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應用
玉的應用,是從石器應用挑選而來,所以一面保留石器的實用的種種,一面也就因為難得,很早即轉到象征方面去。如圭(圖1),就是由石斧變化的;璋(圖2),是由石刀變化的;璧,是由圓石斧變的。照現代地面知識,河南安陽殷墟,即發現過銅、玉工作地,已分開。又商代玉雕琢已和牙骨銅器媲美,所以最低可以說,至少在三千二百年前,這個部門的雕刻美術生產品,已經用到分工的方式,為奴隸主大量生產。
玉的應用照中國文獻記載,應當是從黃帝起始。提到這個問題,多引《越絕書·寶劍篇》,說軒轅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越絕書》出世晚,對于中國史說明不可靠。但是這種傳說和近代推論卻相合。《中國通史簡編》即用這個意見,認為黃帝是一個西方民族,用玉作兵器侵入黃河流域。大致商代,奴隸主對于玉的應用已極廣泛,所以《逸周書·克殷篇》,說武王伐紂,紂自焚于鹿臺,簡直是用玉包裹一身。
玉的質度既堅硬,所以玉的雕刻術的發達,必和銅的應用有關。那就是說,玉的加工,大致是在商代。比較古的玉,必和石器差不多,只鉆孔、磨光,刻鏤少。
現在對于古玉的時代判斷,比如玉斧類,一般方式即從花紋決定時代。作斧鏟式,無花紋,打孔眼一面大、一面小,或兩面大、中間小,孔圓而精,是古玉。大小一律是后作。這是一種判斷。必須看玉材,作為補充知識。

圖1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圭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2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璋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3 良渚文化 玉鉞(yuè)
美國芝加哥美術館藏

圖4 夏 玉戈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玉材知識必從比較經驗得來,圖錄不甚可靠。
到商代,玉紋飾多了些,有極精細的,如羅振玉藏的大玉刀,上面刻字多而精。但大多數重器,刻鏤還少。可以作兩種解釋,如圭、璋多樸素,所謂大器不琢,作為天子權威象征,不必有過多花紋。玉器過于堅硬,難刻花紋。
在應用上,照周代人記載,是那么處理,把它和奴隸社會制度作緊密結合。《周禮·考工記》“玉人”條說:
鎮圭,天子守之;信圭,侯守之;躬圭,伯守之。
這就是這些變相的石刀,是歸奴隸封建主掌握的且居多用來鎮壓奴隸的。
璋,是天子巡狩時候祭山川的東西。巡狩是打獵,也是打仗。玉戚、玉鉞(圖3)都是斧類,武王伐紂砍這個奴隸主和當時寵姬妲己的頭,就用的是玄鉞、素鉞,即是黑玉斧和白玉斧式武器。
圓形石斧到玉器上發展為三種,即璧、環、瑗(yuàn)。
這是日本人濱田耕作的說法,或不盡可靠。因為中國細石器中發現的環狀石器,即戰國時的環或瑗,和石斧條件不合,倒像是古代貨幣代用品。璧、環等的說明多根據《爾雅正義》。它的區別是:孔小邊大,名叫璧;孔大邊小,名叫瑗;孔和邊相等,名叫環。

圖5 玉璧、玉環、玉瑗、玉玦、玉璜的示意圖
璧到后來是重要東西,禮天、祭河、聘問都用它,象征最重禮物。璧由禮器又轉為佩飾,比較小,就名叫系璧,意思是懸掛佩的。這個制度從周代起始。上刻半浮雕子母夔(kuí),大致是漢代才用到。普通常見三五種,多漢式。
朝鮮漢代古墳的發現,又讓我們知道大璧用到殉葬,是放在胸前。比較后一些時代用的青銅鏡,也放在胸前,可能就是這個方式的遺留轉變。
系璧中一種佩飾玉,有個缺口的叫玦(圖9)。《廣韻》說:“佩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
其他史傳上也常有提到,著名的如《史記》記項羽和劉邦鴻門宴時,項羽伏下甲士想害劉邦,范增累舉玦給項羽看,表示要下決心,羽不忍,因此劉得借故逃脫。“環”則有“還”意思,也用到封建君臣、男女關系象征上。后來一般用到衣袢上,直到唐、宋和尚還用。

圖6 龍山-齊家文化 玉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7 玉環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8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玉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9 良渚文化早期 玉玦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0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璜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11 戰國 玉珩(héng)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瑗和環用處同,荀子說“召人以瑗”,象征還。
又射箭時右手拇指扳弓弦用的和搬指相差不多的玉,也叫做玦,有玉和骨牙做的,吳大澂以為不是一物。這個或者名叫做鞢。
半璧名叫璜(圖10)。《周禮》稱大宗伯以玄璜禮北方,即祀地用的玉器。后來成為佩玉,由樸素到浮雕、透雕花紋,還有半圓雕雙獸頭的,是胸前裝飾。
又有叫做珩(圖11)的,式樣相差不多。以為起源是模仿獸牙做成的。是矗掛的。古詩常提起,大約是周代封建主和士大夫普通裝飾。
古代祭天祭地是一件大事。因為社會生產力主要是農耕和蠶桑。地下生產又非靠雨露陽光不可。祭天用璧,祭地則用琮(圖12);琮是方柱形中空的玉。《周禮》即提起黃琮禮地之說。注為八方所宗,像地德。用祭地。由王后主管。諸侯獻天子也用它。有好幾種,常見的是分段形、刻紋和素的。內圓外方。有象征,解說不大清楚。有的說和井田制有關系。有說是從商周之際祭家庭的中溜來的(影響到瓷器,廣窯的琮瓶即模仿而成)。也用殉葬。和璋、璧、圭、琥(圖13)同。按照《周禮正義》說,是圭在左,璋在右,琥在足,璧在背,琮在腹。不大可信。和琮一樣極短的,俗稱車輞頭,一般以為是封建主車軸的鑲嵌裝飾。似可疑。因從實物證明,有些極小,不適用。有些白玉質過精,不像車飾。可能用到人身上。
和琮同樣不易理解的是璇璣(圖14)。如一個齒輪,照例有三圭角,不雕花紋。因《尚書》有“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后人解釋作天文用儀器。也即是漢代渾天儀。是看星宿用的。用法已不明白。也可能是石斧衍變下來的。這種玉多素樸不琢,時代舊。

圖12 龍山-齊家文化 玉琮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3 新石器時代 玉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4 龍山文化 璇璣
滕州博物館藏

圖15 清 玉磬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磬(圖15)本來是石質樂器,重在發音。商代發現過玉磬。是玉制樂器較古的。古樂器八音中之一種。
有名璂(qí)的,如大鈕扣,古代皮帽上用裝飾。
有玉笄(jī)(圖16),插頭上的,后變作簪。直到唐代貫發還用得著。明、清二代道士貫發也還用它,即圓柱簪。

圖16 石家河文化晚期 玉笄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珥、瑱,或以為是耳環,或以為葬時放耳朵內,說的不一。后代耳環從這個產生。羅振玉以為是掛在耳朵上。
封建時代用玉,一切有象征,這個也有象征,封建主不亂聽雜聲。正如冠冕上下垂的珠和勾玉,掛在眼前,防止亂看。
有剛卯(圖17),是四方或六方小玉柱,上刻符咒,是王莽時方士造作的,說可以辟兵,也就是后來符牌意思。
翁仲(圖18)是小玉人,多刻作老頭子形,刻法簡單,多漢或以前物。大都有孔可穿,可能是仿秦始皇時南海出的長人,孩子們佩戴易于長大,如后時符牌厭勝物。
(圖19),玉墜式佩玉,有圓雕,形短,多琮式。有琚,是玉佩間的東西,說明不大詳。有觿(xī),仿獸牙作成,即解結的椎。《禮》稱“童子佩觿”
,是小孩子用的。

圖17 漢
青玉剛卯嚴卯
天津博物館藏

圖18 東漢
翁仲人形玉
上海博物館藏

圖19 春秋
玉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既從石器發展下來,獨立成一個系列。商、周兩代用玉的多,一面可見出西方交通和商業交換制度,這也是一個主要東西。就文獻所載和雜史材料,中國送出去的是絲綢或糧食(晚些日子才有茶葉),拿回來最有用的是馬,最無用的就是玉。玉雖由應用石器轉成象征東西,在璧、璜、圭、璋形態上還可看出。玉的加工精制,必是用銅器來處理材料時,到這時玉自然已完全脫離了應用,成為裝飾。這個從銅器上也可看出變化。商代兵器玉鉞、玉戈,還兼用銅、玉在一器上。刃用玉,用銅鑲嵌。又有以銅為主的兵器,鑲一點玉。再后是劍鞘、靶、托的玉的裝飾,也即是古書上常提到寶劍值千金的玉具劍。劍不一定值錢,價值大半在玉裝飾雕工上。由戰國到三國,成為一種風氣。這從現存的遺物可知。
劍鞘中段名叫璏(zhì)、璲(大多刻作云獸對稱花紋,也有浮刻蟠夔的。時間晩些)。劍托名叫琫(běng)。又或作璏。劍柄部分叫琫。劍鞘下端叫珌。

圖20 劍飾器的名稱和位置
漢代又講究帶鉤(圖25),所謂視鉤而異,意思是人人不同,很發展了小件浮刻圓雕設計。洛陽金村遺寶中有鑲玉的。又另外有全玉的。《石玉概說》作者以為因胡服馬上應用,帶鉤因此不用玉用銅,是一種推測,不甚可信。因用銅,中國兵車戰也會自用,春秋時即有了,不必學來的。帶鉤雖已少用玉,玉帶制度卻一直到唐宋明,十分貴重。這時玉多是方片鑲嵌,有的十二片成一圍。清代復改制,一種是復古,盤龍盤螭(chī)
;一種是刻龍。刻龍鑲到金或鎏金的,制度容易認識。比較簡略具體的區別,即明以前多圓刻,紋較簡,清代多刻龍云,細密繁復,工雖多,并不美。

圖21 戰國 玉劍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2 戰國 玉劍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3 戰國 玉劍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4 南宋 玉劍珌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5 西漢中晚期 玉帶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6 西漢中期至東漢 玉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漢代既特別重玉飾,佩玉刻龍鳳云是主體,式樣特別多。另外還有玉鳩(圖26),是手杖頭上用的,封建主尊敬老年,用這個作賞賜。因相傳鳩不嗌食,老年健康意。玩玉的也因此保存鳩杖頭比較常見。
還有玉刻女人像,玉刻禽獸二十四肖,大多是一般佩件。為玩玉的所重視。又有方柱玉串,俗稱十八子;十八枚形式不同,有人形、鳥形,和其他狀式,多漢代或以前出土。(圖28—30)
玉既貴重難得,所以封建奴隸主和公侯士大夫統治階級,直到死后還把它殉葬。紂王用玉裹身而死,只知道名“天智玉”的,火焚不毀。周、漢兩代殉葬玉,一部分是日用的,一部分是特別的。特別為死人用的有二種極重要:有玉豚(圖31),有的說握手用,有的說塞肛門用。象征意義已不明白。
有琀,刻成蟬形(圖32),放口內,象征如蟬蛻化而升天,或根據方士黃帝成仙說而來。刻法都極簡古,如翁仲,是刻玉法最簡的,只用八刀。從何而來已不明白。
漢代王公大臣死,賞賜葬物有玉衣(圖33—35),多用小片玉、金銀絲穿成如甲狀,漢墓中發現過。

圖27 西周 玉龍鳳紋飾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8 春秋晚期 玉龍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9 戰國 玉獸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0 西漢 玉舞人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1 漢 玉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2 戰國 玉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3 西漢 金鏤玉衣
河北博物院藏

圖34 金鏤玉衣頭部

圖35 金鏤玉衣手部
玉鼎類容器,和銅器相同,多戰國時和漢代器物。到后來只有香爐還保存。
玉碗玉杯,記載多,實物不多。玉杯多刻云夔紋,作筒形。飲器多用玉,斝、爵、角、觚、斗、觴。玉斗是方杯,雙耳。觥作獸形,大器。爵如鶴,高足。
洛陽金村遺寶里面,玉觴特別好。也有素的。形制和周、漢漆陶觴式相同,長圓雙翅,本來是象征鳥翅,后來通稱雙耳。所以到漢時叫耳杯。是漆器上寫的。晉代王羲之著名的墨跡《蘭亭序》“曲水流觴”,就是把這種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體還是用漆的)浮到水里,大家坐在溪邊喝酒事。這故事據記稱是周公經營洛邑發明的方法。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曾發現這個時代的漆觴。玉觴多戰國時制,到現在為止,應數金村所發現玉觴足代表當時最高成就。
還有一種東西和歷史關系極大,即封建主用的即位玉璽。所謂傳國寶。最著名的玉璽是相傳秦始皇時李斯寫字“受命于天,天祿永昌”八字璽。作皇帝得不到它,就不能騙人。從此二千年封建,封建頭子的印信總是用玉刻的。

圖36 西漢早中期 玉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7 明 小玉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戰國到漢代普通官人也用小玉印(圖38),戰國多平壇式、橋式,漢多有浮刻點龜獸紐頭。字體易區別。制作上也易區別,戰國制精美過于漢代。
還有一種玉鏡,戰國和漢代,和銅鏡式同。到后代似只在武裝的甲上作裝飾。漢代有琉璃鏡,即人造玉鏡,可以說是后代玻璃鏡的祖先。此外玉珠串簪環約指,直到現代還用。其中珠串用的最久,因從石器時代最初用起,到現代,女人永遠少不了;和人發生關系,且恰恰是從鎖鏈而來。到現代,應當和《共產黨宣言》所說,無產階級革命是去掉鎖鏈,女人也應當把這個放棄了。

圖38 漢 玉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39 南宋 鹿紐玉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樂器的簫管,大多是唐代東西。記載上稱盜發敦煌太守張駿墓,得玉簫管,等等。就文獻說來,溫嶠用玉鏡臺一枚作聘禮,已是稀禮。晉代二豪門王愷、石崇斗富,比賽珊瑚大小,一用絲步嶂,一用錦嶂,提玉器不多。《水經注》提昆侖山下西王母神祠用玉做成,都說明晉人已對于這部門工藝不常用,成為傳說。所以外國貢玉佛,到東昏侯時且被改作釵環,如玉多,哪用得著玉佛?所以晉六朝玉我們對它極少知識。如為唐代玉,比較容易辨識,即花紋。除仿古,花紋和唐代其他工藝美術必有相聯系處。唐代已重玉帶,多用玉片鑲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