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某個特定的欲望上的行為
- 讓心靈深呼吸的小故事
- 孫洛丹
- 3801字
- 2014-11-26 16:36:57
蟬意
孔子帶著一群學生在涼亭歇息,看到一個老人拿著涂有樹脂的竹竿在捉蟬。他的技巧非常好,百發百中,簡直是出神入化。
孔子問老人:“您捉蟬的本領真高明,有沒有什么秘訣?”
老人笑笑說:“蟬是很機警的昆蟲,一有動靜就會飛走。因此要先練拿竹竿時能聞風不動,甚至在竹竿上放兩粒彈珠也不會掉下來,然后就可以開始捉蟬了。如果練到放五粒彈珠不掉下來,捉蟬就像伸手拿東西一樣容易。所以我捉蟬的時候,專心一意,天地萬物都不能擾亂我的注意力,眼睛看到的只有蟬的翅膀,能夠練到這個地步,還怕捉不到蟬嗎?”
孔子聽了頻頻點頭,轉身對學生說:“聽明白了嗎?只有鍥而不舍,專心一意,才能把本領練到出神入化。”
成功只有兩條路:契而不舍和專心一意。
走鋼絲與賽馬
一位走鋼絲跨越峽谷的雜技演員,談到他走鋼絲時的體會說:“當一個人走鋼絲時,他并不是非常刻板地僵硬不動。雖然他基本上保持可能直立的姿勢,但為了保持運動中的整體平衡,他的身體總是輕輕地擺動和彎曲。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他的腳只朝著一個方向移動,向著眼睛緊盯著的目標——鋼絲的另一頭,前進。”
一位女演員在成名后,回憶起父親當年教育她的話。父親說:“我希望你能成為一匹良種馬。當良種馬在奔跑時,它們是戴著眼罩的。這樣一來,它們的目光就會保持向前直視,而不會受到其他馬匹的影響,只會按照自己的跑道向前跑。”
走鋼絲需要的是保持平衡和克服恐懼,賽馬需要的是排除干擾和發揮速度,但這二者是有相同之處的,那就是,必須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人生。
生命的三個支點
有一種很小的鳥,能夠飛行幾萬里,跨越太平洋。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樹枝。它把樹枝銜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樹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飛落在樹枝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它站在那截樹枝上捕魚,困了它站在那截樹枝上睡覺。
一截樹枝,一個愿望,一份執著。
我們不禁敬仰于鳥的智慧,羨慕于鳥的簡單,驚訝于鳥的專注。智慧、簡單、專注,于人,這也是生命的三個支點吧。
一個智障的孩子,每個人見了他都會煩,包括他的父母。他整天整天哭鬧,并且做出嚇人的模樣,身體不停地扭動,沒有人能夠讓他停止下來。父母必須二十四小時照顧他,否則他會破壞家里的一切。他每天只睡三個小時,而且在這三個小時里,還會突然醒來。他的父親幾次想把他送到社會福利院,就是無法下定決心。
孩子六歲的時候,還說不好一句話,連背誦一個單詞都十分困難。而且他開始不愿見生人。醫生診斷后告訴他的父母:“可憐的孩子,他得了自閉癥。”
沒有人能教育他,只得求助于康復中心。于是,父母把他帶到一家兒童教養中心。那里的老師也無法管教他,因為他不停地在課堂上發出尖叫,讓其他兒童驚嚇不已。他的手不斷在玩東西,一刻也不休息,連睡覺的時候也在動。
老師說這樣的孩子沒救了,讓他自生自滅吧。有一天,孩子發現了地上有一枝水筆,就用它在地上畫了一道線。然后,他不停地玩著這枝水筆,不斷在地上畫著線條,沒有人阻止他這么干。
第二天,他繼續畫。細心的老師發現了他畫的這些線條,驚呼:“天哪,他竟然會畫畫。”
其實,這些線條并不是畫,只是一個智障兒童能畫出圓形、方形的線條,它足以讓人驚訝。
老師沒有像往常一樣奪走他手中的東西,而是在地上鋪上白紙,讓他在紙上畫;又給他不同顏色的水筆,讓他嘗試著用它們。
這個白癡就一直抓著他的水筆,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都在作畫。沒有人指導他,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和水筆。
十年后,他的畫被人拿到了拍賣會上,結果意外地賣出了,而且被許多資深畫家看好。
他就這樣一舉成名。他的名字叫理查·范輔樂,蘇格蘭人。他的作品在歐洲和北美展出一百多次,已賣出一千多幅,每幅的售價是兩千美元。
現在許多人在感嘆一個智障的孩子竟然可以成為畫家,但誰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他眼里沒有其他的誘惑和干擾,只有他的水筆,即使在吃飯的時候還握著它。這有幾個正常人能做到?
史泰龍的故事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在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也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的時候,仍全心全意地堅持著自己心中的夢想。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好萊塢共有五百家電影公司,他逐一數過,并且不止一遍。后來,他又根據自己認真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拜訪,但第一遍下來,所有的五百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從最后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后,他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的拜訪中,拒絕他的仍是五百家。
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的相同。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四輪拜訪。當他拜訪到第三百五十家電影公司的時候,老板破天荒地答應讓他留下自己寫的劇本。
幾天后,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
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并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
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叫席維斯·史泰龍。現在翻開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后紅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不理會周邊環境的壓力和不利影響,以自信而輕松的姿態,去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只有這樣才能順理成章地達到終極目標。
老板說我前途無量
有一個男孩在一家公司工作,每天上班下班,平淡得出奇,一天天的日子就這樣過去。
有一天,男孩對他的朋友抱怨說:“老板真摳門,工資給的這么少,我拼死拼活地干,什么也沒得到。我想離開這家公司,到更好的地方工作,你看怎么樣?”他的朋友說道:“這是個好想法,我贊成你離開這家公司。不過你現在應該把這家公司方方面面的技能都學到,這樣出去的話才更好辦。”
于是,男孩聽從了這位朋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比公司里的其他同事要早,關注公司的每一件事情。為了學到一些技能,他努力與同事搞好關系,不懂就問。時間一天天過去,男孩沒有離開這家公司,他覺得自己還需要學習和鍛煉。終于有一天,他驚喜地對他的朋友說:“我被提升了,而且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我平時的刻苦和努力,再加上與同事、領導的良好關系,老板非常賞識我,說我前途無量……”
如果我們拋棄生活的平淡與辛苦,拋棄工作的壓力與不利,專注做每一件事情,專心于每一個過程,執著于每一項工作,使自己得到一次次的鍛煉提高,得到一次次的超越,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成功就在下一站。
智慧的精髓
2003年11月24日,對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盧柯來說,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
就在這一天,200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三十八歲的他成為迄今為止我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盧柯長得非常英俊,眼睛又大又亮,面貌清秀,個子高挑,是“美女殺手”一級的,不過比英俊更令人動心的還是他出類拔萃的智慧和始終如一的專注。
盧柯二十歲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系,同年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二十五歲,在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3年1月,不滿二十八歲的他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剛剛三十歲,盧柯成為博士生導師;三十二歲,擔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三十六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他成才的速度快得簡直就像“神舟五號”。
盧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絕對離不開他聰穎的天資。這樣的靈性不是每個孩子都具備的。
但盧柯最有智慧之處在于他從不單純依靠自己的聰明,而是讓聰明與個人的某種“堅守”結合在一起。1989年,所里本來想送盧柯去日本攻讀博士學位,這在一般人是求之不得的事,但盧柯居然選擇了留在國內完成學業。他說:“就整體科技發展水平,我國是落后的;而就局部來說,有些方面不一定比國外差。在國內,特別是像金屬所這樣的高水平研究機構,完全有條件培養出高水平的博士。”這說明他的思路與別人不一樣。盧柯極其敬業,他每天都要工作十二個小時,節假日也很少休息,有時甚至連住在一起的父親見他一面也很難。工作之余,盧柯喜歡讀書。有一次回母校做報告,有人問他是如何成功的,能否給一些建議,盧柯說了這樣一段話:“十年前的今天,我在讀書,現在我還在讀書。我建議大家利用現在大學良好的環境,抓緊時間讀書。”
盧柯智慧的精髓其實就在這里:獨立思考,熱愛自己的事業,廣泛閱讀,保持專注。因為獨立思考,他發現了被別人忽視的東西;因為熱愛自己的事業,他能夠持之以恒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勤奮地閱讀,他獲得了廣闊的專業視野,遇上難點、疑點,可以觸類旁通;因為專注的力量,他可以心無旁騖地從事自己的研究,其智慧和勤奮的力量也找到了最佳的突破點。
專注于某一件事情,哪怕它很小,努力做得更好,總會有不尋常的收獲。
飛舞的剪紙畫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耐人尋味。
有一位婦女,來自農村,沒讀完小學,連用漢語表達意思都不太熟練。因為女兒在美國,她申請去美國從事戶外工作。她到移民局提出申請時,申報的理由是有“技術特長”。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請表,問她的“技術特長”是什么。她回答是會“剪紙畫”。她從包里拿出剪刀,輕巧地在一張彩紙上飛舞,不到三分鐘,就剪出一組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移民官員連聲稱贊,她申請赴美的事很快辦妥,引得旁邊和她一起申請而被拒簽的人一陣羨慕。
一個人沒有學歷,沒有工作經驗,但只要有一項特長,一處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可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擁有其他人不能獲得的東西。而我們中的很多人往往走入了誤區。有時候,一個人自詡有多種技能,但由于蜻蜓點水,鉆研不透,反而不如擁有一項專長的人受青睞。
專注于某一件事情,盡力把它做到無可挑剔,你可能比技能雖多但無專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