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1)

明代有16位皇帝,但明代帝王陵寢卻只有14座,就是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還有兩位明代皇帝死后沒有葬入皇家陵園。一位是建文帝朱允炆,“靖難之役”后江山被其叔父成祖朱棣奪了去,自己也下落不明,成為千古謎案;另一位就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與明英宗朱祁鎮是同父異母兄弟。明代宗自小受到良好的宮廷教育,本性也不壞。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發生后,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刺兵俘去后,朱祁鎮奉命監國。面臨瓦刺對京城威脅的情況下,明代宗朱祁鈺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第二年改年號為“景泰”。

明代宗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又因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而失去帝位。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時間僅有八年,一生可謂命運多劫。

皇帝個人檔案

八年天子——明景皇帝朱祁鈺

姓名:朱祁鈺,廟號:代宗

本名:朱祁鈺,年號:景泰

生肖:猴,陵寢:景泰陵(今北京金山)

職業:親王——攝政——皇帝——親王,祖籍:今江蘇句容

生日: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出生地:北京

死亡時間:明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當皇帝機遇:臨危繼位

壽命:30歲,父親:朱瞻基

身高:不詳,母親:吳賢妃

體重:不詳,配偶:汪皇后,及三宮、六院眾多妃子

學歷:皇家教育,初婚年齡:25歲

性格特點:性格寬和,子女:皇子1人,皇女1人

謚號:明景皇帝,繼承人:無

武功

保衛北京

明代宗朱祁鈺出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他的生母吳氏,原本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漢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平定自己叔父、漢王朱高煦的反叛后,在返京途中,朱瞻基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慧所打動,于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帶回京城。

回京后,按照當時的慣例,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于是,明宣宗朱瞻基將吳氏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墻的大宅院中,并時常臨幸。吳氏在此時有了身孕,為明宣宗朱瞻基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時,派人將朱祁鈺母子召進宮,并托付自己的母親張太后善待朱祁鈺母子。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明宣宗朱瞻基駕鶴西去。由于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后來,朱祁鈺被封為郕王,朝廷并為他們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們居住。

也許朱祁鈺母子可以就此安然地度過一生。但是突如其來的“土木堡之變”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被漠北元朝余部勢力之一的瓦剌部落首領也先俘獲。消息傳到北京后,朝廷內外一片驚恐。當時前朝皇帝、宣宗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即為正統皇帝,次子就是郕王朱祁鈺。當時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不過才兩歲,如何能治理國事?自然不能將大事托付給他?于是,在危急時候,臨朝議政的諸般事務,自然落在郕王朱祁鈺身上。于是,為安定人心,皇太后孫氏下詔立朱祁鎮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鈺為監國,總理國政。朱祁鈺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為明代宗,遙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

也先俘獲明英宗朱祁鎮后,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也先沒有揮師直下北京,而是挾明英宗朱祁鎮來到宣府、大同等北邊重鎮,企圖以明英宗朱祁鎮為餌索要錢財、騙幾座城池。但是守城官軍十分警惕,不開城門,也先的計劃落空。隨后,又先又率兵回到蒙古老營黑松林,十月初才糾合各部直趨北京。這種勞而無功的往復,在客觀上給了明朝以喘息、調整的機會。當然,也先之所以沒有在俘獲明英宗朱祁鎮后直撲北京,也有他自己的考慮:一是因為俘獲堂堂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鎮實屬意外,事先想破腦殼也想不出來;二是當時蒙古軍隊兵分三路,也先擔心自己孤軍深入,又有宣府、大同威脅后路,十分冒險,不如退回老營,集合隊伍后再卷土重來。

眼見氣勢洶洶的大兵壓境,在大明社稷生死存亡的關頭,明代宗朱祁鈺對于謙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而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也深知責任重大,毅然挑起了抵御蒙古鐵騎、保衛北京的重擔。

然而,在這個緊急時候,經過土木之役,“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余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于謙奏請將南北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沿海備倭軍、運糧軍以及剿捕農民起義軍的明軍急馳北京增援,同時為了不讓糧草落入也先手中,下令將北京城東60里的通州倉糧移入京城。然而,通州倉積糧甚多,非大量人力、物力恐難在短期內搬運完畢。這時應天巡撫周忱建議令人自取,于謙奏請明代宗朱祁鈺準許文武京官、軍兵預支通州倉糧,令其自取,能夠多運者還給予白銀、布匹獎勵。如此,通州倉糧很快就運入京城。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人心得以安定,也為不久的戰斗做好了物資準備。

在如何進行北京守衛戰的問題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成山侯王通建議在北京城外挑建城濠以拒抗也先;總兵官石亨堅持堅守城池、閉門不出、以逸待勞的辦法;而于謙認為堅守不出則示弱于人,也先會更加猖狂。于謙的意見得到了明代宗朱祁鈺的支持。于謙遂分遣諸將率兵22萬分列于京師九門之外,命諸將皆受總兵官石亨的節制,他自己則身披甲胄親赴石亨軍中督戰。隨后,于謙下令關閉九門,以示有進無退,背水一戰的決心。此外,于謙還注意提高軍兵的士氣,“泣以忠義諭三軍,人人感奮,勇氣百倍”。

在安排京城防御的同時,于謙還加強了北方重鎮的防務。宣府、大同是明朝抵御蒙古進攻的最為重要的軍鎮,也是北京城的屏障。于謙十分重視這兩處軍鎮的防守,奏請明代宗朱祁鈺加封鎮守宣府總兵官楊洪為昌平伯,全權負責宣府的防務,并諭獎宣府巡撫右副都御史羅亨信。當時宣府成為一座孤城,直接暴露在也先兵鋒之下。城內人心惶惶,有議棄宣府者,官吏軍民爭先逃脫。羅亨信仗劍坐在城門下,下令敢有出城者立斬,整飭軍務,嚴陣以待。

鎮守大同者為郭登,是明初開國元勛武定侯郭英之孫。由于總兵官劉安私自逃回京師,被彈劾下獄,郭登被任命為總兵官。大同城內軍兵多戰死,郭登吊死問傷,親自為受傷的戰士裹傷換藥,深得士兵擁戴。郭登日夜操勞,鼓舞將士奮力抵抗,稱“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也”。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兵臨北京城下,駐扎在西直門外。也先原本以為明軍不堪一擊,見到明軍嚴陣以待,未敢貿然進攻,而是采用被俘投降的明朝宦官喜寧的建議,聲稱是送明英宗朱祁鎮回宮,借此試探明廷虛實。明代宗朱祁鈺及于謙等眾位大臣明知其中有詐,又不能怠慢明英宗朱祁鎮,只能派人朝見明英宗朱祁鎮。也先要求明朝派遣更高級別的官員前來談判,并大肆索要錢財。

也先以明英宗朱祁鎮的名義要明朝派大臣迎接皇帝的大駕。明代宗朱祁鈺派了兩名小官出城朝見明英宗朱祁鎮。也先不讓他倆見明英宗朱祁鎮,要他們回去叫于謙、石亨、王直等大臣來。于謙根本不予理會。也先又提議講和。明朝朝廷中有些大臣也想講和,派人到城外軍營中征求于謙的意見。于謙回答道:“事到今天,我只知道帶兵打仗,別的事情我一概不聽!”

也先派兵進攻德勝門外的明軍。于謙、石亨在民房中設下伏兵,派出幾名騎兵引誘上萬名瓦剌騎兵進入伏擊圈。于謙一聲令下,明軍火器齊發,幾名瓦剌將領當即中彈身亡。民房中的伏兵吶喊著沖了出來,把瓦剌騎兵分割包圍,打得七零八落。德勝門外的居民們登上屋頂,向瓦剌騎兵投擲磚瓦石塊。明朝的援軍也及時趕到,會殲瓦剌軍。這一仗打掉了也先的威風,打滅了瓦剌軍的銳氣。

第一次交鋒,瓦剌損失慘重,也先的弟弟平章孛羅卯那孩被創身亡。隨后,也先又先后指揮瓦剌軍進攻西直門、彰義門等處,結果都被明軍擊敗。連續進攻了5天,瓦剌軍無一勝績,士氣大跌。也先見北京城在輪番攻擊下巋然不動,又擔心后路被斷,遂于十五日拔營北遁。楊洪、孫鏜等人又先后在霸州、固安等地乘勝追擊,奪回被掠人口一萬多人。

十一月初八日,瓦剌退回塞外,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北京保衛戰,使得瓦剌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此后也先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入侵行動。北京保衛戰,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關為屏障的防御體系,加強了北方防御力量,有效地抵御了蒙古軍隊的侵擾。明廷疆域內,人民獲得了難得的安寧,生活和生產得到了切實的保障。

也先退兵后,于謙繼續整頓京師防衛力量,并堅決反對與瓦剌議和。于謙一針見血地指出:“我方和彼方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從道理上講,不可言和。彼方一向貪得無厭,滿足他們的要求,會使我方坐遭損失,越來越弱;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又會制造事端。從形勢上講,也不能言和!”于謙的態度一堅決,也先反倒無所施其伎,只得頻頻派遣使者,表示要將明英宗朱祁鎮送還北京。王直等大臣主張派遣使者將明英宗朱祁鎮迎回北京。明代宗朱祁鈺怕哥哥回來,自己做不成皇帝,很不高興地說:“朕本來就不想當皇帝,當時可是你們這班大臣推戴朕登位的啊!”于謙從容答道:“陛下的皇位已經坐定,不會再有什么別的變故。但從道理上來說,應當從速將太上皇迎回。萬一是瓦剌人沒有誠意,我方也有話好說。”一番話打消了明代宗朱祁鈺的疑慮。

在北京保衛戰過程中,驟登大位的明代宗朱祁鎮在政治上也變得成熟起來。明代宗朱祁鈺在國家危難中將人心惶惶的文武大臣團結起來,成功地保衛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江山。明代宗朱祁鈺對于于謙的使用,更是用人不疑,多次在重要問題上采納了于謙的正確建議,君臣協力,挫敗也先的入侵。明代宗朱祁鈺還下令停止不必要的土木建筑,省下來的費用用于備戰;即位之時,去掉了繁瑣的禮節和例行的恩賞,一切從簡;多次為北邊軍鎮添調軍馬,增加銀兩布匹,穩定了北方軍事防線。正是明代宗朱祁鈺的種種英明舉措,為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生平最得意之事

意外當上皇帝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不顧大臣的反對,聽從宦官王振的蠱惑,冒險親征進犯的瓦剌也先部,結果于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虜。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的消息十六日就傳到了北京城,紫禁城奉天殿局勢混亂,人心不安。十八日,為了安定局勢,皇太后孫氏在于謙的支持下,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于午門南接見百官,同時立明英宗朱祁鎮之子朱見濬(又名朱見深)為皇太子。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成王朱祁鈺是監國的不二人選,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只有他一個弟弟,而且朱見濬年紀太小,難以在國難中承擔起拯救大明江山的重任。皇太后孫氏和皇后錢氏幻想著用金銀財寶換取英宗的放歸,將宮內金銀珠寶搜刮一空,用八匹健馬馱負,派人送到也先營中。然而,也先財寶照收,人卻不放。

雖然,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拘押,自己掌監國大權,但這個時候的朱祁鈺倒沒有坐上皇位的想法。即使作為監國,朱祁鈺也從來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因為,按正統(朱祁鎮復辟前的年號恰巧是正統)的傳承,應該是朱祁鎮兩歲多的兒子、皇太子朱見濬繼位,作為郕王的朱祁鈺只能監國。再加上朱祁鈺的性格比較軟弱,很擔心自己能否執掌好朝政,最初想逃避這件事。但是歷史卻偏偏給了朱祁鈺這樣一個特殊的機會。當時明廷面臨的局勢是: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率兵虎視眈眈,國家的形勢岌岌可危,有著亡國的危險。大臣們認為郕王朱祁鈺監國,終究沒有皇帝的名分,明朝仍然處于一種國無君主的境況。對于也先而言,手中的明英宗朱祁鎮成為威逼要挾的籌碼;對明朝而言,這種情況不利于政令、軍令的推行和人心的穩定。因此,許多大臣提出議立新君是當時情況下的最佳選擇。但是選立誰為新君呢?

當時能夠繼承皇位的只有兩個人,即明英宗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濬和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按血統名分和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而言,朱見濬應為首選,只是他當時只有3歲,在這種特殊的情勢下,他難以擔負起拯救國家于危難的重擔。郕王朱祁鈺時年22歲,正當壯年。

面對這種情況,大臣們紛紛上書皇太后孫氏,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君”,眼下明英宗朱祁鎮返國無望,皇太子朱見濬年紀又太小,只有另立一帝,才可使國家度過這危難之秋。尤其是時任兵部侍郎于謙向孫太后請命,說“國有長君,社稷之?!??;侍髮O氏雖不情愿,但也再無良策,只好下旨由朱祁鈺繼承皇位。

朱祁鈺接到懿旨后,非喜卻驚,躲到自己的府中,不肯出來接受。因為朱祁鈺知道,眼前國家處于極度危難之中,情勢不定,而且明英宗朱祁鎮雖然被俘,或許還有返回的一天,不論現在兵臨城下的困境能否安危過云,就算也先退兵,明英宗朱祁鎮歸來,那時情景如何,他心中委實難測。

這種情況下,又是于謙起到了關鍵作用。于謙向朱祁鈺指出,“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一句話點醒年輕的郕王朱祁鈺,讓他意識到了自己并非一個人,而是天下蒼生和百姓的希望,是他身上所負擔的責任。于是,幾經避讓的郕王朱祁鈺不再推辭,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遙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英宗朱祁鎮長子朱見濬仍為皇太子。應該承認,擁立朱祁鈺即皇帝位,是對明朝皇位繼承制度的破壞,是對被俘明英宗朱祁鎮的背棄。但在當時特殊的背景下,這種做法還是有其充分的合理性。畢竟,擁立明代宗朱祁鈺客觀上使得也先手中的明英宗朱祁鎮失去了奇貨可居的籌碼價值,又使得明朝人心穩定,上下一致,有利于抗敵大局??梢哉f,于謙等大臣擁立明代宗朱祁鈺,也是出于公心,跟歷史上常見的擁立皇帝以邀功的情況是大不相同的。

生平最失意之事

兒子夭折,失去皇位

在取得北京保衛戰和迎還明英宗朱祁鎮之后,明朝沒有出現什么大的危機,天下承平,這時候明代宗朱祁鈺有了易立太子的想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岳县| 苏州市| 文登市| 报价| 志丹县| 龙游县| 古浪县| 白山市| 鄂州市| 连平县| 南投县| 西藏| 河北省| 兰坪| 万安县| 于田县| 屯昌县| 钦州市| 盐边县| 临西县| 广汉市| 昭平县| 富裕县| 黑龙江省| 黎平县| 内丘县| 江口县| 大冶市| 黔西县| 临海市| 芜湖市| 尚义县| 新竹县| 新干县| 盐城市| 周至县| 通榆县| 合阳县| 辽阳县| 临高县|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