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帝王往事——盛事明君的文治武功(13)

將領們見朱元璋話剛說完,就相繼起身,嘟噥道:“搞什么鬼啊!就為了這件小事把咱們找來,簡直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真搞不懂這個臭和尚在想什么!”之后,眾人就一哄而散。

三天后,朱元璋率領一批親兵檢查城墻的修補進度,發現只有自己如期完工,其他幾段工程的進度則嚴重落后。朱元璋見狀,立即板起臉來,對身旁的親兵說道:“去把尚未完工的將軍們請到我的營帳里去,我有事要宣布。”

不久,將領們在親兵的引導下慢慢地走進朱元璋的營帳。朱元璋見眾人到齊之后,立即站了起來,舉起郭子興給他的令牌,厲聲說:“我這個總兵官是郭元帥任命的,不是我自己封的,萬一城沒有修補好就遇到敵人來襲,我們要怎么對付?今日我念在各位軍務忙碌,又是初犯,所以特別寬容,但限你們在兩天之內完工,否則一概按軍法懲處!”

諸將們自知理虧,朱元璋又網開一面,于是眾人齊聲道:“是,是!我們一定會按時完工,請總兵官見諒!”

此后,朱元璋的威信逐步樹立起來,而部隊的紀律也日趨好轉。不久,郭子興突然死亡,朱元璋就成為這支紅巾軍中最重要的人物,甚至還被劉福通任命為左副元帥。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便率兵攻占集慶,并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在接獲朱元璋的捷報之后,立即任命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最高長官。雖然朱元璋的起義軍隊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割據勢力,但因朱元璋起事較晚,實力較弱,地盤又介于徐壽輝和張士誠之間,所以處境仍相當的艱難。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五月以后,朱元璋同時在東、西、南三個方面謀求發展。在東面,朱元璋于同年六月和次年初接連打敗張士誠,鞏固了自己的防線。在西面,朱元璋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在龍灣挫敗陳友諒的偷襲企圖,并將轄域擴展到了安慶、饒州、龍興等地。在南面,朱元璋先后從元官吏手中奪得了徽州、婺州、信州等地。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由于赫赫戰功,朱元璋被宋政權封為吳國公。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割據兩湖的陳友諒集結60萬兵力,南下進犯江西,接連攻占吉安、無為等地后,其軍隊包圍了由龍興改建的洪都城。七月,朱元璋親率20萬軍隊前來救援,陳友諒遂解圍北上,在鄱陽湖口迎戰。朱元璋利用風勢展開火攻,陳友諒軍的艦船被焚數百艘。八月,陳友諒在向湖口突擊時中箭身亡,張定邊等人夜載其尸及其子陳理逃回武昌。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二月,朱元璋率大軍進征武昌,陳理請降,漢割據政權覆亡。

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朱元璋對東面的張士誠發動了全面進攻。進攻分三個階段展開,第一階段奪取其江北的地盤,第二階段完成對其首府以外江南地區的掃蕩,第三階段則是圍攻其首府隆平。第一階段的戰役目標在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前即已達到。同年八月,朱元璋令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20萬大軍進行第二和第三階段的戰役。十一月,徐達等先后占領了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形成了對隆平的戰略包圍。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經過十個月的激烈圍攻,隆平城終于被攻破,張士誠自盡未遂,在俘送應天府途中自縊死亡。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令大將朱亮祖、湯和等經略浙東,方國珍和其侄方明善相繼兵敗,逃入海中。十一月,朱元璋令廖永忠率舟師入海,方國珍等投降。同年十月,朱元璋令大將胡延瑞、何文輝等經略福建。十二月,湯和、廖永忠等復以舟師取福州。次年正月,朱元璋軍隊進圍延平,元朝平章陳友定服毒自殺未死,俘送應天府被殺。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宣布即皇帝位。第二年(即公元1368年)正月,定國號為明,建元洪武,以應天府為京師。當年二月,明軍分三路出征兩廣:一路由楊璟、周德興自湖南取廣西,一路由廖永忠、朱亮祖自福建航海取廣東,一路由陸仲亨由韶州攻德慶,策應前兩路。五月,廖永忠等至廣州,元左丞何真歸附。六月,楊璟等至靜江(今廣西桂林市),廖永忠等前來會合,破城,元平章也兒吉尼被擒。

一統天下,創大明不世之基業

明太祖朱元璋的統一戰爭,是以北伐中原、攻下元大都開始,以平定遼東結束的。

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先后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割據政權。除了四川明玉珍的夏政權和廣東的何真兩個小割據勢力以外,南方的大片土地全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元順帝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領二十五萬大軍,由淮河流域進入河北,開始了奪取中原的北伐。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北伐軍平定了山東,接著分兵兩路,水路并進,奪取河南,先后攻克了歸德、陳州、許州等地。四月,元朝梁王阿魯溫投降,河南平定。馮國勝等人又率軍攻克陜州、潼關,阻斷了駐扎在關隴地區的元朝大將李思齊、張思道等人與元朝廷的聯系。至此,元大都已失去了屏障和外援,陷入弧形的包圍之中。五月,朱元璋親自督戰,部署進攻大都的戰役。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上,攻克臨清,不久攻克德州。二十七日,攻克通州,迫近大都。元順帝聞報大驚,在夜里帶領后妃太子倉皇逃往上都。八月二日,北伐大軍攻克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明軍占領大都后,隨即向山西、陜西、甘肅進軍,消滅元朝的殘余勢力,先后打敗擴廓帖木兒,收降李思齊,擊走張良弼等。明軍又攻克上都,元順帝北走應昌。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元順帝死于應昌,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不久,明軍攻取應昌,又大敗擴廓帖木兒,愛猷識理達臘由擴廓帖木兒擁護退居和林,史稱北元。以后到大明惠皇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鬼力赤殺掉北元主坤帖木兒自立,改稱為韃靼可汗,北元至此遂絕。

元順帝之子愛猷識理達臘退走漠北后,云南尚為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所據,遼東仍在元將納哈出等控制之下。此外,四川地區還有一個夏政權存在。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遣將征四川,夏主出降。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又遣將征云南,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敗死,于次年全定云南。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再遣將攻取遼東,元將納哈出歸降。至此,全國統一事業基本完成,朱元璋心滿意足。

在這以后,明朝的版圖基本確定。

大興學校,網絡人才

朱元璋在攻下集慶后,開始向權力頂峰的攀登,十二年之后就建立了明朝。成功如此之快,個中因素很多,但朱元璋注意人才的網絡,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一個優秀人才的群體,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當然企求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人才。網絡人才的方法主要有大興學校、征召賢士和科舉考試等。

選拔人才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大辦學校,通過學校教育培養、識拔人才。

朱元璋出身貧苦,沒有受過多少教育,靠著自己的刻苦才能識字為文,而漸成氣候之際又得儒生輔佐,更知文化知識的重要。所以,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之前已經開始設立學校培養人才。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也就是攻下婺州的第二年,朱元璋命寧越知府王顯宗設立郡學,聘請五經師及學正、訓導。這是朱元璋建立學校的開始。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為命令各地建立學校專門下達詔書,命令天下郡縣,一齊建立學校,以培養士人。由此,各府州縣都建立了學校。府學首長為訓導,州學叫學正,縣學是教諭。學生數額,府、州、縣學各定為四十、三十、二十人。無論師生,每月都有廩食米六斗,學官還有月俸。在府、州、縣學學習的學生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各治一經。考試成績優秀的,或者送到國子監深造,或者參加選拔舉人的鄉試。如果入學十年學無所成,或者有過失的,則分發為吏,即官府中的辦事人員。總之都有安排。

作為大明王朝全國最高學府的國子監,原稱國學,始設于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命令官員子弟和百姓中才能優秀通曉文義者入學,還在這些人中選了國琦、王璞等十余人陪太子讀書。后來,朱元璋下令擴大國子監,命令從各府、州、縣學里挑選優秀學生充實國子監。朱元璋要求選擇一批少年舉人及貢生入學讀書,不但賜給衣物,還讓他們到各衙門實習吏事,稱作歷事監生。其中尤其優異的李擴等人還直接進入文華堂、武英堂辦事,稱為小秀才。小秀才中才學出眾、聰明俊偉的,更讓他們廣泛接觸各類圖書,鉆研各種學問,以期將來派上大用場,這些人則稱為老秀才。明初國子監最盛時,監生多達數千人。

除了南京有國子監之外,中都鳳陽從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開始也設立國子監。入學者不少為勛臣子弟,一般人無法管理。于是,朱元璋命令李善長考定教官、生員高下,李文忠負責監督。后來不建中都,此地的國子監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并入應天的國子監。

國子監老師都是耆儒。著名學者宋納、吳都擔任過國子監祭酒。學習的科目除了五經之外,還有劉向的《說苑》,以及律令、書、數和《御制大誥》。監生分為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凡只通四書而不通經者,為正義、崇志、廣業三堂。入學一年半以上,文理通暢的升入修道、誠心兩堂。再學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可以升入率性堂。此時改用一種積分的辦法來考核。每季第一月考經義一道,第二月考論一題,詔、誥、表一題,第三月考經史策一題,判語二題。每次考試,文理都好的積一分,理優文劣者半分,紕繆者無分。一年中積滿八分為及格,可以給官做。不滿八分仍要坐堂學習。特別優秀的,專門上報朱元璋,由他裁決如何使用。

朱元璋對監生寄以厚望,管理很嚴,事實上也確實出了一批有用之才。初期的學生不少做了高官。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監生劉政、龍鐔等六十四人派充行省布政、按察兩使,以及參政、參議、副使等高級官員。《明史》中說,當時監生“為四方大吏者蓋無算也”,平常監生也可以當上府、州、縣六品以下的官。上文提到的李擴,后來當上了御史。這一方面與明朝初年百廢待興,各方面都缺人有關;另一方面恐怕還同朱元璋大肆殺戮,官員空額太多不無關系。一時間中央、地方,監生遍地都是。當時的進士很多都出身于國子監。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的任亨泰,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的許觀,都考得了狀元。朱元璋一高興,除嘉獎外,還寫了題名記,刻在國子監門口的石碑上。后來的進士題名碑,由此發端。

后來科舉考試出身的逐漸被人看重,薦舉征召而來的越來越少,監生的出路也不如往昔,國子監逐漸被人冷落。

收羅人才的方法很多,征召是朱元璋初期常用的手段。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后,就征召了夏煜、孫炎、楊憲等十余人;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打下婺州,又征召儒士范祖干、葉儀、許元等十三人;次年,朱元璋克服處州之后,更征召耆儒宋濂、劉基、章溢、葉琛到應天,專門建了禮賢館招待他們。宋濂當上了江南等處儒學提舉,章溢、葉琛當營田僉事,劉基留在朱元璋身邊參預帷幄謀議,大致上能夠人盡其才。但是,最初所征召的這些人都是知名人士,至少是當地的知名人士,而且這種征召并不是經常性的。

不幾年,朱元璋就將它制度化了。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敕令中書省,要求各地官府選取民間俊秀且年齡在二十五以上、資性明敏、有學識才干者,征召他們赴中書,與年老者共同使用。十年以后,年老者退休,而年少者已嫻熟于政事。如此,則人才不乏,而政務也就有人處理。敕令發布的第二年,即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派遣起居注吳林、魏觀等人求遺賢于四方。

再過三年,即明王朝建立之年,他又派文原吉、詹同、魏觀、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賢才。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尋訪學問博洽、才德兼美之士。次年,朱元璋又要求征天下儒士、貢舉下第、山林隱逸及業農而有志于仕者。

就在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即明王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就下令要設文武兩科取士,要求各地官府勸諭民間有才能者不要放棄學習,等待開舉考試。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要在當年八月特設科第,務必要選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朱元璋還說,自己將親自出面考試,衡量應試者水平高下,分別任命他們擔任官職。

考試一共分三級,第一級鄉試,分別在直隸和各省布政司所在地舉行。直隸取百人,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各取四十名,廣東、廣西各二十五名。考試得中者稱舉人。次年,各地舉人在應天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錄取一百二十人。考中的,再參加由朱元璋親自出題并主持的廷試。因為考試在奉天殿舉行,也稱殿試。殿試錄取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十七人、三甲八十人,分別賜進士、同進士出身。考中名單的在午門外張掛黃榜公布,并在中書省賜宴。明代第一次殿試狀元為吳伯憲,授禮部員外郎,狀元以下的也都分別授官。

按照朱元璋與劉基的設計,明代科舉取士,只用四書五經命題,文章體例大略仿照宋代經義,而且是以古人語氣來寫,要寫成對偶句式,稱為八股,或者照當時的說法叫做制義。

此時天下初定,朱元璋命令各省連考三年。朱元璋還以各地官員缺少很多為由,要求各地舉人都免去會試,直接到應天聽候選官。這一階段中,朱元璋擢拔了不少年少俊異者,如張唯、王輝等為翰林院編修,蕭韶為秘書監直長,待遇十分優厚。

這樣,明初一段時間里,薦舉和科舉并行不悖。似乎科舉還有逐步取代薦舉的傾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准格尔旗| 赤水市| 东乡族自治县| 临潭县| 广饶县| 石林| 嘉义县| 广昌县| 咸阳市| 阿城市| 寻乌县| 盐边县| 林芝县| 南皮县| 澜沧| 峨边| 石家庄市| 金乡县| 洛扎县| 甘德县| 临沧市| 旅游| 抚远县| 屯留县| 芮城县| 锦州市| 怀来县| 惠来县| 宁阳县| 正蓝旗| 田林县| 读书| 宁海县| 石林| 新建县| 年辖:市辖区| 岚皋县| 通城县| 托克逊县|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