個人所承受的折磨是一樣的。不必唉聲嘆氣,不必怨天尤人,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金庸先生在杭州講學時曾概括人間有七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也是苦。
老、病、死自然是苦的,生為什么也是一苦呢?金庸先生說,一個人只要認真地生活,就會遇到許多麻煩與苦惱。另外三苦,金庸先生說得意味深長。一為求不得,你一心想追求的東西(包括金錢、榮譽、地位),盡管費心費力,卻始終是可望而不可即。二為怨憎會,俗稱冤家會,有的人生性兇悍奸惡,言辭刻薄,工于心計,對這種人避之唯恐不及,偏偏他是你的同事,或不幸成為你的伴侶,怎么辦?你必須忍耐。三為愛別離,一個人一生要遇到一個傾心相愛的人很不容易,遇到了卻要分手,豈不叫人肝腸寸斷痛徹肺腑?
人間七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生活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摻雜苦澀。人活著就要接受許多挑戰,要面對許多難題,所以生活的本質是苦。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苦是一種警訊,它告訴自己有了難題,有了危險和困境。如果自己不愿意正視它,設法解決眼前的難題,那些難題就會累積重疊,結構成更嚴重的困境,集合成更巨大的痛苦,導致生活的潰敗。所以每個人都必須設法消除困境,解決問題,才能夠泯滅痛苦。
沒有吃不了的苦。人們忍受苦難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論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計去克服。忍耐過痛苦之后,就一定會贏得掌聲、成功和幸福。
2.苦才是人生,要學會正視痛苦
如果我們認識不到世界的真相,認為人生永遠充滿快樂,并以此麻痹自己,那么就會離不開痛苦。只有正視痛苦,認識到痛苦的存在,并努力戰勝它,才會實現真正的快樂。
人生在世,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卻要經歷各種好事、壞事,嘗遍酸甜苦辣。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也是有苦又有樂,豐富多彩而又艱難曲折。我們每個人總是避苦求樂的,希望快樂度過每一天是所有人的愿望。但生活本身就充滿酸甜苦辣,快樂和痛苦本是同根生。所以,人生大多數都是痛苦的時候多,而快樂的時候少。
古代哲學家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苦難還是芬芳,煩惱還是快樂,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無法回避,無法選擇,只能用心對待,直面視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味到生活的美好滋味。正如有的人喜歡吃酸,但如果整天讓他吃酸的話,恐怕幾天下來他就要叫苦不迭,見酸后退了。生活也一樣,我們祈求天天交好運,但如果整天把自己泡在蜜罐里,也就感覺不到快樂了。所以,苦難是生活的調味劑,是幸福的襯托。正因為有了苦難,才讓快樂變得彌足珍貴。
我們用心生活,就不能回避苦難。
在生活中,家庭、社會,許多事,許多人,常常不盡人意。不湊巧的事、倒霉的事、煞風景的事,構成了生活畫面中不調和的音符。而我們要與人交往,要做事,要立身社會,要在各種圈子里摸爬滾打,這些干擾著我們身心的各種痛苦,不想看也得看,不想理也得理,不想受也得受著。因為,想戰勝痛苦,先要忍耐痛苦;活著,就是不斷忍受痛苦。
憂愁也好,快樂也好,無可奈何、聽之任之,置之不理、耿耿于懷也好,它們都在你的眼前,在你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所以,我們生活在緊張的競爭氛圍中,生活在復雜的世界里,應學會吃苦、受苦、經歷苦痛,然后在與痛苦和平相處的基礎上讓心靈超脫,學會自尋快樂,保持良好的心態,輕松愉快地生活。
將痛苦降低到最輕的程度,我們也就走出怨嘆的怪圈,從而心平氣和、精神煥發地去做事、交友以及進行一切自己喜歡的活動。
在困頓、苦難面前,一味哭喪著臉,除了磨掉自己的銳氣外,是不會賺到任何同情的眼淚的。只有敢于在寒風中搏擊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只有學會正視痛苦,在苦的環境下能夠適應并頑強生存,才會深深感覺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學會正視痛苦,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認識不到世界的真相,認為人生永遠充滿快樂,并以此麻痹自己,那么就會離不開痛苦。只有正視痛苦,認識到痛苦的存在,并努力戰勝它,才會實現真正的快樂。
3.吃苦是福是生活的真諦
我們無法保證誰的人生全是甜蜜,相反我們卻可以肯定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幸福和痛苦的混合體。幸福可以給你美妙的感覺,而痛苦卻可以給你異于常人的翅膀。
苦難是每一個人都不想面對的,但是當它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時,我們又無法逃脫,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換個方向來看待它--吃苦是福。
苦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鈣元素,如果你沒有吃過苦,說明你的人生不是完整的。學會吃苦,懂得如何吃苦,你便能夠從中收獲巨大。苦,雖然折磨人,但是同時也是鍛煉人的最直接的方法。吃苦是一種資本,因為不經歷一番寒徹骨,怎有梅花撲鼻香?只有嘗過了人生之苦,收獲的果實才能更加甘甜。
一個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沒有風雨的鍛煉,沒有烈日的烘烤,很容易一走出溫室就經受不起外界的惡劣條件而被擊垮,這種精神上的缺鈣現象同樣告訴我們,適當的吃苦是必需的。苦,鍛煉了人的心智,磨煉出人的意志,使人能更樂觀地憧憬著美好。境由心生,路便越來越好走。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吃苦是福,是成就一番大事業、擁有幸福美好人生的前奏。
吃苦是福。人生是幸福和痛苦的混合體,我們無法保證誰的人生全是甜蜜,相反我們卻可以肯定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幸福和痛苦的混合體。幸福可以給你美妙的感覺,而痛苦卻可以給你異于常人的翅膀。
世界著名畫家凡·高的一生可謂是歷經萬般苦難。從《凡·高傳》的字里行間,我們都可以深刻體會到這位偉大的畫家的傷口和疼痛。這個世界上或許沒有人可以真切體會他的苦痛。我們難以想象,是什么樣的痛苦可以讓他自己忍心用剃須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我們更難以想象,是什么樣的苦難可以讓他在麥田中竟然對著自己的胃部開了一槍,而且是不致命的一槍。兩天之后,這位畫家才在劇痛中去世。
或許他早已精神崩潰,或許他早就厭煩了這個苦難的人生,然而苦難卻又同時給了他曠世的創作靈感。這位年輕的畫家在他短短的37年的生命中,奉獻出了震動世界的名畫。他早期的畫喜歡用荷蘭畫派的褐色調,但他天性中存在的熱情使他拋棄荷蘭畫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遠離印象派,因為印象派對外部世界瞬間真實性的追求和他充滿主體意識的精神狀態相去甚遠。在他的畫作中,不是以線條而是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
歷史證明,這位生前一直不得志的畫家,在其死后若干年終于得到了承認。他的一個作品《加歇醫生的肖像》如今已被拍出了8250萬美元的天價。這是作者的苦難賦予它的價值。
作家史鐵生雖然失去了雙腿,然而他卻用心靈和鼻尖感動了一代人。在他最青春得意的年齡時,他卻失去了雙腿,這種苦難是一般人無法忍受的。然而,史鐵生堅持走過來了,并且成為了一名作家。對于苦難,他這樣說:“我越來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懲罰,是原罪。對懲罰之地的最恰當的態度,是把它看成錘煉之地。”
吃苦是難免的。這苦有輕有重,無論命運給你安排了哪一種,你都無從抗拒。但是要相信命運是公平的,你的苦有多大,它后面的甜便有多大。
不要害怕吃苦,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苦難,接受苦難。當你克服它的時候,就是你自由翱翔的時候。
4.不能改變環境,可以適應環境
我們也不必去改變環境,學會適應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常說“適者生存”,就是說“適”是生存的基礎。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落魄,不得志,于是他找到智者尋求幫助。智者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么形狀?”這人搖頭不知其意。智者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智者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花瓶,這人又回答:“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這個人對智者的做法恍然大悟,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狀。”
智者聽后點點頭,說道:“是這樣,但又不完全是這樣!”
說畢,智者出門來到屋檐下,用手指著門外青石板的臺階,說:“你看,臺階上有一個凹處。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檐落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的結果。”
這個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人的適應能力有多強?當我們面對一個性格不合的人,是讓自己適應對方,還是讓對方適應自己?當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會在多長時間內適應?在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是你去適應別人還是別人適應你?可以說,我們無論置身什么樣的境遇,都有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無論是孤獨閉塞的人,還是閱歷豐富的人,在這一點上,誰都不能避免。
在人際關系中,我們不能試圖去改變別人,但可以做到適應對方。每個人在自己所接觸的人中,必然會有與自己合得來和合不來兩種類型的人。與上司、同事相處,如果自己不能積極主動地努力適應對方的性格特點,工作就不可能順利進行。
沒能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別人的性格特點,卻一味地批評別人“那個人有缺點……”“這個人令人討厭……”這樣就不可能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合得來的人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誰都能做到。可是,如果是性格合不來的或自己討厭的,也應該努力適應他們,并和他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要與合不來的人多溝通、多交流。掌握了對方的性格與個性,才能得以消除誤會和偏見,進而才會相互信任和理解,達到消除隔閡的目的。學會適應別人的優點和不足,這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最大秘訣。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與人相處不和而感到痛苦和煩惱了。
事實上,一個進取的社會就和一個有追求的人一樣,出現問題,產生矛盾都是極其正常的現象。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所有心智健康的人應當都能夠理解,也不至于蠻橫地苛求;但是假如在問題和矛盾面前抱著逃避、漠視甚至反抗的態度,那肯定不是理性和良善的辦法。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適應,表現出不滿、對抗等情緒,甚至做出不合理的行為,也是為人不成熟的表現。我們也不必去改變環境,學會適應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常說“適者生存”,就是說“適”是生存的基礎。
5.從寂寞中感受五味人生
寂寞不是離群索居、與世隔絕;不是孤芳自賞、自怨自艾;不是作繭自縛、自生自滅。會享受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能夠淡視苦難、心理療愈能力更強,頭腦容易保持清醒,可以獨善其身,不失為一種大境界、大智慧。
寂寞是一種心態,一種高度,是主觀與客觀相和諧的灑脫與從容,不僅包括承受苦難、經歷磨練成功之后唯我獨尊的亢奮,還應該有挫折之后的超然和成熟。寂寞如一壺酒,有人沉醉其中,迷失自己,也有人告別萎靡,揚帆再起。
做生活的有心人,從寂寞中感受五味人生。
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不為外物所誘,拋開私心雜念,不浮躁,不盲從,保持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很多人耐不住寂寞,一旦不能如愿,就會怨天尤人,不思進取,或者轉移方向,改弦更張。他們不知道倘若耐得住寂寞,就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樂圣貝多芬說:“當我最孤獨的時候,也就是我最不孤獨的時候。”西哲說:“世界上最強的人,也就是最孤獨的人。”如要成為強者,即不可避免寂寞,而唯有哪些堅強、能面對寂寞的人,才有力量不被寂寞所吞噬。
寂寞不是無奈,而是選擇;不是封閉,而是
超脫;不是痛楚,而是愉悅。有人說,思想者是孤獨的;也有人說,真正的詩人是孤獨的;還有人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時常感到孤獨。可見,在寂寞的時候可以讓人有更多的自省和反思。
無論古人今人,也無論圣賢凡人,每個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寂寞的體驗。寂寞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心境。所以,寂寞不一定是孤獨、苦澀、迷失、悵惘、傷感,也是寧靜、悠遠、美麗、灑脫、含蓄。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