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帝王往事——盛事明君的文治武功(8)

閼氏見畫中的美人比自己年輕漂亮不止百倍,不由妒火中燒。她害怕冒頓得到美女后自己失寵,就千方百計地說服單于收兵,放漢帝一條生路。

這種說法不一定可靠,但劉邦確實派人與匈奴進行過談判,并給閼氏送過一批厚禮,閼氏收到禮物后,也確實對單于吹了枕邊風,單于聽后就下令收兵了。

總之,陳平用這條妙計,終于騙得匈奴退兵,劉邦總算逃出重圍,一場大難消于無形之中。

承襲秦制,鞏固政權

秦朝滅亡、漢朝興起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一次自然更替,雖然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朝換代、政權轉移,但是更換的只是帝王將相而已,秦始皇所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基本上完好無損地沿襲了下來,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政權形式、國家的各種政治制度,幾乎一律繼承了秦朝的先制,或者在秦制的基礎上進行了某些修補,史稱“漢承秦制”。

劉邦在消滅群雄,問鼎中原,統一天下之后,仍然依照秦朝的制度稱皇帝,但是他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不再以皇帝個人之私獨自占有天下,確立了與群臣共治天下、共享富貴的制度,擴大了統治的基礎。

為了籠絡群臣,劉邦根據他們功勞的大小進行了不同的封賞。功勞最大的封為王,其次是諸侯,賜予他們食邑,并允許他們自行設置官職,收取租賦。這樣皇帝廣施恩澤、榮爵厚賞,使得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得了恩惠,和朝廷結成了直接的利害關系,朝廷損則大臣損、朝廷榮則大臣榮,群臣無不集中到皇帝身邊,為皇帝出謀劃策、盡心賣命,在整體上形成了統一、鞏固、強大的統治集團的陣營,皇權日益堅實,難以輕易撼動。

漢朝承襲了秦朝實行的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制。和秦始皇一樣,作為皇帝的劉邦牢牢地掌握著獨裁的大權,皇帝之下,設置了各級的輔佐官員。在中央,官職依舊沿襲了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別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事無巨細,丞相都可以參與,是全國最高的官職,漢朝設有左、右兩個丞相,有助于消弱丞相的過度集權,也有助于為皇帝集思廣益。太尉是最高的軍事長官,掌管全國的軍事,太尉的職位雖然不如丞相高,但是他掌握著關鍵的軍事部門,因此是極為關鍵的職務。御史大夫是全國最高的監察官,負責監察百官,督責風化。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央官制出現了內朝與外朝的劃分,皇權也進一步集中。三公之下是九卿。中央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務分別由九卿來負責處理,漢朝的時候,九卿的名稱在秦朝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變化,但是職權和地位沒有任何變化。九卿是:奉常,又稱太常,為九卿之首,掌管宗廟祭祀、朝廷大典等禮儀事務;郎中令,掌管皇帝的警衛和處理宮廷事務;衛尉,掌管宮廷護衛;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禮儀;廷尉,管刑法和斷獄;典客,掌管少數民族事務和外國使節等;宗正,掌管皇族事務,一般由皇室中的德高望重者擔任;大司農,掌管全國的錢糧財政,又稱為治粟內史;少府,掌管山河池澤的稅收,實際上是皇帝的私人財政官。九卿的名稱是不斷變化的,而且隨著漢朝中央結構的不斷膨脹,中央政府的機構和人員也不斷增加。

為了維護封建社會身份尊貴卑賤的等級制度,漢高祖劉邦還繼承了秦朝時期的20級爵位制度。實際上,爵位制度可以看作是對官制的一種補充,主要用于封賞對于國家有貢獻的人和有一定的社會影響的人,滿足人們對于名譽地位的追求。特殊的時候,國家也用爵位來作為鼓勵人民做某件事的刺激手段。爵位越高,社會地位也就越高,享有的特權也就越多。爵位的授予掌握在天子手里,受封之人自然會對他千恩萬謝,效忠于皇權。這也是漢高祖的高明之處。

在官吏的選任上,漢初依舊是承襲秦制,主要有察舉,即中央與郡國長官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皇帝推薦各種人才,如賢良方正、孝廉、茂才異等。大約二十萬人推薦一人,推薦后,由皇帝加以考試,然后任官;還有就是征辟,又分征召與辟舉。征召是對全國特別有名望的人才,由皇帝派專人去聘任;辟舉也叫辟除,是由中央或郡國長官對所轄部門或地區內有名望的人加以聘任,辟為自己的幕僚屬吏。

漢代的地方政府奉行了秦朝的郡縣制,分為郡、縣、鄉、亭四級。秦朝的時候全國共有36個郡,漢高祖劉邦把全國劃分為15個郡,后來劉邦陸續滅掉了一些諸侯王,恢復和新設了一些郡,又達到了秦朝時期36個郡的設置。

但是,和秦朝不同的是,漢高祖劉邦也實行了分封制。劉邦認為,秦王朝的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秦始皇采取的政策太苛刻、太急切,特別是在取消“分封制”的問題上,分封制已有近千年的影響,若要廢除,老百姓不能立即接受,對立情緒太大。劉邦認為實行分封制,對于消除對立情緒、穩定群臣,依然是一個重要手段。同時,劉邦也并不希望再出現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分裂局面,而秦始皇所創立的郡縣制,確是克服這一弊端的有效措施。因此,劉邦采取了郡縣制與分封制并行的辦法。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分化項羽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經分封了一些“異姓王”。后來,他們的力量過大,威脅中央集權,劉邦便借故一一翦除。但在誅滅“異姓王”后,劉邦“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又陸續分封自己的子侄為王,共封了楚、齊、梁、趙、燕、代、吳、淮南、淮陰等九個諸侯國,諸侯國內的行政、軍事、司法、財政等大權都歸諸侯王所有。當時,九個諸侯王的封地包括了原東方六國的領土,只留下原秦國的舊土十五郡由中央直轄,并仍劃分為郡、縣兩級。另外,還存在著一些郡和諸侯國交叉的問題,因此,就有了國權大于郡權的規定。這種王國與郡縣并存的體制,被稱為“郡國并行制”。

當然,這種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以致于后來出現了嚴重的諸侯王叛亂的問題,尤其是在漢景帝時期,晁錯向漢景帝提出“削藩”政策,引發了七王之亂,后來漢景帝平定叛亂,將諸侯國封地收歸中央,由中央派官員管理。至此,封國雖然名義上仍然存在,但封制與郡已基本相同。直到漢武帝時期,諸侯國問題才算徹底解決,逐漸形成了州、郡、縣三級管理體制。

漢代的監察制度是與秦朝一脈相承的,但也有改革和發展。劉邦建立漢朝的統治后,為了維護封建地主的利益,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他在秦朝官僚制度的基礎上,在中央繼續實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中樞職官的三公制官僚體制。中央的監察機構仍襲秦制:御史府之長——御史大夫是全國最高的監察官,又是“宰相之副,九卿之右”,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專掌糾察百官。

在地方,漢高祖劉邦放棄了對地方的監察。《后漢書·百官志》:“秦有監御史,監諸郡,漢興省之。”致使地方吏治日趨腐敗。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部分地區恢復了御史監郡制度。漢武帝時期,廢除了監郡御史,并在公元前106年設立十三部刺史,駐地專司監察地方。《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十三部刺史皆隸屬于中央最高監察機關御史府,有御史中丞具體督管,在地方設有固定治所。十三部刺史的設置,表明中國古代封建國家的地方監察制度已趨于基本成形。

除此之外,漢高祖劉邦還在秦朝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改制了漢律。劉邦剛入關中時,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這是漢朝最早的法律形式,但是這種形式過于簡單。統一天下后,亟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備翔實、嚴謹有序的律法制度。

在高祖身旁,許多開國元勛都同劉邦一樣,也出于游俠之徒,除了張良、蕭何、曹參等幾個特殊的人士外,樊噲、周勃、灌嬰、王陵、陳平等都是一些言語粗鄙、行為莽撞之人。劉邦即使在當了皇帝之后,也常和群臣在宮中暢飲,大聲笑罵,引以為樂,絲毫不注重君臣之間應有的節度,反倒像是一群浪蕩于市井中的流氓。

丞相蕭何看到這種情形,想到如此下去,帝國必要敗亡在這群人的手中。因而,蕭何根據秦律予以增補,制定了著名的《九章律》。同時,又仿效秦朝建立起一套禮儀制度。從而使得漢朝的體制,有其本末秩序。《明史·刑法志》中有云:“歷代之律,皆以漢之九章為宗。”可見蕭何所定的《九章律》已成了歷代的規范,影響了后世之人。

漢朝也以秦朝軍制為基礎,并且進行了一些改革。在中央設立南、北軍,分別由衛尉、中尉統領,作為守衛皇宮和京師的常備軍。在地方,有經過訓練的預備軍,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條件,分為步兵和騎兵。

歸結起來,漢承秦制集中體現在禮法制度方面。漢高祖劉邦的統治政策與秦王朝有許多不同之處,這種不同之處,正是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而總結、制定、推行的。總之,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劉邦建立了一整套井井有條、自上而下的統治制度,統一集權的大漢帝國初步確立了起來。

秦朝所開創的封建政治體制之所以能被漢朝所繼承,是有其原因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費盡心思建立了一系列的統治制度,到西漢時期仍然有利于皇權的專制和集中,有效地號令天下,統治萬民,確保統治者的最大利益得到維護。另外,秦朝的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權力集中到皇帝,有效地防止了諸侯割據情況的出現,適應了社會發展、人民渴望穩定的要求。漢朝對秦朝的制度并不是簡單的生搬套用,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此后,中國的封建統治制度一直持續了2000多年,雖然歷經每個朝代的增減刪益,但基本的體制一直沒有變。因此,封建制度始于秦,鞏固于漢,“漢承秦制”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重農抑商,薄斂賦稅,休養生息

在結束了秦末的殘暴統治和長達八年的戰亂之后,劉邦終于登上了大漢天子的寶座,建立一個新的統一的封建帝國——漢。

劉邦即位之初,整個社會已經是一片殘破,甚至出現沃野千里、空無一人的景象。整個國家人口銳減,經濟凋敝,物價上漲,民不聊生。據史載,死于戰亂和饑荒的人數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一半,“大都名城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社會衰敗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舉國上下人稀戶塌、田園荒蕪,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物質財富消耗殆盡,到處是一片蕭條的慘景。

再就糧價來說,戰國時期每石米價格大約在3錢左右,秦始皇末年,由于徭役無度,橫征暴斂,天下糧食奇缺,每石米的價格已經漲到1600錢左右,糧價上漲了500余倍!由于糧食的不足,軍隊的糧草供應也成了棘手的問題。

早在巨鹿之戰的時候,項羽的軍隊得不到充足的糧食供應,項羽大聲斥責義軍首領宋義“歲饑民貧,軍無見糧”,宋義卻依然飲酒作樂,項羽一怒之下將他殺死。楚漢戰爭進行了數年,生產進一步遭到了破壞,糧食缺乏,米價扶搖直上,即使是在富饒的關中地區,米價也上升到每石萬錢,勞動人民無錢買米,甚至發生了“人相食,死者過半”的慘象。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各地的軍事戰斗陸續減少,社會日益趨向穩定,但生產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發展起來的,國家仍處于饑荒之中,“米時萬錢,馬匹百金”,國家國庫空虛,百姓家徒四壁,上下都是一貧如洗的景象。各地百姓流離失所、餓蜉遍地,人民生活極度困苦,就連統治者的生活水平也無法與前朝相比。以致于“自天子不能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皇帝出行竟然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馬,只好找顏色相近的馬來代替;有的大臣上朝,竟然找不到馬,只好乘坐牛車。

因此,劉邦登基后,就立即在丞相蕭何等人的輔佐下,著手對社會的各項制度進行了調整。在繼承了秦朝大部分的制度外,又吸取了秦亡的經驗教訓。與秦朝的殘酷刑法和嚴厲的治國思想不同,漢朝采取清凈無為的黃老思想為治國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經濟方面就是“重農抑商,薄斂賦稅,休養生息”。為此,劉邦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詔令。

劉邦稱帝之初,曾經想統計一下國家的戶口百姓,但迫于形勢無法進行。有一次,劉邦經過一個縣,就問縣令全縣有多少人口,縣令回答說,秦朝的時候戶口統計為三萬多戶,現在經過多年的戰爭,許多編戶之民已經逃匿,還剩下五千多戶,高祖于是感嘆天下民不聊生。其實,像這個縣一樣,各個郡城損失人口少的有二分之一,多的竟達到十之八九,綜合來看,漢初的人口僅有一千萬左右,這對漢朝統治者鞏固政權、發展生產是極為不利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調整統治政策,人民將無法生存,統治階級也無法繼續統治下去。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劉邦決定調整統治政策,恢復生產,安定民生。恢復發展經濟的當務之急便是增加勞動力。

實際上,造成人口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封建社會,沒有人口就失去了生產發展的根本動力。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全國約有2000萬人口,秦朝刑法嚴苛,百姓流失逃亡,和平年代就已經有了人口下降的趨勢。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秦起義,戰爭不但造成了直接的人員傷亡,間接人口損失更是難以統計。戰爭中,許多帶兵打仗的將領殺人成性,以項羽為例,大小戰役經歷了一百多次,每次都有大量的人員傷亡,其中較大的有對襄城、城陽的屠城,兩地之人幸免的甚少;巨鹿之戰時,項羽與章邯大戰共造成了10多萬人死亡,項羽獲勝之后,為防止降軍叛亂,又命令英布將秦降卒20多萬人全部坑殺。項羽進入咸陽之后,引兵屠城,火燒阿房宮,大火三日不止;楚漢戰爭時期,項羽一次殺漢軍10多萬人,淮水為之斷流。項羽只是秦末農民運動的一個豪杰,其他的如韓信、英布、樊噲等人無不是殺人如麻。如此大規模的屠戮,必使天下的青壯年勞動力損失殆盡,又談何發展生產·因此,為了盡快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劉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第一,“兵皆罷歸家”,就是讓兵卒復員。在長期戰爭的影響下,諸侯們都大肆征兵,戰死傷亡的人員又非常多,造成了生產勞動力的嚴重缺乏。當戰爭逐漸平息之后,劉邦考慮到軍隊龐大,不但耗費了大量軍糧,而且造成了勞動力的閑置浪費,于是進行了軍隊的復員工作,讓一部分士兵回家務農。這樣,許多勞動力又重新回到了農業生產的崗位上。劉邦還對很多當年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兵卒,根據他們的不同戰功,賜給他們爵位和土地,動員他們復員回鄉,進行農業生產,以充實農村勞動力。

第二,招還流散人口。劉邦登基當年的5月,頒布了一道“復故爵田宅”令,號召各地流散人口返回原籍,原先已經擁有爵位的,一律給予恢復和承認,歸還他們原有的土地和房屋,以便他們進行生產。漢高祖還對地方政府進行了督促和監查,防止他們從中漁利,歧視迫害回鄉之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坪坝区| 孝昌县| 循化| 安新县| 玉门市| 潍坊市| 蚌埠市| 扎兰屯市| 吐鲁番市| 南木林县| 盐边县| 永登县| 麦盖提县| 余庆县| 禄丰县| 丹巴县| 衡南县| 仙桃市| 行唐县| 连山| 安化县| 乡宁县| 岳池县| 澄城县| 永安市| 桃江县| 大英县| 温泉县| 瑞昌市| 申扎县| 通渭县| 廊坊市| 柘荣县| 清徐县| 滦南县| 九台市| 沁阳市| 沐川县| 区。| 曲麻莱县|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