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1)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記錄
- 鄧明編著
- 5579字
- 2014-11-24 13:20:14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歷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它出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逝世于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被冊立為皇太子,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登極,次年改年號為洪熙,史稱洪熙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所有帝王中最窩囊的。父皇健在時不受父皇喜愛,又受弟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擠兌,繼承權幾乎不保。好不容易熬到47歲的他終于繼承皇位了,卻不到一年便逝世而去。
朱高熾執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卻有20年的歷史。因而,朱高熾的很多事跡都被歷史湮沒了,以致于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鐵血雄主的父親朱棣聯系起來。事實上,正是由于朱高熾的仁政治國,才為明朝的后世之君守成豐業準備了條件。因此,可以說朱高熾是位承上啟下的皇帝。
皇帝個人檔案
皇帝個人檔案:明昭皇帝朱高熾
姓名:朱高熾,廟號:仁宗
本名:朱高熾,年號:洪熙
生肖:馬,陵寢: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職業:王世子——太子——皇帝,祖籍:今江蘇句容
生日: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出生地:鳳陽
死亡時間: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當皇帝機遇:以嫡長子身份繼位
壽命:48歲,父親:朱棣
身高:不詳,母親:徐皇后
體重:不詳,配偶:張皇后及三宮、六院及眾多妃子
學歷:皇室教育,初婚年齡:18歲
性格特點:仁厚,子女:皇子10人,皇女7人
謚號:昭皇帝,繼承人:兒子朱瞻基
武功
以弱抗強,保衛北京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朱高熾出生于明朝的中都鳳陽。鳳陽也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朱氏皇室祖陵所在地,原名臨濠。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以臨濠為中都,五年后改臨濠為鳳陽。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命兒子朱棣等人在鳳陽待命,體驗先輩的生活艱辛,朱高熾就出生在這里。
朱高熾幼年即讀儒家經書,生性仁厚儒雅,沉靜好文,很早就知儒家治國之道,以聰慧仁德著稱,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寵愛,但卻不為他的父親所喜愛。一是朱高熾太老實仁厚,沒有爺爺、父親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戰兢兢的君主。二是因為身體不好,患嚴重的肥胖癥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才行。朱高熾的爺爺和父親的江山都是馬上得來,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
雖然朱高熾生性仁厚,卻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間,朱高熾團結部下,不顧危險,帶領老弱將士堅守北平城,自己冒著弓矢上城督陣激勵將士,朝延軍隊終于無功而返。朱高熾這保護根據地的功勞成為日后得到繼承權的重要砝碼之一(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雖然當時上有母親徐氏,下有姚廣孝、顧成等人相助,但僅以萬人堅守孤城,也確實不易,可見朱高熾絕非庸懦之輩。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并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駐扎。為了引誘朝延軍隊深入,朱棣決計讓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并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敝扉€撤去了蘆溝橋的守兵。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于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地說道:“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拼死守衛。前來進攻的李景隆面對堅城,無可奈何。李景隆的部下瞿能率精騎千余,殺入張掖門。李景隆怕瞿能得了頭功,不但不派兵支援,擴大戰果,反而叫他退回來。又因為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最好的奪取北平的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墻上潑水,天冷結冰。第二天,李景隆再來攻打,士卒已無法攀城。朱棣擊敗遼東軍后,回師北平,與朱高熾內外夾攻朝三暮四延軍隊,大敗李景隆于北平城下。
在此期間,建文帝曾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但朱高熾仁孝如一,接到書信之后看也沒看,忙派人把建文帝的詔書和詔使一起原封不動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卻了父子相殘的悲劇,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說:“留守之功勝于征討。”
文治
求賢若渴,廣開言路
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赦免建文舊臣,平反冤獄、廢除苛政,停止永樂帝朱棣大規模用兵,使天下百姓得到休息,文化得到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因此,后世對朱高熾評價很高,痛悼他在位時間太短。
從個人能力來說,朱高熾顯然不屬于有鋒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祖父、父親來說相對平庸。朱高熾最大特點是尊重下面臣民能力,盡量少命令臣民。這樣平庸的皇帝帶給百姓的福祉遠甚于那些個人能力很強、不甘平庸皇帝。商紂、秦始皇、隋煬帝就是有能力而喜歡胡折騰的皇帝。所以,朱高熾的廟號為“仁”
朱棣去世后,朱高熾即位。朱高熾一當上皇帝,就對臣下表示:“以前一些當皇帝的人,妄自尊大,不喜歡聽直話,下面那些當臣子的,投其所好、阿諛奉承,結果導致國家衰敗,自己垮臺。朕和你們都應當引以為戒!”朱高熾這樣說了,也確實這樣做了。
大理寺少卿戈謙,在一次上奏言事時,態度直率,語辭激烈。一些想討好朱高熾的官員紛紛指責戈謙有失大體,沽名釣譽。朱高熾也幾乎惱羞成怒,要責罰弋謙。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向朱高熾指出:“有圣明的皇上,才有正直的大臣。希望陛下優待寬容像戈謙這樣的人?!敝旄邿霙]責罰弋謙,但每見到朱高熾,臉色總不好看,說話的口氣也很嚴厲。楊士奇進一步向朱高熾指出:“弋謙觸怒了陛下,朝廷群臣看到陛下對他的態度,心里都會認為陛下容不得講直話的人?!敝旄邿朊腿幻靼走^來,說:“這確實是我容不得直言,那些討好我的人,迎合我的意思,實際上是加重了我的錯誤?!敝旄邿牖仡^一想,一個多月沒聽到朝臣講什么真話了,于是對楊士奇說道:“你去對諸臣談一下,替我表白一下納諫求言的心情。”楊士奇回答:“我空口講幾句話還不能取信于諸臣,請陛下親自降一道詔書說明這個意思!”于是,朱高熾下了一道詔書,進行自我批評。從此,明仁宗洪熙朝廷中逐漸形成一種直言無諱的好風氣。
生平最得意之事
等待繼位
靖難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于仁愛、儒雅而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棣的次子朱高煦與成祖朱棣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于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因此,對于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朱高熾并不討他喜歡,甚至可以說朱高熾一生也沒有贏得他的歡心。
盡管朱高熾以仁厚儒雅獲得了極好的名聲,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過,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滿了坎坷。
朱棣登基后沒有立即冊立太子,對此朝臣多有覺察,于是紛紛上言,請求建儲。不少勛臣貴戚都支持立朱高煦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難有功”。文臣則大都支持朱高熾,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書金忠和內閣學士解縉。當朱高熾、朱高煦兩兄弟為皇位繼承權明爭暗斗的時候,朱棣也拿不定主意了。
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群臣上表請求冊立太子。朱棣借口朱高熾正是求學上進的階段,以后再議,暫時擱下。三月,群臣再次上表,請立朱高熾,成祖朱棣仍然未同意。四月,周王親自上書,請求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關系最為密切。然而,成祖朱棣依舊未同意。由此可見,朱棣當時的確非常猶豫,還沒有決定冊立人選。
據說后來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與解縉有很大的關系。解縉,江西吉水人,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青年時期的解縉才華橫溢,曾上萬言書,對洪武年間的政治局勢有著深刻的批評,受到太祖朱元璋贊賞。開國功臣、韓國公李善長因黨獄得罪而死,解縉代人上疏申冤,太祖知道了也不怪罪。解縉才大氣傲,在官場上往往得罪同僚,太祖朱元璋為了保護他,讓解縉父親帶他回家進學,說:“大器可以晚成,十年后我再大用你,也不算晚?!?
沒等到十年,在第八年頭上,太祖朱元璋死去。解縉也就做了建文朝的翰林待詔。成祖朱棣即位后,解縉與楊士奇、楊榮等7人組成內閣,成為成祖的核心顧問之一。成祖朱棣曾經私下里征求解縉對皇太子人選的意見。解縉是支持朱高熾的,就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敝扉β勓裕瑳]有說話,也沒有什么表情。解縉接著說道:“好圣孫。”朱棣聽此言后,連連點頭,于是主意乃定。
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正式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同時冊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但是,朱高熾等待繼位的日子并不好,朱高熾好忍辱求全。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四次大規模的打擊朱高熾的活動都沒有動搖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朱高熾的手下如黃淮、楊溥都被朱棣下獄,朱高熾還是恭恭敬敬的點頭哈腰。朱高煦和弟弟趙王朱高燧幾次搗鬼被發現后,朱棣要懲罰他們,朱高熾還替他們求情。后來,大理寺丞耿通上書朱棣給太子辯護,讓朱棣給宰了。前面講的對立太子有功的解縉讓朱棣指使紀綱把他活活凍死,朱高熾都沒在意。這場游戲玩到最后,連朱棣也煩了。
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以后,太子總算脫離苦海。朱高熾為人心思縝密,最后,他的舉動連朱棣最親信的錦衣衛胡濙都替他說好話,朱棣終于對他的愛子朱高煦說:“留守之功勝于征討”把老二的靖難軍功給排到第二位去了。
從明成祖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籌劃遷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熾監國南京,處理國家日常政務。直至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高熾才隨成祖朱棣到北京。監國時期的朱高熾,是在父皇多疑、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楊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協助,在處理日常政務、臣屬關系及皇家父子、兄弟關系諸方面都適宜無錯,加之漢、趙二王奪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貶斥,太子妃張氏和皇孫朱瞻基日益受到朱棣的寵信,使朱高熾度過了監國時期的危難時刻。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第五次親征蒙古的歸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朱棣的突然崩逝給朱高熾繼位帶來一些波折。當時,外有蒙古勢力虎視眈眈,內有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對皇位窺伺已久,大軍在外,皇位未定。如果稍有不慎,消息外泄,內憂外患隨時可能發生。隨軍的大臣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金幼孜和太監馬云等人處變不亂,將軍中的錫器收集起來,鑄成一個錫棺,將朱棣的遺體裝殮在錫棺里,放在龍輦中。他們擔心將士知道內情后會軍心不穩,特意讓人每天照常進膳,使外人不知。然后楊榮和少監海壽先行,日夜兼程趕赴京師,向太子朱高熾密報成祖朱棣的喪訊,以防不測。
八月二日,楊榮、海壽回到京師,送上遺詔。朱高熾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痛哭流涕。為安定局面,朱高熾不能離開京師,命朱瞻基前往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迎喪。十日,朱棣的遺體被迎入北京城,停放在皇宮中的仁智殿內,全國開始隆重的祭奠儀式。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熾登極。次年,朱高熾改年號為洪熙,史稱洪熙皇帝。朱高熾漫長等待繼位終于有了結果。
生平最痛心之事
父子嫌猜
朱棣不喜歡他的這個長子朱高熾,人盡皆知。但是,廢長立幼也不符合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而成祖即位前后處處以恢復太祖祖制相號召,如今改立太子,等于在天下人面前自己打自己嘴巴,這也是他難以下定決心更立太子的重要因素。朱棣認為朱高熾儒雅有余而英武不足,朱高煦隨自己南征北戰,屢立奇功,勇武之氣與自己相仿,所以朱棣在兩子之間動搖不定,確定不了立誰為太子。朱高熾能入承大寶,一是嫡長制對朱棣約束;二是因為他娶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朱棣喜歡長孫朱瞻基。朱高熾的皇后張氏亦頗有朱元璋馬皇后、朱棣徐皇后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不折不扣的賢內助?!睹魍ㄨb》記載,張氏嫁給仁宗朱高熾后很得公婆喜愛。明仁宗朱高熾在東宮做太子時多次被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朱棣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膳食,太子幾次險些被換,然后最終能被保全,是因為張皇后緣故。張皇后是朱棣手下第一功臣張玉的女兒,張玉死于靖難,被追封河間王,朱棣愛屋及烏,對兒媳婦很好。有一次,朱棣和朱高熾夫婦一起吃飯,為了一點小事,朱棣大罵兒子,兒媳不好說什么,默默退下,去廚房做了幾樣朱棣愛吃的菜肴端上來,朱棣一見,怒氣消散,指著兒媳對朱高熾說:“顧非爾妻,爾早廢矣!”這個說法,倒是可以做為旁證。
不幸的是,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后,卻常常不合成祖朱棣的心意。成祖朱棣對解縉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變化。朱高煦卻寵愛日隆,“禮秩逾嫡”。解縉勸告成祖朱棣說:“您這樣做,是開啟爭端啊,不可取?!背勺嬷扉Υ笈?,認為解縉是離間他們父子,后來找了個借口將解縉降調外職。
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剛好趕上成祖朱棣北征,拜謁了監國的皇太子朱高熾,沒有等成祖返回就離京返還。久已懷恨在心的朱高煦趁機向成祖朱棣進言,說解縉伺候成祖外出,私自覲見太子而不等皇帝回來,無人臣禮。成祖朱棣震怒,將解縉逮下詔獄,拷掠備至。
明成祖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紀綱進呈在獄的囚犯冊籍,成祖朱棣看到解縉姓名,很詫異,說了句“縉猶在耶?”紀綱領會成祖朱棣的意思,回去后將解縉灌醉,埋在積雪中,不一會兒就凍死了,死時只有47歲。解縉對明代的文化多有貢獻,主持纂修過《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才子,本來深受成祖朱棣信用,然而夾在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無端地成了政治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