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3)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記錄
- 鄧明編著
- 3937字
- 2014-11-24 13:20:14
夏原吉是明仁宗重用的一位大臣。夏原吉盡職盡責,敢于直言,不怕犯上。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冬天,成祖朱棣準備征討瓦剌,向夏原吉詢問邊鎮糧草情況。夏原吉告知糧草只夠邊軍,不足以供應大軍,并借機勸諫——成祖身體欠安,不宜出征。成祖朱棣大怒,將夏原吉下獄,籍沒家產。當查抄夏原吉的家產時,除了皇帝的賜鈔之外,別無余財,家徒四壁,只有些布衣瓦器。后來,成祖朱棣在軍中病逝前,想到了夏原吉,不禁慨嘆:“原吉愛我!”朱高熾得知成祖的噩耗后,立即將砟原吉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官復原職,共商喪禮之事。后來“罷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云南、交阯采辦”,都是“從夏原吉之奏也”。鄭和下西洋雖然是世界航海史的壯舉,但是如此巨大規模的遠行,所費人力、物力十分巨大,加之成祖五入漠北、出兵安南,國力漸有不支。因此,停止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再下西洋,轉而發展社會經濟、穩定社會秩序是必要的。
楊士奇也受到仁宗朱高熾的倚重,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能夠秉公辦事,敢于直言。一次,蹇義、夏原吉在便殿奏過事情后還沒有退下。仁宗朱高熾看見楊士奇來了,對他們說剛任命的華蓋殿大學士前來一定有事要奏,讓他們一起聽聽。楊士奇進奏說:仁宗下旨減歲供剛剛二日,惜薪司就征棗80萬斤,因此請求減免。仁宗朱高熾覺得有道理,馬上下詔減其半。
明仁宗朱高熾還重視學校師儒的選擇,以保證學校教養有道,為治國培養人才。仁宗朱高熾要求吏部應慎擇師儒,并聲稱:“師儒之職不可濫授,此欲其成就人才德。古以模范稱之,模范不正,其所造器何由得正·”顯然,仁宗朱高熾希望選擇那些通曉儒家經典并深諳儒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飽學之士任學校教官,以期培養出更多的忠君愛民、廉能賢明之士,為治國所用。
重農恤民,潔身自好在經濟上,明仁宗朱高熾處處以唐太宗李世民為楷模,愛民如子,下令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寶采辦,以減輕百姓負擔;減免賦稅,對于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在朱高熾為太子的時候,就格外關心百姓的疾苦。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皇宮修建完畢,成祖朱棣命朱高熾由南京前往北京。一路上,朱高熾沒有游山玩水,而是關注百姓的生活。沿途,朱高熾詳細地查訪當地軍民的實際情況,了解國家政策在地方的施行情況以及效果,不時和隨行的臣屬討論政策的得與失。
當路過鄒縣時,朱高熾發現當地人挎著筐籃在路邊撿拾草籽,就急忙停下車馬,詢問他們這是做什么用。原來這是當地人留作荒年當糧食充饑之用的。朱高熾聽后很久沒有說話,心中很不是滋味。有時朱高熾下車走進路邊的貧民家中,打開鍋灶,看看他們的食物,看看家中的余糧。如果遇到一貧如洗的,朱高熾總是賞賜些寶鈔,讓他們買些糧食度日,有時甚至將自己的食物賞賜給他們。山東布政使石執中前來迎接,朱高熾詢問石執中有沒有想些辦法來周濟這些貧民。石執中說他已經奏請朝廷停止今年的秋稅。朱高熾十分不悅,認為百姓都快餓死了,還談什么收不收稅的,要求馬上開倉放糧。石執中奏請每人撥3斗,朱高熾說3斗不夠要6斗,自己會和成祖朱棣解釋。到達北京后,朱高熾將此事向父親稟報,朱棣很高興。
朱高熾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與民休息,多次下詔寬恤百姓,減輕百姓的困苦。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朱高熾聽說山東及淮、徐地區百姓缺乏食物,可是地方官員依舊征稅,于是就在西角門命大學士楊士奇草擬詔書,減免當年夏稅和科糧的一半。楊士奇進言應當讓戶、工二部事先上奏。仁宗卻說:“救民之窮當如救焚拯溺,不可遲疑。有司慮國用不足,必持不決之意。”他認為救民如同救火,遲疑片刻不知要有多少人餓死,因此令楊士奇當即書寫詔書,蓋上玉璽立刻付有司遵照執行。對于遭受天災的地方,仁宗朱高熾要求當地官府馬上上奏,賑濟饑民。朱高熾告誡官吏,凡是地方受災而不能馬上請求賑濟災民的官員將嚴懲不貸。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隆平饑荒,戶部請旨要用官府的麥谷貸給災民,仁宗卻說:“即賑之,何貸為?”開封黃河決口,淹了許多地方,仁宗下詔免除稅糧,派遣右都御史王彰前去撫恤。
明仁宗朱高熾體恤民情,擔心自己的行為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一次,太常寺上奏祭祀用的純金色的羊越來越少,請求內庫撥發錢鈔到市場上購買。仁宗朱高熾想起去年采購的官員用洪武朝的價格從市場上購買物品,使得百姓受到了損失,因此沒有同意,并告誡以后必須按照市價從百姓手中購買物品,嚴禁低價收購,損害他們的利益。
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明仁宗朱高熾愛惜民力,對自己也要求嚴格。禮部奏請在冬至時接受大臣的朝賀,朱高熾沒有同意。朱高熾時常以歷史上的明君自勵,以歷史上的昏君自警,曾經諭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金幼孜等人,說:“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惡聞直言,臣下相與阿附,以至于敗。朕與卿等當用為戒。”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朱高熾由于心臟病突發猝死,終年四十八歲。有人曾因為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對于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朱高熾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不愧為一代仁主的稱號。朱高熾即位后所推行的仁政,實質上就是一種寬松政治,這也正代表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的利益與追求。
連清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都說,如果朱高熾多活幾年的話,明朝不會衰敗得那么快!盡管朱高熾在位時間很短,但后人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后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以弱敵強,保衛朱棣的根據地北平;永樂朝為太子期間,輔助朱棣治理國家,多有惠政。在位短短的一年間,改變了朱棣的治國方策,結束了朱棣屢出大軍、軍民疲憊的狀況,使明朝過渡到穩定發展的環境;同時,在用人行政方面,朱高熾也有很多可以寫入史書的地方。甚至許多人相信,如果朱高熾更長壽些,“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雖然朱高熾治理國家的時間只有一年,但是他的兒子宣宗朱瞻基繼承了他的傳統,沿著他的道路繼續前進,迎來大明盛世的“仁宣之治”局面。
身后謎團
朱高熾暴死之謎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仁宗朱高熾暴卒,享年四十八歲,葬于獻陵。從登基到去世,朱高熾在位時間不足十個月。去世前三天,朱高熾還在日理萬機地處理朝政,而從身體不適到“崩于欽安殿”,前后僅兩天時間,故明人黃景昉稱他“實無疾驟崩”。
壯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無疾驟崩”,其中必有緣由。但《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熾因何暴卒,已成歷史之謎,多年來人們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死于嗜欲過度。朱高熾之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時勉在朱高熾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勸朱高熾謹嗜欲之語。朱高熾覽奏后,怒不可遏,當即令武士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險些喪命。直至生命垂危之際,朱高熾仍難忘此恨,說“時勉廷辱我”。由此可見,朱高熾確實縱欲無度,李時勉奏疏觸及其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于懷。繼朱高熾即位的宣宗朱瞻基,曾御審李時勉:“爾小臣敢觸先帝!疏何語,趣言之。”李時勉叩首答日:“臣言諒閣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朱瞻基嘆息,稱李時勉“忠”,復其官職。可見,朱瞻基對仁宗朱高熾嗜欲之事也一清二楚。朱高熾因縱欲過度而得不治之癥,在明人陸武《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后,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云皆不然,蓋陰癥也。”“陰癥”之說出自朱高熾時一太監之話,應當有一定可信度。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治療此等“陰癥”恐無特效良藥,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機可乘。對此,《明史·羅汝敬傳》中曾有記載,“……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來,導致朱高熾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陰癥”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另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即繼他之后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熾生性溫厚懦弱,嗜欲享樂,朱棣生前對他大為不滿,只因禮教和祖訓的關系,才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朱棣一直有廢朱高熾儲位之心。
但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與其父相反: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利,工于計謀。朱棣在世時,朱瞻基深得祖父賞識。朱棣死后,朱高熾即位,雖立朱瞻基為太子,但已察覺他非安分之輩,故屢有勸誡之語。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為自己早日登位籌謀,為此不顧親情。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朱高熾命朱瞻基南行祭陵(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四月十四日離京,隨侍朱高熾的宦官海濤是朱瞻基的親信,他按預先密謀于五月十三日加害朱高熾。朱瞻基離京后,卻沒有按既定日程行進,而是直奔南京。但在離開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傳言“仁宗上賓”。要知道,當時北京還未發喪,亦無如今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可見朱高熾“上賓”是在一些人預料之中的。當時,朱瞻基還說:“……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顯示朱瞻基有人們難以想像的重大安排。朱瞻基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赍詔而來的海濤,于六月三日抵北京。就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顯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對弒父謀位活動的自信和自得。
當然,這兩種看法孰是孰非,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
與世界同步
睜眼看世界
1425年,莫斯科公爵瓦西里一世卒,瓦西里二世繼位,猶里二世起而爭奪公爵之位,莫斯科王朝內戰爆發。1453年,瓦西里二世平定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