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3)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記錄
- 鄧明編著
- 3042字
- 2014-11-24 13:20:14
十一月,朱棣已經收編了寧王的部隊歸來,包括能征慣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實力大為增加。李景隆派陳暉率一萬騎兵東行,尋找機會迎擊燕軍,不期兩隊人馬沒有走到一條路上,未曾相遇。后陳暉發現了燕軍,從后面尾隨而來,準備前后夾擊。燕王朱棣察覺后,命精騎回頭迎擊,將其一舉擊潰,陳暉只身逃回軍中。燕軍士氣大振,燕王乘勢派朵顏三衛猛沖朝延軍隊。朵顏騎兵銳不可當,疾風暴雨般連破朝延軍隊七營。李景隆整頓軍馬,在鄭村壩與燕軍決一死戰。這場戰斗,數十萬軍馬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橫遍野,十分慘烈。燕王朱棣趁著天黑,派奇兵左右沖殺,攪亂了朝延軍隊的陣營,然后燕軍正面猛攻,占據了上風。當日未分勝負,雙方各自收兵回寨。李景隆沒有經歷過這樣慘烈的戰斗,初戰不利,感到難以取勝,連夜拔營南遁,匆忙之中竟然沒有通知圍攻北平九門的將士。攻打九門的將士失去主力的掩護,僅兩天就被燕王朱棣擊敗,北平之圍始解。
鄭村壩大戰之后,原本銳意削藩的建文帝朱允炆卻變得軟弱起來,罷齊泰、黃子澄職,希望燕王息兵。這種做法無異于向朱棣示弱,是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的。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請求息兵。燕王朱棣現在兵強馬壯,自然不會講和。雙方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在春天再戰。然而,燕王朱棣使用了一個小花招,戲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間。二月,燕王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軍救援。燕王朱棣卻不與之戰斗,由居庸關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場,勞而無功。當時天氣尚寒,朝延軍隊衣衫單薄,不少士兵被凍傷,部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四月一日,李景隆誓師于德州,號稱百萬(實則60萬),大舉北伐。雙方在白溝河擺開陣勢,雙方殺得難解難分,互有勝負。忽然一陣風將朝延軍隊大旗刮倒,朝延軍隊陣營產生了混亂。燕王朱棣抓住這難得的時機,指揮部隊猛沖,一舉擊潰朝延軍隊。
白溝河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此后,建文帝朱允炆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燕王朱棣由此轉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明惠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棣又率軍在靈壁之戰中擊敗朝延軍隊。此戰之后,朱棣再也沒有遇到過大的戰斗,順利地于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軍渡過長江,兵臨城下。此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齊泰、黃子澄借募兵為由,離京奔廣德、蘇州。左都督徐增壽密謀私通燕王朱棣作為內應,被朱允炆察知,親手將他砍死。
面對嚴重局勢朱允炆萬般無奈,又見警報迭傳,下令縱火焚毀皇宮。燕王朱棣殺入宮中,搜尋了三天,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追問內侍,他們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縱火后就不見了蹤影。馬皇后和大多數妃子、內侍都被燒死,內侍們怕燕王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殘骸,說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此時,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改年號永樂。
千秋功過
任用賢士,寬刑減賦;用人多疑,猶柔寡斷
任用賢士,寬刑減賦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銳意文治,崇尚禮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二。同時,朱允炆又選派廷臣二十四人為采訪使,分巡天下,觀風俗,燭幽隱,興辦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賦役。減免歷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稅。針對江浙賦役過重的情況,建文帝特下詔“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
另外,朱元璋特意規定江浙人不許擔任戶部的職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鄉。建文帝則認為江浙重賦只是用懲一時,不應該形成定制,既然田賦減輕了,浙東人自然也可以擔任戶部的官職。朱允炆還針對寺廟侵占民田的情況,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過5畝,多余的要退官分給農民。在朝廷內,建文帝對宦官管教甚嚴,同時又詔諭地方官,一旦發現宦官奉使橫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師,加以嚴懲。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難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為內應。
在吏制方面,朱允炆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朱允炆在位的四年間,撤銷了九個州、三十九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可以說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朱允炆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靖難之役”后,朱棣當上皇帝,建文朝延投降的文臣只有24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數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因此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用人多疑,猶柔寡斷但是,宅心仁厚的建文帝在性格上有一個嚴重的缺點,就是優柔寡斷,遇事無決斷力。削藩之前,燕王依禮入覲新君侄子建文帝,“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大庭廣眾之下,朱棣憤然不行君臣之禮,顯然不僅老奸巨滑,確實還氣勢凌人。當時就有監察御史奏劾其“不敬”之罪。而建文帝宅心仁厚,表示說“至親勿問”。
燕王來到北京自投羅網,本是抓捕歸案的絕佳機會,戶部侍郎卓敬再次密奏:“燕王智慮絕人,酷類先帝(朱元璋)。夫北平者,金、元所由興也,宜徙封南昌以絕禍本。”建文帝覽奏后變色,藏于袖中,不置可否。轉天,朱允炆親自召見卓敬,問:“燕王骨肉至親,何得及此?”卓敬逼問他,說:“隋文帝、楊廣兩人難道不是親父子嗎?”建文帝默然良久,仍舊下不了決心,只是擺擺手說了聲“愛卿不要再講了”,示意卓敬退下。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燕王朱棣歸國。建文帝的婦人之仁給了燕王一個絕妙的機會,在南京如果想處置燕王朱棣,兩個獄卒就可以辦到了。可以隨便給燕王朱棣安個什么罪名,先抓起來再說。可惜建文帝太過柔仁,一直出主意削藩的齊泰和黃子澄關鍵時候集體失語,不力勸建文帝下手,放虎歸山,養虎反噬,悔之無及。燕王朱棣歸國后,馬上托疾不出。不久,朱棣對外又稱病危,以此迷惑朝廷。
五月,太祖朱元璋小祥忌日,依照禮制:諸候王皆應親臨陵墓致祭。燕王朱棣自稱病篤,派其世子朱高熾及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當時有參謀勸朱棣不要把幾個兒子都派入京師參加祭禮。燕王朱棣一語道破天機:“此舉,只為令朝廷對我不再懷疑。”
燕王世子朱高熾等三兄弟入京,兵部尚書齊泰就勸建文帝把三個人都一并軟禁起來。又是黃子澄表示異議:“不可。疑而備之,不是好事。不如遣還。”秀才參政,思前想后,怪不得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之言。倒是燕王兒子三兄弟的親舅魏國公徐輝祖入殿密奏,表示說:“我這三個外甥中,惟獨朱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又會叛父,他日必為大患。”建文帝猶豫,向徐輝祖弟弟徐增壽和駙馬王寧問計。這兩人平時和燕王及其三子關系密切,飲酒縱馬歡歌,自然都是說好話,建文帝就在儀式后把三人好好打發歸國。
本來,朱棣派三個兒子入京后不久,便忽然生悔,生怕三個小子被他們當皇帝的堂兄弟一網打盡。現在,看見三個人尾無恙返回,朱棣喜出望外,大叫“吾父子復得相聚,天贊我也!”
建文帝放燕王朱棣回北平,一錯;又縱放燕王世子朱高熾等人歸國,使朱棣起兵更無所顧忌,二錯;特別是放走了強悍敢戰的朱高煦,三錯。日后,朱棣之兵鋒最銳者,關鍵時刻加最后一把力者,當屬這位朱高煦。彼時,建文帝大嘆“吾悔不用輝祖之言!”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