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研究前沿:問題、理論與方法
- 楊俊 朱沆 于曉宇主編
- 1779字
- 2023-01-06 20:16:53
第2章 創業在創造什么
什么是創業?這是學者們不斷追問的基礎問題,也是推動創業研究學術版圖擴張的基本依據。20世紀80年代至今,不少學者從創業主體或創業情境差異視角來抽象、概括創業實踐,從不同理論視角去探索創業現象的本質,形成了不少“主體+創業”或“情境+創業”的概念或術語,創業研究對象也因此而不斷細化和拓展。個體創業、公司創業、女性創業、草根創業、移民創業、社會創業、國際創業、家族創業、農村創業、綠色創業、網絡創業、數字創業等研究主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在客觀上反映了創業實踐的普遍性、多樣性和豐富性。
大多數成熟學科領域的研究對象和情境都具有豐富多樣性,正因如此,總會有一些被長期堅守的基礎性認識和判斷支撐著學科領域的鮮明特色。這些基礎性認識和判斷,立足而又超越紛繁蕪雜的現象,是融合基礎理論思想、洞察現象本質而形成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們像約定俗成的基本命題,必然蘊含在研究之中,又不必然顯露在研究之中。正如戰略理論關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行為和結果差異,有關企業性質的不同判斷可能構成了學者定義和分析問題的基礎之一。在解釋相似現象時,基于不同的基礎性認識和判斷可能會定義出不同的科學問題,這恰恰構成了研究領域內不同流派或思潮之間交互、對話并在相互融合中推動理論發展的基礎。對創業研究而言,對創業本質的理性認識構成了支撐創業研究在擴張中保持收斂、在與其他理論交融中保持獨立性的基礎性判斷。
創業在創造新價值。這是經濟學家特別是奧地利經濟學派論著中賦予創業實踐的基礎認識:創業的新價值創造來自富于創業精神的個體與創業機會的結合,同時創業機會天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使得創業實踐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企業行為。個體與創業機會的結合及其在價值創造中的新奇性、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征構成了創業研究作為獨立學科屹立在管理學科之林的根本基礎,也促進了創業研究與戰略管理之間的天然親密性(戰略管理仍源于經濟學,戰略管理關注企業間利潤差異或價值創造問題),還誘發了試圖建構基于創業活動而非企業理論的創業經濟學的學術努力。正因如此,除了從微觀層次去研究個體與機會的結合規律,在宏觀層次研究創業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潛在關聯在創業研究誕生之初就成了重要主題,至今仍經久不衰。
新價值創造需要組織。因此,“創業在創造新組織”成為學者們的學理性共識。具體而言,創業是“從0到1”的組織生成過程,“0”意味著資源匱乏,“1”意味著組織誕生。創業過程自然不僅需要機會、組織化活動,還需要創業者在與環境互動中想方設法地獲取資源,同時在贏得利益相關者認同的基礎上與外界達成產品、服務和資源的交換活動。除了應對創業機會的不確定性和資源約束等情境外,創業者還需要通過適應或改變來處理環境中的規則約束,以及通過言行舉止來贏得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因此,一些學者提出了創業在創造新制度的觀點,概括新穎組織打破規則的制度屬性;另一些學者提出創業在創造新文化的見解,強調新穎組織重塑身份和價值觀的文化屬性。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大多數創業的“0”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少數創業創造的“1”可能具有高度新穎性。換句話說,大多數創業創造的新組織之新在于“時間意義上的新生”;但少數創業創造的新組織之新在于“新穎”,也就是人們說的“新物種”(如沃爾瑪)。結果不同,創業過程和行為自然會存在差異,但創業研究并未深入探索“新穎組織是什么及其從何而來”。
信息社會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業情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工業社會相比較,致力于創造“新物種”的新興創業實踐越來越普遍,誘發了不少難以被已有理論概括和解釋的新的組織特征和屬性。新興創業實踐起步于“0”的資源匱乏,在行為過程中不再是拘泥于同在位企業錯位競爭,而是在與其正面對抗中強調破壞性極強的顛覆與競爭。“創業在創造新模式”已成為學者們對創業本質的新的學術判斷,近年來進一步深化為“創業在創造新生態”(見圖2-1)。

圖2-1 對創業本質的認識演變與創業研究的關鍵問題
創業研究正在突破轉型,經典問題展現了新特征(詳見第3章、第4章、第7章、第9章、第10章),同時涌現出了不少極富挑戰的新問題(詳見第5章、第6章、第8章和第11章)。創業研究盡管在突破但不是全盤否定過往,喊口號和炒概念沒有出路,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堅守學術理性,利用嚴謹論證來凝練老問題的新內涵、重新定義新問題,這也是本書編寫團隊共同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