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帝王往事——盛事明君的文治武功(12)

選官的另一種途徑是以博士弟子員入補官吏。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孫弘奏請,讓博士弟子員受業一年,經過“射策課試”,能通一經者就可以補文學掌故之缺,課試高第者可以任郎中。由此入仕者的人數雖然遠少于察舉,但同樣是士人所看重的“正途”。這些新的用人制度的確立,使得漢武帝時期的政權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這樣的選官制度,保證了“獨尊儒術”的推行,進一步擴大了選拔官吏的范圍,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形成制度的官吏選拔外,為了襄贊大業,漢武帝也頗有破格用人的雅量。元光年間,司馬相如為西南夷事上書武帝,其中有句話,意味深長:“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武帝對這話非常欣賞,以至二十多年后他在命令州郡舉薦賢才的詔書中還說“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武帝本人的頭腦其實是一個異常復雜的混合體,其中有儒家的政治理想,法家的權謀治術,也有方術神仙家的迷信,處處折射出那個時代特有的混亂和生機。劉徹崇尚文學,也醉心于武功,追求長生不老更是他一生的夢想。他身上既體現了那個時代最為“精英”的文化,也集中了那個時代最為“底層”的愚昧。作為天下至尊,劉徹從不缺乏勃勃雄心、豐富的想象力和堅強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手中握有空前強大的皇權,可以把任何想法付諸實踐。他鼓勵“毛遂自薦”式的人才選拔方式,一時之間“上書拜官”成為仕人步入官場的捷徑。主父偃等人上書論政,當日就得到武帝召見,并說:“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求賢若渴之情溢于言表。武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思想和實踐,自有其值得發掘的價值。

因此,在他身邊很快便聚集起一批形形色色的“非常之人”。當時的熱鬧景象,用班固的話來說,那是“群士慕向,異人并出”。這些人最初多是在皇帝身邊做侍從顧問,以后逐漸因才施用,委以各種要職。其中有滿腹經綸的儒生,比如董仲舒、公孫弘,前者用公羊春秋的“大一統”的理念影響了武帝,后者曾經做過丞相;有學習“縱橫之術”的權術家,如主父偃,為武帝設計“推恩令”,削弱諸侯,立下大功;也有商賈出身的“興利之臣”,像桑弘羊,武帝一朝的重大經濟決策幾乎都出自其手,最后還成了“托孤”重臣。更多的恐怕是舞文弄墨、插科打諢、逗主子開心的近臣,其中官運好的像吾丘壽王、司馬相如,能混個地方官,不過運氣不佳如東方朔、枚皋者就只好一輩子被“倡優畜之”。武帝的“求賢”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戰國時代的“養士”之風,實際上在西漢早期,地方諸侯的宮廷中往往蓄養著大批門客,有名的如梁孝王劉武、淮南王劉安。武帝實際上是在諸侯被削弱之后將“養士”的權力收歸了中央。

漢武帝始終將自己定位為一位“常人所異”的帝王,他一生中所用的也確實多是“非常之人”,做的是“非常之事”,成的是“非常之功”,讓當世和后世之人都大為驚嘆,也為他贏得了一個“雄才大略”的評價。不過在這一連串“非常”的背后,有一個更大的背景,那就是“非常之世”。

漢武帝要想統治好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就必須駕馭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使他們盡心效力、忠于職守。然而由于漢景帝以來,職官、司法制度日益廢弛,奢侈成風、吏治敗壞,結果征斂不止、民不聊生,加劇了社會危機。為了扭轉這種情況,漢武帝除了運用儒家學說進行思想控制以外,還對漢初以來的監察制度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就是建立刺史巡視制度。公元前106年,漢廷正式頒行刺史巡視制度,以朔方、交趾及冀、幽、并、兗、徐、青、揚、荊、豫、益、涼等十三州各為一個監察區(部),共十三部,每部置刺史一人。

“刺”的含義是刺探、鏟除,“史”指官吏,“刺史”就是奉命到地方明察暗訪、檢舉清除不法分子的官吏。刺史由朝廷直接派遣,受中央監察機構御史府(御史臺)統管,具體由最高監察官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直接領導,在人事上是獨立的。刺史屬于低級官員,秩僅六百石,但是職權很重,有權監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國相,還有地方的強宗豪族,后來甚至可督察諸侯王。

刺史一般于每年秋分開始“行部”,即到自己負責監察的部(州)內各郡、國巡視,屆時郡、國須“各遣一吏迎界上”。刺史在例行的巡查之后,要依照制度要向中央報告各地官吏的政績、政聲,中央據此對相關官吏加以獎懲。

刺史的職責是“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意為貶降無能者、提升有能者),斷理冤獄,以六條問事”(監察的六大方面)。漢代郡守、國相年俸二千石谷物,所以常稱他們為“二千石”,二千石是刺史巡視監察的重點對象。在“六條問事”中,除了第一條是針對地方豪強的監察外,以下的五條全都是針對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的監查、審核,包括其行政、司法、用人及管教子弟、官德官風等各個方面,核心問題是監察糾舉其貪盜枉法行為以肅清吏治。

如果查明地方官吏的不法事實后,刺史不能擅自處理,必須上報御史中丞,請求上級處理。

同時,為了防范刺史濫用權力,干涉地方官員履行正常的行政職責,又明確規定刺史不得越過“六條”之外問事。這樣,就可以使得行政機構和監察機構各自按照其規則運作。

其次是設置司隸校尉。公元前89年,武帝又設置司隸校尉,持節,稱使者,主要監察京畿地區百官和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及弘農七郡的官員,甚至皇太子、三公也在其監察的范圍之內。

第三是設置丞相司直。丞相司直是丞相的屬官,說起來是協助丞相監察不法官員的,實際上也起著監察丞相的作用。

御史中丞、司隸校尉、丞相司直是武帝時期建立起來的三大監察系統。這三大監察系統互相監督,大大加強了皇帝對中央百官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從而保證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創立年號,變革歷法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創立年號,同時也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以當年為元鼎四年,并將此前之年追改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均為6年。

董仲舒曾在對漢武帝的“天人三策”里,曾經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的建議,其中,改正朔就是要改變歷法。

漢武帝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在統一的國家制度下頒布歷法的皇帝。漢初時繼續沿用了秦朝的《顓頊歷》,以建亥之月(十月)為歲首,年終置閏。但到漢武帝時,《顓頊歷》漸漸與實際天象不符,把閏月總是放在閏九月,也不能適應農業生產對掌握季節的需要。于是,司馬遷等人再次向漢武武帝提議改歷。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宣布廢除《顓頊歷》,改訂禮制和歷法。改用由司馬遷、落下閎、唐都、鄧平等人創制的新歷——太初歷。“太初”的意義是宇宙的開端,武帝以此命名這部歷法,象征太初年間的“改元更化”。

《太初歷》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它規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開始采用有利于農時的二十四節氣,并規定無中氣(每月兩個節氣,月初為節氣,后半月的為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太初歷》還根據天象實測和多年來史官的記錄,得出了135個月的日食周期,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歷紀月不相合的矛盾。這是我國歷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問世以后,這部歷法一共行用了189年。

尊經興學,教化萬民

秦漢之際,儒家多難。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對儒生溺冠辱罵,這個學派遭到各種貶絀。儒學的復興,始于文景時期,完成于武帝時代,其間有兩大舉措:

第一,置“五經博士”。在文景時期,儒學共立了《詩》、《春秋》三經博士。公元前136年,漢武帝趁竇太皇太后病重之機,在中央政府設立了一項新的官職,總稱為“五經博士”。

所謂“五經”,是經典儒學六藝中的《詩》、《禮》、《易》和《春秋》五種學術。博士,本是秦官的一種,為太常治下屬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實際職責是在國事決策過程里充當顧問的角色。顧名思義,“五經博士”就是專門整理“五經”的博士官。這個官職的設立,歷來被學者們看作儒學發展史的一座里程碑,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重要標志之一。

“五經博士”的設立應該與當時文化的繁榮有直接的關系。經濟的發達必然促進文化的昌明,這是人類社會演進的客觀規律。

第二,興辦太學,推廣郡學。由政府面向廣大國民辦教育,始于漢武帝。公元前130年,董仲舒建議改革太學的教學內容,專用儒經,“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非儒經不得立為博士。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公元前124年6月,漢武帝根據御史大夫公孫弘的奏議,向天下郡國頒布《勸學興禮詔》,為五經博士招收弟子,興辦了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完全用儒家“五經”為課程,教師聘請儒學博士擔任,辦學事宜全由丞相公孫弘主持。

此事是導致公孫弘由太常封侯而躋身相位的直接原因。從此,西漢確立了從全國察選博士弟子的制度。最初,太學中選博士弟子員額總50名,五經每經平均有弟子10人。這樣,博士弟子終于有了吃皇糧的編制定額,并且特許免其賦役。由天下郡國察選年齡在18歲以上,儀表端正者,送太常,得以從博士受業如弟子。補博士弟子者,從師讀經一年后參加考試,凡能通一經以上,補“文學掌故”之缺,其“高第”者,可以直接至郎中。如有“秀才異等”,才能超群者,上報。凡不能通過考試,無才能者,罷遣歸鄉。凡是才質優異的博士弟子者,按考試成績的等次補官。

太學的設置首開了我國歷史上“學而優則仕”的正規途徑,適應了國家培養官吏的需要,所以發展很快,到了西漢末年,博士弟子員就已經達到一萬人。

武帝還推廣文翁的經驗,“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他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典教育官僚、地主子弟。同時,還命令各郡國建立學校,講習儒家經書。

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封建官僚,但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國古代帝王中,辦教育熱情之高,成績之大,漢武帝當數第一人。他的一系列興教舉措,在中國和世界教育發展史上,皆屬劃時代的大事,具有深遠的影響。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元文宗天歷元年(公元1328年)生于安徽鳳陽貧農之家。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享年71歲。

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中,真正出身于貧窮的布衣之家,只有朱元璋一人。從赤貧的社會最底層坐上明朝開國皇帝的寶座,朱元璋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朱元璋從生活的重壓和時代的夾縫中艱難崛起,早年生活對他造成了永久的影響——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經驗,給了他無窮的財富:他目睹貪官污吏的橫行不法,知道社會的病根所在;他目睹貧苦農民掙扎在生死線上,了解百姓的內心訴求;他的不平之氣變成了除暴安良的俠氣;他的憐憫之心變成了拯救蒼生的一片仁心,這成了他日后謀事創業和治國平天下的“指南針”。

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而登上天子大位,雖然是時代的造就,但他個人的奮發與天資也是不可或缺的。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朱元璋的雄韜偉略影響了歷史進程,也為后世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樹立了楷模。

南征北戰,推翻元朝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月,濠州的土豪郭子興率著千余名少年以紅巾軍的名義攻進濠州,殺了州官,占領了濠州城。

三月,郭子興的部下在巡邏時,遇到了一個長相怪異、身著破爛僧衣的和尚。

這和尚說道:“請問這位大哥,你可是郭將軍門下?我叫朱元璋,是專程從鐘離的太平鄉趕過來的。我有個朋友也是濠州的義軍,他寫信給我,邀我加入紅巾軍,我今兒個就是來投軍的。”

守城門的紅巾軍道:“我看你的長相和行跡都相當的詭異,難保不是想混進城里的蒙古走狗,我們可不會上這個當!”說完就把朱元璋五花大綁捆了起來,抓進城里去向郭子興報告。

郭子興見守城的士兵推著一個衣著襤褸的和尚進門,正要問發生了什么事,卻被眼前這個和尚的長相嚇了一跳。郭子興心道:“沒想到世上竟有如此丑陋怪異的人。雙眼凸出,眼尾上吊,再配上一個又圓又大的鼻子以及滿臉的黑斑。這副尊容,真可謂是鐘馗再世啊!”

郭子興問道:“這和尚做了什么非法的事,為何要把他綁成這樣?”

士兵道:“咱們懷疑這和尚是蒙古走狗想要混進城來,所以才把他捆送到將軍面前。”

朱元璋此時雖被五花大綁,可是他不但沒有因此膽怯,反而大聲喊道:“我朱元璋真的不應該隨便聽信友人的謠言啊!說什么郭子興是天下群雄中見識最廣、最值得跟隨的人。在我看來,這真的是可笑的傳言!郭子興不懂得知人、用人,居然還想要和人爭天下,真的是笑掉人家的大牙啊!想我朱元璋不辭萬難地趕到濠州來投軍,居然被當蒙古走狗捉了起來。如果要我投到這種人的營下,我還不如去過我那托缽云游四方的日子。罷了,罷了,廢話少說,要殺就殺,要剮就剮,老子我是絕對不會吭一聲的。”

郭子興見朱元璋一副口齒伶俐、盛氣凌人的樣子,于是走到他的面前,一邊為他解開身上的繩索,一邊說:“你說我郭子興不懂得知人、用人,那你就未免太小看我了。這位壯士請你息怒,我們才剛打下濠州城,所以在巡邏時自然會比較小心謹慎,這一點,還請你原諒弟兄們的無理。我郭子興不但不會動你一根毫毛,還要讓你跟在我身邊,好看看你有什么樣的表現。”

加入紅巾軍后的朱元璋果真有非常杰出的表現,每次作戰,不但表現得很勇敢,同時能以各種計謀來獲取勝利。郭子興對此非常高興,立刻把朱元璋升為九夫長,并把自己的養女馬秀英許配給他。此后,遇到要緊的事,郭子興總會把朱元璋找來,和他一起商量討論;遇到重要的戰斗任務,也常交給朱元璋。就這樣,朱元璋成為郭子興最重要的助手。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興派兵攻占和州,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在紅巾軍的猛烈攻勢下,和州順利地被朱元璋等人攻下,甚至還有十幾萬人前往歸降,使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聲勢更盛。

然而,當時起義車諸將的成分相當復雜,紀律又差,時常在出征時燒殺擄掠。他們又欺負朱元璋年輕,完全不肯聽從朱元璋的命令。

某日,朱元璋把將領們找來,說道:“和州的防御工程需要好好地加強,不如咱們乘著休兵的機會,好好地把城墻修補起來。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已經做了分配,分別由各位將軍率領將士們一起修筑,限三天之內完工。如果無法如期完工的話,我將依法懲處,絕不寬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曲县| 涞源县| 高陵县| 金寨县| 封开县| 房产| 赞皇县| 台山市| 额济纳旗| 革吉县| 定南县| 鹰潭市| 太湖县| 南安市| 安国市| 翼城县| 宜昌市| 德庆县| 鄢陵县| 贡嘎县| 四川省| 望城县| 凯里市| 丘北县| 武汉市| 鄱阳县| 麻栗坡县| 巨野县| 姚安县| 荣昌县| 奇台县| 三门峡市| 龙海市| 邵东县| 西贡区| 金寨县| 兰考县| 旬邑县| 临泉县| 临邑县|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