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從文講文物
- 沈從文
- 6101字
- 2022-12-29 18:40:16
玉的出產
中國美術史有一個項目,和中國文化史問題分不開,從石器時代生產工具流傳下來,轉而為權威、尊重、品德,以及性的象征,即玉的問題。由于和政治上的禮法制度、宗教儀式,以至于男女服飾應用,都分不開,玉和玉工藝問題也就比較復雜。因為它貫串了封建文化的全程,聯系到許多方面。可是直到如今,還沒有人對于這個項目加以較新的清算、認識。它可能也隨封建而衰落、滅亡,成為歷史上一個名詞,一種遺物。但它在美術史上的種種關系,我們還是值得多知道一些,具體知道一些。
提起玉出產較古較多的書,應數《山海經》。這部書根據舊說,相傳是隨大禹治水的一個大臣伯益記敘的,自然不可靠。經近人研究考證,認為是戰國或以前一部古書。一部分有漢或漢以后地名,是后人補充的。這部書提到產玉的山有數十處,都產良玉。又有些玉出水中,名璇玉、藻玉、珚玉。
《山海經》因為多載古代禳祝方術,所以有認為是古巫書的。因為說起山的情形多,又認為古地志書。因為荒唐不經,和漢以來人的地理知識不合,又認為小說。玉和神話有關,從這部書起始。
第二是《穆天子傳》,記周穆王駕八駿馬,游獵西方,到昆侖和西王母相會,相互飲酒唱詩故事。這是戰國時人一部雜傳記,即世傳晉代咸寧時河南汲郡發現戰國時魏襄王(一作魏安釐王)古墳中得來的一堆古代竹簡書,經束皙校勘整理出幾部書中一部。書中提起懸圃玉和群玉山,用它和《莊子》文中所說,《列子》文中所說昆侖情形,可見正是戰國時一般士大夫的話題,也反映古代中國人向西方尋玉,及戰國時人對于玉的興趣,以及對于西方的種種傳說。《穆天子傳》說:“春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懸圃,天子于是得玉榮枝斯之英。”又說:“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那么一個歡喜遠游的封建主,除獵取了許許多多獐鹿鳥獸,最重要一件事情,即見西王母。當時和西王母相互送禮用玉,獻河宗用玉。玉代表最高貨幣價值。
《管子》也是戰國時一部舊書,曾一再提及禺氏玉,屬于北方。《管子》說:“禺氏邊山之玉,一莢也。”又:“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
《淮南子》雖出于西漢時淮南王劉安門客所編輯,多輯錄戰國時雜說,也說及昆侖玉:“譬若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精也。”
《史記》則說“昆山玉”。
《周禮·職方氏》稱雍州其利玉石,或本于《尚書·禹貢》:雍州,其貢惟球、琳、瑯玕(說藍田出美玉,且指藍田為陜西長安,似本于《漢書·地理志》,因《搜神記》故事而益著)。
《尚書疏》稱:夷玉,南北之珣玗琪。
玉的生產在國內,多以為出藍田;在塞外,則出于昆侖和闐,換言之,即中國古代用玉,大半來自新疆。到明朝,后人大致再不能從藍田偶然得玉,也不相信藍田會產玉。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敘錄中國工藝時,所以說:
凡玉入中國,貴重用者,盡出于闐蔥嶺。所謂藍田,即蔥嶺出玉別地名,而后世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
解釋自然有些不全面。日本人濱田耕作論及這一點時,卻說,陜西藍田古代可能也產過玉,蘊藏量不甚多,已經采盡,因此中國玉大部分還是來自新疆。近人章鴻釗作《石雅》,則從巖石學知識判斷,認為藍田無玉,大致是當時玉的集中地。
中國古代用玉出于新疆,這是從文獻、從近代地下實物玉的品質判斷,都可以證明的。
古代玉如何來到中國,到今為止,還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或如一部分史前學者所作的推測,是隨彩陶而南來,那么上古玉的范圍,也必和彩陶分布范圍相去不多。或如文獻所說推測,黃帝以玉為兵,和以銅為兵的蚩尤兄弟大戰于涿鹿之野,并大敗蚩尤。換言之,中國華北及黃河流域本有一個種族,族長蚩尤兄弟,當時已經能冶銅鑄造兵器。西方另有一支民族,卻善于用玉器石作兵器。這個用玉石作兵器的民族,五千年前大舉南來把蚩尤戰敗;新來的文化進步些,到黃河流域及華北扎下個根基后,就教人民耕田,養蠶,和種種新的生產,作成古中國社會奴隸時代的開始。這種推測有多少可靠,是考古學者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應當明白的,即玉由西方南來,可能和中國文化史有那么重要的關聯。
玉這個東西,必然是從石器時代即特別受尊重的。但新石器中的細石器多玉髓質(瑪瑙)各色打剝器物,可少有玉質的,由于玉并不合于作細石器。玉斧(圖1)可能曾作過生產工具,由生產工具的致用,慢慢地,方轉成象征權威尊嚴和品德純粹的一種考古學重要遺物。它所反映的問題,在史前一部分,和彩陶應當有聯系,比銅器時代還早些。到有史時代,又和銅器同是古代由商到漢—由奴隸時代到封建時代—漢民族生活思想意識形態反映極豐富的遺物。銅器時代到漢末已結束,發展到中古唐宋,玉這種東西,它還是一面和封建文化極緊密結合,另一面卻又在工藝美術中占了一個特別位置,重要性不下于中古時代的文字和繪畫。直到二百五十年前的清代乾隆,因山材大玉的獲得,又還占那個時代封建工藝美術一個重要部門。至于用它到人身上作裝飾品,應用范圍之廣、數量之多,除絲織物和金銀,實無物可以比擬。從二千七百年前起,直到二十世紀人民時代,還不能完全廢除。所以說,它的用處實貫串了中國文化史全程,也即貫串了中國社會發展史全程。對于玉工藝的理解,也應從這一點基礎上來認識、來發現,方有意義。

圖1 良渚文化 玉斧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玉的生產地出于新疆,新舊著錄極多,《古玉概說》作者因綜合前人意見,用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記》所繪地圖作參考,認為出玉地點實包括了昆侖山系和闐河,在橫貫沙漠的和闐河上游。一玉隴哈什河,即古人所謂白玉河;一哈拉哈什河,即古人所謂黑玉河,都出于昆侖山,證明前人所記不誤。的確出于昆侖山,的確有二河產玉,且修正了三河之說。
關于玉的西來,如何由和闐進玉門關,文獻實物有價值材料,應當數斯坦因在一九〇六年第二次到新疆探險,在古于闐(即和闐)附近尼耶河邊得到的漢晉木簡。從這些木簡記載中,得知當時居住的(或者是戍卒屯田的小官吏)男女贈送禮物,就大多用的是玉石。這種禮物贈遺或者是成品,是玉璞,不得而知。因為這還是普通的饋送禮品,只是一件兩件。如國家大規模采取,照致用上作推測,當在戰國時。漢代則必然在武帝時,因為建章宮、玉堂殿等建筑,如史書可靠,則那時節即已用到大件玉,也即是明代人所說,重逾千斤,生長于高山上,必用牦牛爬上半山鑿取得來“山材”的。如當時采用的方式,不盡是從征服奴役納貢的方式,即可能和絲織物交換大有關系。古代中國絲織物的出口,在西方,除換軍事上用的馬匹,很可能即換玉。出玉的地方必然同時對于玉的處理知識也進步得多。因此中國古代玉的工藝技術,尤其是盤車割玉碾玉法,可能是西來的(濱田耕作以為中國治玉法和古敘利亞治玉法相合)。遠古玉有些紋飾,也很可能一部分是外來的。
照漢代木簡的記載,那個時代邊疆送禮,表示尊敬和表示情愛都送玉,也正是古已有之,和《左傳》《詩經》記春秋時代用玉相合。或以玉為兩國報聘信物,如《左傳》《國語》常提起的;或以玉作男女悅愛贈送,如《詩經》所說報之以瓊瑤,報之以瓊玖。
王母謹以瑯玕一致問(背面)王
臣承德叩頭謹以玫瑰一再拜致問(背面)大王
奉謹以瑯玕一致問(背面)春君幸毋相忘
蘇且謹以黃瑯玕一致問(背面)春君
又斯坦因曾記和闐附近白玉河口采玉實際情形說:
在河漂之砂土,穿一橢圓或方形之豎穴,深十來尺,可達圓石層。玉璞即介在流下之河水中。大玉發現不多。和闐及新疆各處來尋玉的,多雇請附近貧農十人至二十人為一組,從事發掘,衣食由商人供給。每天約合二盧布工錢。發現大塊玉另有獎賞。這種穴深到二十尺后,即有水出。
這是五十年前和闐采玉法。從文獻比較,可以知道或因水道變化,古今采玉情形已大不相同。明代采玉還是多從河中撈摸,現代已就砂灘挖掘。
《漢書·西域傳》只說于闐多玉石,晉代高居誨《使于闐記》方報道:
于闐河可分為三,東曰白玉河,西為綠玉河,又西為烏玉河。
五代時,張匡鄴的《西域行程記》,則更詳細地說:
玉河在于闐城外,源出昆侖山,西流一千三百里,名牛頭山,乃疏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東三十里。二曰綠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烏玉河,(去)綠玉河七里。其源雖一,而其玉隨地而變,故其色不同。
每歲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
明末宋應星著中國工藝書《天工開物》,卷末《珠玉篇》,提到撈玉事(圖2),即認為只有兩河流,并無烏玉河。并提及采玉過程及入國情形,比一般為詳悉。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處,以急湍無著手。俟其夏月水漲,璞隨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間。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聚處,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隨水流,仍錯雜亂石淺流之中,提出辨認而后知也。白玉河流向東南,綠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流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沒水而取,云陰氣相召,則玉留不逝,易于撈取。
凡玉唯白與綠二色,綠者中國名菜玉。其赤玉黃玉之說,皆奇石瑯玕之類,價即不下于玉,然非玉也。
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時,璞中玉軟如棉絮,推出位時則已硬,入塵見風則愈硬。謂世間琢磨有軟玉,則又非也。
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
璞中之玉有縱橫尺余無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亦不易得。其縱橫五六寸無瑕者,治以為杯斝(jiǎ),此亦當世重寶也。

圖2 《天工開物》中的撈玉圖
凡玉由彼地纏頭回或溯河舟,或駕橐舵,經莊浪,入嘉峪至于甘州,與肅州中國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東入中華,卸萃燕京(明時代事)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后琢之。
(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清代是向新疆大規模取玉的時代,因此對于采玉事也特別詳悉。特別是采大件玉材,徐松之《西域水道記》曾有記載。說玉山名密爾岱山:
山峻三十許里,四時積雪。谷深六十余里。山三成:下成者麓,上成者巔,皆石也。中一成則瓊瑤函之,彌望無際,故曰玉山,采者乘牦牛至其鑿之,墜而后取,往往重千萬斤……玉色黝而質堅,聲清越以長。
又《西域聞見錄》也說到這種大件山材采取法:
去葉爾羌二百三十里,有山曰米爾臺搭班,遍山皆玉,五色不同。然石夾玉,玉夾石,欲求純玉無瑕,大至千萬斤者,則在絕高峻峰之上,人不能到。土產牦牛,慣于登陟。回子攜具乘牛,攀援錘鑿,任其自落而取焉。俗謂之子石,又曰山石。
清代嘉慶四年葉爾羌辦事疏奏,曾提及和闐計五處可以采玉,其中惟玉隴哈什河產玉最良。其余四處名:哈喇哈什、桑谷樹、雅哈朗、歸山。當時即已停工(乾隆時大致都曾采過玉)。至于撈玉法,《西域聞見錄》記得較詳細,可以補充《天工開物》不曾提到處,或者這是當時公家采玉制度。
其地有河,產玉石子,大者如盤、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用古玉符語)。一種羊脂朱斑,一種碧如波斯菜;而全片透濕者,尤難得(用明人語)。
河底大小石錯落平鋪,玉子雜生其間。采之之法,達岸官一員守之,近河岸營官,行截河,并肩赤腳踏石而步,遇有玉子,回子即腳踏,一員守之。派熟練回或三十人行,或二十人,一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擊鑼一棒,官即過朱一點。回民出水,按點索其石子。
這可見一般撈玉還是采于河中。
又《西域圖志》四十三稱:
準噶爾部玉名哈司,色多青碧,不如和闐遠甚。回部玉名哈什,產和闐南山者最良。河出山中為玉河。有紺、黃、青、碧、玄、白數色。小者如拳,大者如枕。因名其河為哈什庫勒。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三也說:
和闐產玉之地有五:曰
玉隴哈什
哈喇哈什
桑谷樹雅
哈瑯圭
塔克
其水皆出南山,東西夾和闐城而下。和闐古于闐,《漢書》所謂“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是也。西曰哈喇哈什河,哈什譯言玉,哈喇譯言黑,故玉色黯。東曰玉隴哈什河。玉隴譯言視察之辭,其玉尤佳。其葉爾羌之玉,則采于澤普勒善河。采恒以秋分后為期。
清陳性《玉紀》稍有補充:
玉多產西方,惟西北陬之和闐葉爾羌(古莎車國,今回疆)所出為最。其玉體如凝脂,精光內蘊,質厚溫潤,脈理堅密,聲音洪亮。產水底者名子兒玉;產山上者名寶蓋玉,次之。
據《西域聞見錄》著者說,水中玉重到三四百斤的已極難得。但明、清以來大件玉實多,且就故宮所藏乾隆時代玉器看來,如菜綠玉和白玉器物,大多是從大件玉材切割下來琢成的,明、清二代玉工藝也因之受了影響。清初谷應泰提及山材以為近出,可見不太久:
西域近出大塊劈片玉,謂之山材,從山中槌擊取用。
色白質干,內多綹裂。此類不若水材為寶。
《西域聞見錄》以為有大至千斤、萬斤者,必于絕高峻峰之上鑿取。《西域水道記》卷一說:
嘉慶四年有采進密爾岱山玉三:首者青,重萬斤。次者蔥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斤。輦至哈喇沙爾,以其勞人,罷之。

圖3 清乾隆 大禹治水圖玉山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有大玉如山,刻大禹治水圖(圖3),高及一丈。團城有玉高七尺,比故宮玉材尤大,相傳是元時玉工琢成。這種大玉可見輸入中國還不是明代起始。當時封建主不惜浪費人民勞力,運這種無實用之物到宮中來,它的運輸方法,清人黎謙亭《素軒詩集》中的《甕玉行》詩及序曾提及一點點:
于闐貢大三,大者重二萬三千余斤,小者亦數千斤,役人畜挽拽以千計。至哈密有期矣,嘉慶四年奉詔免貢。
于闐飛檄至京都,大車小車大小圖。軸長三丈五尺咫,塹山導水淹泥涂。大乃百馬力,次乃百十逾。就中甕玉大第一,千蹄萬引行躊躕。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輪生角千人扶。
至于故宮青玉,可能有部分是準噶爾出的哈司,如《西域圖志》所說的。也可能是于闐山材。
就前代文獻和近人記述,我們可以知道如下幾件事:玉的來源實遠在新疆,實如何通過了勞動人民的手足血汗,才能由昆侖上的高峰峻嶺上或深水中采取,運入玉門關,集中在古代的長安和近古的北京。產玉根源在昆侖山,一般多從兩條河中取來,有時也從山中鑿取。從水中取出有黃色石絡的玉子,名玉璞;從山中鑿來的,名山材。到十九世末,河中玉或已不甚多,照斯坦因說的,采玉已更改方法,方從河灘砂土中挖取。可知如不是河中已少玉,就是原產玉河道已有變化,或水量減少,污泥增多。玉以和闐葉爾羌河—玉隴哈什河品質較好。這河在歷史上即以出白玉著名。
又古稱黃玉如蒸栗,明人稱玵黃玉最貴重,和闐玉似少黃色。《石雅》引一八八一年俄國地質學者報告,甘肅、青海南山之間,曾發現過淺綠、乳白、琉黃色的軟玉。中國是否在這些區域采過玉,不得而知。(明代曾因需用黃玉,從和闐得不到,求于阿丹。阿丹是否即俄人所說南山部落?未能悉。)
又商周劍飾上已用過翡翠綠硬玉。一般言來這種硬綠玉多出于中國騰越和緬甸密支那的接界地方,也是從土中挖出玉璞,運到云南大理和昆明處理的。“翡翠”本古代鳥名,“翡”指紅色鳥,“翠”指綠色鳥(俗名打魚郎),后來通用到這種捕魚小鳥。因羽毛翠藍閃光,多用作婦女首飾。明、清二代用處特別多。玉中翡翠多指綠色硬玉,普通約有四種:一種色翠綠,性稍干,如孔雀綠石顏色的;一種透亮碧綠的(名玻璃翠);一種綠白相混的;一種白中泛微紅的。大規模用到首飾上,似從明、清二代起,尤其是清代封建婦女,兩手和頭上,用到十件二十件大小玉器,是極常見的。男子則佩服用羊脂玉的似較多,玩古漢玉也重羊脂玉,屬新疆產軟玉。清代封建官僚用翎管,貴重的多用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