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1)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第五位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明成祖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被立為皇太孫,確立了儲君地位。

宣宗朱瞻基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間的極盛時期。

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癥,病危之時命左右起草遺詔,由太子朱祁鎮繼位,所有軍國大事均須稟告太后方能決定。不久,朱瞻基死于乾德宮。

雖然明成祖朱棣曾經預言朱瞻基是個“太平天子”,但他從小就喜歡斗蟋蟀(促織)。因此,朱瞻基又被稱為“促織天子”、“促織皇帝”。盡管朱瞻基在位僅有十年時間,但他卻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以自己的德政和治道將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黃金時期,值得后人追記。

皇帝個人檔案

促織天子——明章皇帝朱瞻基

姓名:朱瞻基,廟號:宣宗

本名:朱瞻基,年號:宣德

生肖:虎,陵寢:景陵(今北京十三陵)

職業:皇太孫——太子——皇帝,祖籍:今江蘇句容

生日: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初九日,出生地:北京

死亡時間: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當皇帝機遇: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

壽命:38歲,父親:朱高熾

身高:不詳,母親:張皇后

體重:不詳,配偶:胡皇后、孫皇后及三宮、六院眾多妃子

學歷:皇室教育,初婚年齡:20歲

性格特點:灑脫不拘,子女:2子,2女

謚號:章皇帝,繼承人:兒子朱祁鎮

武功

平定叔父叛亂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熾病逝。朱瞻基以29歲的年齡即皇帝位,正值壯年,精力充沛,又有一定的治國經驗,且可以不用像他的父親那樣在太子的位置上苦苦等待20年之久,真可謂恰得其時。

朱高煦在被成祖朱棣安排到樂安之后,并沒有改過自新,而是等待時機,準備隨時發難。當仁宗突然病逝之時,朱瞻基正在南京,得知消息后日夜兼程直趨北京。據說,朱高煦在南京至北京的必經之路上埋伏人馬,準備將朱瞻基半路劫殺。只是因事出倉促,陰謀沒有成功,朱瞻基神速趕到北京,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宣德,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即位后,深知兩位皇叔久蓄異志,加強了對兩位皇叔的防范,但沒有采取強硬的行動,反而重加賞賜,以禮相待。

朱瞻基的皇叔朱高煦更加積極謀奪皇位。轉年(公元1426年,即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獻元宵燈為名,派人窺伺朝廷武備。其實,朱高煦的反謀未嘗有一日忘懷。接著,朱高煦向明宣宗索要駱駝,侄子皇帝與之四十;索要馬匹,侄子皇帝與之一百二十;索要袍服,侄子皇帝又與之。

朱高煦認為少主新立,軟弱可欺,于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后,朱高煦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

朱高煦暗約駐守濟南的山東都指揮靳榮到時獻城為應,又授指揮王斌、朱煊等人為太師、都督等官職,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朱高煦讓四個兒子各監一軍,他自己率中軍,準備舉兵進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聰明,派遣其屬下枚青入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是朱棣“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聞言,連夜就把枚青綁起送入宮內。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朱瞻基仍派中官侯太帶自己親筆信至樂安“曉諭”這位皇叔。

侯太到樂安后,朱高煦陳兵相見,南面高坐,也不拜領皇敕,令皇使侯太跪于階下,大言道:“我何負朝廷哉!靖難之戰,非我死力,燕之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讒,削我護衛,徒我樂安;仁宗(朱高熾)徒以金帛鉺我。今又輒云祖宗故事,我豈能郁郁無動作!……速報上,縛奸臣來,徐議吾所欲。”語氣語態,與當初朱棣反建文帝時幾乎同出一轍。

太監侯太是個膽小鬼,怕漢王殺掉自己,伏地惟惟。

回京后,明宣宗朱瞻基問侯太,漢王說些什么,侯太回答說:“漢王無所言”。隨行護衛的錦衣衛乃有特務任務,向皇帝俱陳所見。明宣宗大怒,對侯太說:“事定必治汝!”

為了給自己造反制造論據和做鋪墊,漢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眾官,指斥明宣宗違背洪武、永樂舊制,與文臣誥敕封贈以及南巡諸事,公然宣揚朝廷罪過。同時,朱高煦又斥責夏原吉等幾個大臣擅權為奸,要求皇上交出幾個人給自己殺掉。同時,朱高煦私下寫信給諸位公侯重臣,驕言巧詆,污蔑明宣宗違祖制等事。

至此,明宣宗嘆道:“高煦果反!”

這又是一場叔侄之間爭奪皇位的戰爭,只是這次與朱棣的靖難之役在過程和結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面對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亂,朝廷意見不一,明宣宗朱瞻基集朝臣商議。本來,明廷要派陽武侯薛祿率兵討伐,大學士楊榮以建文帝時李景隆為戒,勸帝親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見高煦命將而色變,退語臣等而泣,知其無能為也。且兵貴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謂先聲有奪人之心也。”

英國公張輔自告奮勇,想自請兩萬兵前往平定朱高煦。

明宣宗表示:“愛卿您確實能擊敗叛賊。但朕新即帝位,保不準有小人懷有二心,親征之事就這樣決定了吧。”

明宣宗朱瞻基雖年紀輕輕,卻屬少年老成英明果決之主。明宣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秋八月,經過周密布置,祭過天地宗廟社稷山川百神之后,朱瞻基親率大營五軍將士出征。

行至楊村,明宣宗在馬上詢問左右群臣:“眾卿認為高煦計將安出?”

有人說“樂安城小,賊軍必先取濟南為大本營”;又有人說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會引兵南去。

明宣宗聽畢搖頭,說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濟南雖近,未易攻取;聞朕大軍將至,亦無暇攻取。高煦護衛軍多家在樂安,不會棄家往南京方向征戰。高煦外似詭詐,內實怯懦,臨事狐疑,輾轉無斷。今其敢反,輕朕年少新立,眾心未附。又以為朕不能親征。今聞朕親行,已經膽裂,其敢出戰乎!至即擒矣。”

如此名正言順,加上皇帝親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傳達詔旨,諭以逆順禍福。年青的皇帝英暢神武,詞旨明壯。如此,明朝六軍氣盛,斗志昂揚,龍旗金鼓,千里不絕。

初登大寶的宣宗顯示出了與太祖、成祖相似的英武氣概,采納了楊榮、夏原吉的建議,親征朱高煦。在聲勢上一下子就壓倒了叛軍,皇帝親征的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六軍將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動蕩的局勢有所緩和。而朱高煦顯然沒有料到年輕的皇帝竟然會親征,信心大失,失去了舉兵之初的勇氣。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就包圍了樂安城。

果然不出朱瞻基所料。朱高煦色厲內荏,心虛膽怯,加之看到眾叛親離,軍無斗志,只得在樂安束手待斃。宣宗令平叛大軍將樂安四面包圍,皇帝屬下諸將請即攻城,朱瞻基不許。明宣宗依然敕諭朱高煦,要他主動投降,朱高煦不報。宣宗皇帝復遣敕諭之曰:“前敕諭爾備矣。朕言不再,爾其審圖之。”

下了最后通牒后,明宣宗派人以箭縛“招降歸正”敕書于城內,對城中人民告以福禍逆順。由此,城中人不少人想縛執朱高煦來獻。

在內殿徘徊思慮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寬限一天,表示讓侄子給自己一點時間。“今夕與妻子別,明旦出歸罪。”

明宣宗朱瞻基答應。

當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與眾人往來密謀造反的文書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銷毀罪狀,“城中通夕火光燭天”。

轉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將王斌很有血性,勸他說:“寧一戰而死!就擒,辱矣!”

朱高煦以城小為辭,從地道偷偷溜出城,穿著一身白衣跪伏于侄子面前,頓首自陳:

“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沒有依刑法對朱高煦“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師,在西安門內新筑宮室軟禁雖屬軟禁,但好吃好喝,飲食衣服之奉,仍舊無改。

班師之后,宣宗皇帝僅僅誅殺逆黨王斌等六百余人,脅從者皆不問。

得勝回京后,朱瞻基馬上傳詔給另外一個皇叔、趙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并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做衛)。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于得到了解決。

漢王朱高煦本來也可以保留性命的。宣宗在西安門內辟出囚室,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宣宗朱瞻基帶著內侍前去探望。誰知這朱高煦不但不領情,還在皇帝離開時用腳勾了皇帝一下,把明宣宗絆倒了。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從殿外抬口大銅缸進來,把朱高煦扣悶在里面。

銅缸重300斤。這位漢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還能把缸頂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朱瞻基逼近。

盛怒之下,明宣宗朱瞻基派人抬來數百斤木炭,堆積于缸上,然后點火燃之。不久,炭燒銅熔,把朱高煦燒成一頓灰燼。

宣宗皇帝余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諸子全部處死。

至此,漢王、趙王的威脅被解除,保證了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為明朝平穩順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

文治

唯才任用,重視文教

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能夠很快被平定,趙王朱高燧的危機得以圓滿解決,除了宣宗朱瞻基本身的因素外,還與他所重用的賢臣有很大的關系,他們為“仁宣之治”的締造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宣德朝的名臣主要有五位: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其中前三人合稱“三楊”,尤為重要。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永樂年間入值內閣,為東宮官,多次維護太子朱高熾的皇儲地位。仁宗朝時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歷兵部尚書,仁、宣及英宗朝長期處于內閣首輔地位。

楊榮,福建建安(今建甌)人,當年成祖入南京準備登基,楊榮迎謁馬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朱棣恍然大悟,急忙調轉馬頭去拜謁孝陵。正因為此事,楊榮給成祖朱棣留下的印象極好,多次命楊榮隨其北征,規劃邊務,參決軍事,升文淵閣大學士。

楊溥,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永樂時為太子洗馬,因太子遣使迎接成祖遲緩,為漢王所讒,曾被關入天牢10年。

“三楊”都是活躍于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的元老,在朝臣中德高望重、聲譽卓越,都是股肱之臣。

夏原吉,是明朝著名的理財能手,永樂時期為戶部尚書,長期主持政府的財政,成祖五次北征、鄭和下西洋、出兵安南、修建北京等重大事件的后勤保障都是由他規劃籌措。

蹇義是朱高熾當年東宮的屬官,擅長謀劃,為人謹慎,辦事周詳。

宣宗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長處,互相補充,“蹇義簡重善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斷。事涉人才,則多從(蹇)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楊)榮;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楊)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夏)原吉”。楊溥是個特殊的人物,性格內向,但操守很好,為眾大臣嘆服。

幾位重臣識大體,顧大局,能以國家大事為重,相互包容,不計較個人恩怨。據記載,楊榮辦事果斷,敢作敢為,對軍務很熟悉,只是不能潔身自好,多次接受邊將饋贈的良馬。宣宗朱瞻基聽說了,向楊士奇詢問。楊士奇力贊楊榮通曉軍務,是他和眾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應該因為有這樣的小毛病就放棄不用。宣宗笑著告訴他,楊榮曾經在自己面前說他和夏原吉的壞話。楊士奇聽后,沒有絲毫的怒意,反而對宣宗請求能夠像包容他一樣包容楊榮。后來楊榮知道了這件事,感覺十分慚愧,對不住楊士奇,便盡釋前嫌,相交甚歡。

宣宗對這幾位重臣十分信任,對于他們提出的建議總是虛心接納,君臣之間的關系很是融洽。“當是時,帝勵精圖治,(楊)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到歲首,賜百官旬休。車駕亦時幸西苑萬歲山,諸學士皆從。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月,朱瞻基來到文淵閣,與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李時勉等儒臣談經說道。他隨手翻閱著經史書籍,和儒臣們討論其中蘊意,進而探討治國的得失。君臣談古論今,相談甚歡。明宣宗朱瞻基興致盎然,特命御膳房拿來好酒,設御宴款待群臣。席間,他告誡儒臣們,自古想要治理好國家的君主都崇禮重士,你們是輔佐良臣,對于國家政事一定要知無不言。他還賦詩一首,賜給楊士奇等人,有如下詩句:“大經大法古所訓,講論啟沃良足娛。朝廷治化重文教,旦暮切磋安可無?”朱瞻基認為讀書討論不但能陶冶性情,還是治理國家的良策。不久,朱瞻基將自己所作的《猗蘭操》賜給朝臣,再次告誡朝臣要舉薦賢才,只有唯才是舉才能治理好國家。朱瞻基在文學藝術上涉獵較廣,繪畫則以山水、花鳥見長。朱瞻基所繪《戲猿圖》、《花下貍奴圖》手法細膩,頗見功力。另外,朱瞻基繪有《壽星圖》一幅,賜給老臣夏原吉,又有《瓜鼠圖軸》等流傳于世。

中外交流

帝國皇帝與外國人的交往

朱元璋為達到“萬國來朝”的目的,實行“懷柔遠人”政策。然而,外國人不是只靠這些空洞的說教就能俯首聽命的,他們必須看到實惠,朱元璋也明白這點。所以,他曾吩咐主持外交事務的禮部官員說:“諸蠻夷酋長來朝,涉履山海,動經數萬里,彼既慕義來歸,則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懷柔之意”,即是說“懷柔遠人”的具體體現是“厚往薄來”。這種建立在“利”之上的“懷柔”政策確實靈驗,海外國家紛紛來貢,而他們是“慕利”而來,在他們看來,只要有利可圖,那種無傷大體的“賓服”又何難之有·

朱元璋的后世子孫動輒把“祖訓”掛在嘴邊,而“懷柔”思想是“祖訓”的重要內容。因此,終明一代,“懷柔”思想是其對外政策的基本思想,作為接待外國貢使的會同館則是這一思想的具體執行者,其職掌辦理貢使吃住事務,給予免費。貢使們一踏進中國土地就享受到禮儀之邦帶給他們的實惠。到市舶司,吃住玩樂一應消費均由市舶司和地方布政司負責供給,成為地方政府一項龐大開支。

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春正月,在禮部奏請宴勞外國朝貢使臣時,宣宗皇帝朱瞻基說:“四夷賓服,世所貴也,其使者今不遠萬里來者,皆有慕于中國,餼廩賜必豐,庶昭朝廷優待之意”。對貢使款待得越好,就越能體現明朝政府“懷柔”思想。據《日本一鑒》記載:“入朝者沿途往還,給支廩糧之外,每人肉半斛,酒半瓶……若至會同館,該光祿寺支送常例,下程每人日肉半斤,酒半瓶,米一升,蔬菜廚料;若奉欽賜下程,五日一送,每十人羊、鵝、雞各一只,酒二十六瓶,米五斗,面二十斛八兩,果子一斗,燒餅二十個,糖餅二十個,蔬菜廚料若干”。此外,還有茶等飲品,棉被、寒衣等御寒物品。真是吃、喝、穿、住,樣樣周全。如發現辦事官偷工減料,克扣貢使供給,政府則要給予嚴厲懲罰,如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二月,“行在光祿寺廚子訴其寺官竊減外夷供給,上命行在刑部刑郎施禮執而罪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中旗| 宜城市| 平塘县| 广昌县| 建平县| 宁远县| 习水县| 中阳县| 马鞍山市| 朔州市| 友谊县| 资兴市| 祁东县| 湖口县| 大足县| 屯留县| 凤台县| 库伦旗| 景谷| 拉萨市| 芦山县| 绩溪县| 宝应县| 泗水县| 苏尼特左旗| 神木县| 昌图县| 伊吾县| 罗甸县| 巴彦县| 罗甸县| 武山县| 巴里| 阿勒泰市| 陆河县| 交口县| 宁武县| 抚宁县| 株洲县| 务川| 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