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4)
書名: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記錄作者名: 鄧明編著本章字數: 5201字更新時間: 2014-11-24 13:20:14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風順。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宮中的奉天、謹身、華蓋三大殿遭雷擊起火,化為灰燼。朱棣以為是上天示警,下詔求直言反省。其實許多大臣家在南方,本來就不愿意遷都。因此,大臣們借此事交相上疏反對遷都。朱棣很不滿,甚至殺死了言辭激烈的蕭儀。反對遷都的大臣不再敢指責皇帝,轉而攻擊那些擁護遷都的大臣。雙方爭辯激烈,朱棣命他們于午門外跪著辯論。戶部尚書夏原吉為穩定局面,主動將責任承擔下來,才逐漸緩和了矛盾,遷都之議平息下來。
“朱十族”、“瓜蔓抄”朱棣攻取南京后,對那些不肯歸附自己的大臣肆意屠戮。朱允炆削藩的主要謀士黃子澄,先被砍去雙手、雙腿,然后方將其殺死,齊泰亦被“族誅”。對抵抗最為堅決的鐵鉉,朱棣非常憤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后才將其殺死。禮部尚書陳迪和兒子等六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將陳迪兒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讓陳迪吃掉,并問味道如何。陳迪沒有懼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鮮美無比”,坦然就刑。
朱棣入京后,立即揭榜(懸賞捉拿)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并清宮三日,誅殺宮人、女官以及內官無數,只留下一幫曾向他通過風報過信的太監。朱棣又遷建文帝朱允炆的母親于懿文陵幽禁,殺掉建文帝三個兄弟。建文帝七歲的兒子太子朱文奎于亂中“不知所終”,想必是被朱棣殺掉。朱允炆另外的小兒子朱文圭當時才兩歲,還在懷抱之中,朱棣先把這個小孩幽閉于廣安宮,后來不知所終,想必也是被朱棣派人弄死,以絕后患。有記載說朱文圭一直幽禁在鳳陽,至明英宗時才放出,已經五十七歲,尚不能分辯馬牛,完全被禁錮成一個癡呆人了。
朱棣派人撲滅皇宮大火后,首先做的就是召文學博士方孝孺來起草自己的繼位詔書,因為在此之前,朱棣的謀士姚廣孝曾在北平時對他講,方孝孺是天下“讀書種子,”可以籠絡天下讀書人的心,絕不可殺。
方孝孺深受建文帝朱允炆知遇之恩,乃建文朝的耿耿忠臣,身穿衰桎白衣大哭于闕下。朱棣召其入殿,方孝孺也不施禮,依舊嚎哭不已。
朱棣勸說方孝孺:“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啊。”
方孝孺止住哭聲,厲聲反問:“成王安在?”
“他自焚而死!”朱棣答道。
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國賴長君”。意指自己。
方孝孺咄咄逼人,“何不立成王之弟?”(意思是建文帝幾個弟弟都已成年),朱棣不得已,親自下殿走到方孝孺面前,苦笑著說:“這些都是朕的家事啊,先生你不要為這些事費神。”
左右遞過紙筆,朱棣說:“詔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奪過詔紙,在上亂批數字,擲筆于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朱棣怒急,大聲叫道:“怎能讓你痛快一死,即死,難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
方孝孺大喝:“便誅十族又奈我何!”
此時,朱棣已皇位在座,頓呈殘暴本性。朱棣命衛士用大刀把方孝孺嘴唇割開,一直劃裂到耳邊。然后,命人逮捕其九族親眷外加學生,湊成十族,共873人,依次碎剮殺戮于方孝孺面前。方孝孺忍淚不顧,最后被凌遲于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方孝孺臨刑前做絕命詩,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尤,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這之后,朱棣又興“瓜蔓抄”。所謂“瓜蔓抄”,含有順藤摸瓜之意,即轉相攀援,廣加株連,濫殺無辜。此事始于朱允炆的御史大夫景清。景清在朱棣登基后并沒有馬上殉節,而是委身于朝班很長時間。
一天,景清身穿緋衣,暗藏利刃,準備行刺朱棣。朱棣見景清神色異常,命人搜身,得到利刃。景清當庭辱罵朱棣,不屈而死。朱棣命人將景清剝皮實草,系于長安門示眾,并令人用鐵刷子將景清的肉一層層刷下,還把骨頭打碎。景清死后,其街坊鄰居,甚至包括和景清稍有些關系的人都被殺。這種打擊面比“誅十族”還要寬,因為“十族”還有明確的界限,而這種“瓜蔓抄”幾乎沒什么界限可言,所以無辜受牽連被殺者不計其數。
建文朝右副御史練子寧,在殿上怒罵,朱棣命人先割掉他的舌頭,此后寸磔而死,其宗族被殺者151人。
太常卿黃子澄,也被誅三族,凌遲處死。
建文朝監察御史高翔,因其喪服入見,朱棣命衛士殺之于殿上,沒產誅族,又掘發高氏宗族墓地,焚骨拋尸,交雜狗骨馬骨四散丟棄。
建文朝監察御史王度、宗人府經歷宋征、監察御史丁志、監察御史巨敬,皆被朱棣施以族誅之刑。
建文朝大理寺丞劉端棄官逃去,被抓入殿。朱棣問:“練子寧、方孝孺是什么樣的人?”
劉端笑答:“忠臣也!”
朱棣問:“汝逃,忠乎?”
劉端回答:“存身以圖報耳!”
朱棣狼性大發,命人用刀割去劉端耳鼻,獰笑著問滿頭血污的劉端:“作如此面目,還成人否?”
劉端罵道:“我猶有忠臣孝子面目,九泉之下也有面目去見皇祖!”
朱棣狂怒,親手用棍棒把劉端捶擊而死。
除了多位建文朝忠臣自己或全家自殺外,朱棣虐殺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屬共一萬多人。歷朝歷代異姓相伐相殺,從未有這樣慘屠對方官吏臣下的舉動。對建文朝遺臣的這場大屠殺,前后延續了十余年,無辜罹難者成千上萬,難以盡數。其殺戮之慘,手段之惡,株連之廣,甚至超過了異族入侵,確為歷朝歷代所罕見,朱棣因此遭到后人的嚴厲譴責。
建文帝忠臣惟一善終者,只有魏國公徐輝祖一人。朱棣召見徐輝祖,徐輝祖不出一語。由于徐輝祖是功臣徐達之子,家有免死的誓書鐵券,其弟徐增壽又因想投降朱棣被建文帝殺掉,朱棣才免其一死,革其祿米,把他一直軟禁在家。
殘暴如此,坐穩龍椅后的朱棣很想換張臉皮以“仁德”形象留諸后世。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的甲辰科舉考試,本來第一名狀元是孫日恭。考試官員最后把錄取名單呈給朱棣過目,這位皇帝一反常態,細細研讀,竟咬文嚼字起來:“孫日恭第一名,不行!日恭兩字合起來就是‘暴’(古文是豎版,所以兩個字看上去就是‘暴’字)。朕一向以仁心為本,平生最惡殘暴苛刑,隱暴于名的人斷斷不能為我大明狀元。”批來批去,從三甲之中點了一個名叫邢寬的人為狀元。邢寬,乃“刑寬”的諧音,以此來顯示永樂皇帝治下輕刑薄賦、仁德四海的“太平景象”。
身后謎團
朱棣的生母之謎
明成祖朱棣出生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并起、互相征伐的戰亂時期。但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舊歷年底,朱棣七周歲時,朱元璋才為其正式取名為朱棣。朱棣不僅名字起得晚,而且其生母是誰,居然也是個謎,這在常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這個謎確實存在,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
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但自永樂年間以來,各種官方史書和野史上都對成祖朱棣的生母問題有所記載和猜測。二十世紀以來,李晉華、傅斯年、朱希祖、吳晗等一批知名學者都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翔實的研究,就連陳寅恪這樣的學術大家也對這個問題懷有興趣,并給傅斯年提供相關史料。但據歷代學者考證,朱棣的生母應該不是馬皇后。到底生母是誰,也說法不一:有的說朱棣與周王朱楠是馬皇后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晉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說朱棣是達妃所生,太子與秦王、晉王則是馬皇后所生。有的則說朱棣的生母是碩妃。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
明成祖朱棣自稱自己是孝慈高皇后(即馬皇后)所生。馬皇后,鳳陽宿縣(今安徽宿縣)人,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養女。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郭子興將其許配給部將朱元璋。當年朱元璋受到了郭子興的猜忌,馬氏多次從中調解周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冊封馬氏為皇后,對她十分信賴,多次聽從她的意見寬免大臣過錯。因此,有人將她與歷史上的賢后——唐代長孫皇后相提并論。
《太祖實錄》和《太宗實錄》都說朱棣為馬皇后所生,后來的史籍如《明史》等正史多因循這種說法。
但是除朱棣外,馬皇后親生皇子都有誰,又有著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為馬皇后生懿文太子、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朱棣在奪取皇位后,馬上讓人編了一部叫《奉天靖難記》的書,為自己篡奪皇位辯解。該書開卷就標榜自己是馬皇后的嫡子:“今上皇帝(指成祖朱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晉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馬皇后只親生燕王,周王、懿文太子、秦王、晉王都不是馬皇后親生。其實仔細推敲起來就會發現,《太祖實錄》為成祖朱棣所修(成祖為了抹殺自己即位前的真實事實,曾兩次改修《太祖實錄》,刪減篡改之處甚多),《太宗實錄》為宣宗所修,其中自然也有粉飾的成分,當然宣稱朱棣為馬皇后的嫡子。
社會上更加流行的卻是另外一種說法,即成祖生母是蒙古人洪吉喇氏。洪吉喇氏是元順帝的第三福晉,是太師洪吉喇特托克托的女兒。元順帝敗走蒙古,朱元璋入大都(今北京)后見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邊。然而,洪吉喇氏入明宮時就已經懷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順帝的遺腹子。其實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徐達攻陷大都是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而朱棣生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兩者相差達8年之久。這種情況可能由于朱元璋刑罰過嚴、朱棣殺戮過重,從而導致民情激憤,因而編造謠言以發泄胸中的不滿情緒,以至于以訛傳訛。
還有其他一些說法,比如說成祖是達妃所生,或元主妃不是洪吉喇氏而是翁氏,等等,但都影響不大。實際上,朱棣的生母爭論的焦點是成祖到底是嫡出還是庶出?以上看法都可以歸納到這個問題上來。朱棣非馬皇后親生而生母為妃的說法,經過明史專家李晉華、吳晗等人的精細考證,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朱棣為何一再強調自己是嫡出呢?這是因為明朝的皇位繼承制為嫡長子繼承制,只有嫡子繼承皇位才是深得人心的,否則會危及皇權的穩定。特別是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將建文帝趕下臺后取而代之,更恐難以服眾。朱棣擔心后人說他篡權,所以才千方百計強調自己嫡出的身份。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伎倆,是不足為怪的。
與世界同步
睜眼看世界
1403年,巴葉齊德一世卒,奧斯曼王子穆罕默德一世、蘇萊曼一世和穆薩為爭奪王位,各據一方,奧斯曼三子內戰爆發。至1403年,穆罕默德一世重新統一奧斯曼,內戰結束。
1403年,西方第一個民間出版行業組織——“書業公會”在英國成立。
1403年,前新加城國王拜里迷蘇剌在馬來半島西南部建立馬六甲王國。
1404年,葡萄牙探險者占領大西洋東部的加那利群島,這些島嶼成為該國進行越洋探險的前沿陣地。
1405年,文萊人首領穆罕默德在加里曼丹島北部建立了文萊政權。
1407年,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與西勃良第公爵讓爭權,法蘭西統治集團分裂為奧爾良派和勃良第派。同年11月,路易一世被刺殺。
1409年,比薩宗教會議召開,廢黜羅馬教皇格雷里哥里十二世和阿維尼翁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三世,另選菲拉爾伊為教皇,改名為阿歷山大五世,設立波洛尼亞教廷,但格雷哥里十二世和本尼迪克特十三世拒絕退位,遂形成三教皇并立的局面。
1410年,波蘭的波希米亞雇傭軍在坦能堡戰役中大破條頓騎士團。次年,波蘭與條頓騎士團簽訂了《第一次托倫和約》,條頓騎士團割讓薩莫吉希亞予波蘭。
1412年,西西里國王馬丁卒,無后代,巴塞羅那王朝結束。同年,卡斯提王子費爾南多一世兼稱西西里國王。自此,西西里國王長期由外國君王兼任,費爾南多一世兼領西班牙兩個最強大的邦國,奠定了日后西班牙一統的基礎。
1413年,法蘭西巴黎人卡博希起義,迫使政府分布《卡博希法令》,規定成立三個會議以處理公共事務。
1415年,君士坦丁宗教會議召開,決議解散波洛尼亞教廷。同年,羅馬教皇格雷里哥里十二世退位,羅馬教廷亦解散。
1415年,波希里亞宗教改革領袖胡斯出席君士坦丁宗教會議,被宗教會議宣判為異端分子,并予以處死,引起了波希米亞人的公憤。
1415年,葡萄牙王子、航海家恩里克斯率領船隊抵達摩洛哥的休達,在當地建立起葡萄牙第一個殖民地,開始形成了葡萄牙殖民帝國。
1416年,意大利舞蹈家多梅尼科的舞蹈論文集《關于舞蹈和指揮合唱的藝術》手抄本問世。
1417年,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兼稱勃蘭登堡選侯,也稱為弗里德里希一世,建立了勃蘭登堡,史上稱之為霍亨索倫王朝。自此,霍亨索倫家庭在德意志北部漸漸強盛起來。
1419~1434年,發生了捷克胡斯戰爭。
1420年,法蘭西戰敗,與英格蘭簽訂了《特魯瓦條約》。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被迫承認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為其繼位人及攝政,并將盧瓦爾河以北土地劃歸英格蘭。
1420年,紹納人卡蘭加部首領尼亞齊姆巴·穆托塔在今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
1421年,穆拉德二世繼為奧斯曼國王。穆拉德二世在位期間,在小亞細亞發動統一戰爭,消滅各加齊政權,并進而入侵東南歐。
1422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和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卒,亨利六世繼為英格蘭國王。同年,亨利六世兼稱法蘭西國王,以貝德福公爵約翰為法蘭西攝政。
1423年,邁森侯爵弗里德里希四世改任薩克遜—維滕堡選侯,又稱為弗里德里希一世,并將邁森和圖林根地區并歸薩克遜——維滕堡。自此,韋廷家庭開始統治薩克遜——維滕堡地區。
1423年,歐洲發現現存最早的有印發時間的印刷版畫《圣克利斯道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