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薦序一 何謂工程師文化

韋青

微軟(中國)公司首席技術官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對于這個巨變的時代,有人說這是一個確定性消失,但又試圖找到確定性的時代;也有人說這是個技術昌明,但又擔心技術發展失控而為人類埋下禍根的時代;還有人說這是一個因怕犯錯誤而忽略科學的進步的不斷試錯的時代。如此矛盾、興奮、迷茫、企盼的復雜心態,可能是包括你我在內的很多在不確定性時代堅持努力探索的人都有的。因此,人類要面對的現狀是:在擁有了新的哲學觀念、科學知識和改變世界的創新技術之后,如何切實解決當下層出不窮的現實問題。

這里的重點是“當下”和“現實”,巨變時代下的問題過于現實、過于緊迫,我們雖然可以嘗試用理論、概念、愿景來描述解決的方案與步驟,但是無論講得如何天花亂墜,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用具體的行動來實現。而問題解決的效果如何只能通過結果來證明。

這種以問題為導向、以結果為驗證標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行事方法和風格,恰恰是工程師的立身之本。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本書要強調向NASA學習工程師文化。

航天事業具有特殊性,有太多的未知與不確定性,“進入太空從來不是過家家”。因此,航天事業的成功,除了需要有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還必須依靠非常可靠的工程能力,換句話來講就是不管出現什么情況,火箭不能掉下來,宇航員要健康地回到地球。如同書中NASA飛行總監所說的“我們要讓這艘飛船上的宇航員回家,我們必須做到”,這里面來不得半點含糊,也沒有任何重來的機會。本書貫穿始終的一個個鮮活的、有時甚至是血淋淋的案例告訴我們,NASA的領導風格和方法首先是以真正完成任務為導向的,這帶有深深的工程師文化烙印。也就是說,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知領域中,我們可以借鑒NASA工程師的方法:學會駕馭不確定性,而不是試圖找回確定性;學會適應時代的變化,而不是試圖強求時代適應自己。我們要感謝本書作者的努力,通過梳理NASA的成長過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組織如何在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完全無法預估的狀況下,以工程師文化融入組織,并帶領團隊成功挑戰一個又一個貌似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將人類對于未知的探索帶向一個又一個輝煌。

雖然我從未從事過航天領域的工作,但是回顧多年職業生涯的經歷,我時常感嘆這種嚴謹的工程師文化在我應對事業中的挑戰時起著多么重大的作用。剛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因為它的書名而產生了興趣,但隨著一頁頁的深入閱讀,每一個鮮活的案例以及當事人對于當初決策心路歷程的回顧和解讀,讓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尤其看到諸如“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沒有風險,就不可能有進步”“風險管理沒有捷徑”等當事人的切身感受,我會不由自主地微笑;而當看到項目主管的家人跟員工講“不論白天還是晚上,什么時候打電話都沒關系,只要你需要他,就只管打電話過來”,看到被稱為GASSERs的喬治·阿比的星期六審查會在每個星期六上午8點進行,以確保空間站項目按計劃推進,而會議沒有固定的結束時間,實際的會議時長從來沒有短于4個小時,只有在與會人員討論完一個星期的所有工作并為下個星期的活動制訂計劃后才會結束時,也會對工程師承擔的責任與壓力感同身受。本書所體現出的NASA對于文化的重視,對于人才的關注,以及對于獲取信息、分析數據、溝通交流的不懈努力,無不在證明,無論我們身處何種行業、執行何種任務,只要這個行業或這種任務具備一定的復雜度和一定的不確定性,借鑒以NASA工程師文化為代表的范式與方法,將會讓我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如果我們的工作會像NASA的決策那樣關系到人的性命,那么本書所介紹的一個個案例、每個章節之后總結的諸多要點,以及本書最后的那14條指導方針和7條需要避免的陷阱,都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成功的概率,減少不可挽回的損失。

最后我想再跟大家談談到底何為工程師文化。大家不妨先思考一下,我們有標準答案嗎?其實截至目前,人類對于何為科學、何為技術、何為工程各執一詞,遠沒有達成共識。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是思想的邊界。雖然人類因為思想的進步而發明了語言,使語言成為人類思想的表征和符號,但同時人類也因為語言而桎梏了思想。因此,當談到工程師文化的時候,我們不必執著于如何定義這個名詞,我們只需要了解為什么需要工程師文化,以及如何利用這種文化創造出造福人類的文明。

我個人的理解是,工程師者,造物者也;文化者,以人為本而化成天下也。那么,對于工程師文化的其中一種解讀可以是“以創造滿足人類需求的人造物為目標的各種帶有物質與精神屬性的觀念、制度、方法、流程與知識的總和”。同時,由于人類造物需要科學知識、創新技術,而人類也可以通過造物產生新的科學知識與創新技術,因此我們不必強硬地拆分科學、技術與工程,而要把它們理解成一個有機的系統整體。明白了這一個基本點,有助于大家更加自如地在科學的探索、技術的創新與工程的實現之間“因人、因時、因地、因事、因勢”制宜地穿梭跳躍,以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導向,不拘泥于它“叫什么”,而關注于它“是什么”,以及它在什么前提下“是什么”和在什么前提下“不是什么”。這種專注于“求同存異”而不是“求異存同”的思維模型也恰恰是工程師文化中不拘泥于表象而著重于解決問題的一種深刻思想體現。

另外,談到中國的工程師文化,不禁讓人想起以錢學森先生為代表的一代中國工程師所創立的偉大成就。錢學森先生的《工程控制論》是一本出版于20世紀50年代的工程學名著,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書的最后一章,錢學森先生在講述基于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的誤差控制“復合方法”的實現機制時,強調“利用許多不可靠的元件組合成一個非常可靠的系統的特殊方法”。在我看來,這就是工程師文化的鮮明體現,它強調的不是單方面的優秀與先進,而是系統觀念,關注整體系統的最終產出是不是最優解,這也是當下熱門的機器學習領域所強調的應在本地最優解與全局最優解中做出合理的選擇。

進入本書開啟的世界,一些在航天發展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都慢慢出現在我眼前,比如寫出打動人心的《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的卡爾·薩根(Carl Sagan),以及通過簡單的冰水實驗向聽證會證明“發現號”航天飛機失事原因的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前輩們的成功就是科學、技術與工程相結合的完美體現。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見證一種全新的、順應時代潮流的工程師文化的發揚光大。我堅信,這種工程能力的建設能夠幫助個人、組織、國家乃至全人類為迎接偉大的時代做好充足的準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宁县| 江孜县| 宝鸡市| 修水县| 鲁甸县| 施秉县| 休宁县| 井冈山市| 平山县| 嘉黎县| 盈江县| 金山区| 工布江达县| 廉江市| 若羌县| 保德县| 邻水| 新营市| 宜黄县| 和林格尔县| 南华县| 嘉善县| 墨脱县| 缙云县| 石嘴山市| 海晏县| 清原| 辽阳市| 龙胜| 阿城市| 桑植县| 湖南省| 长岭县| 精河县| 楚雄市| 千阳县| 夏河县| 平泉县| 金阳县| 枝江市| 青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