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會計學的基礎知識(3)
- 經理人必備會計與財稅知識
- 孫健 趙濤 許進
- 5465字
- 2014-11-22 12:01:27
固定資產930000實收資本1030000
資產合計1630000負債與所有者權益合計1630000
類型Ⅱ:一項經濟業務的發生同時涉及權益和資產,使企業權益和資產同時減少。
〔例3〕接前例,華翔公司在2003年1月6日以銀行存款歸還到期的銀行借款200000元,這就使公司短期借款減少200000元,同時使公司的銀行存款減少200000元,因此權益和資產同時減少相等金額,會計等式保持平衡。該項經濟業務后的資產負債表如表2-5所示。
表2-5資產負債表
編制單位:華翔公司2003年1月6日計量單位:元
項目金額項目金額
現金10000短期借款280000
銀行存款112000應付賬款120000
原材料272000
應收賬款106000
固定資產930000實收資本1030000
資產合計1430000負債與所有者權益合計1430000
類型Ⅲ:一項經濟業務的發生只涉及資產一方,使企業一項資產增加,另一項資產同時減少。
〔例4〕接前例,華翔公司在2003年1月9日從銀行存款賬戶中提取現金5000元,這就使企業現金資產增加5000元,同時使企業銀行存款資產減少5000元,企業資產總量不變,會計等式保持平衡。該項經濟業務后的資產負債表如表2-6所示。
表2-6資產負債表
編制單位:華翔公司2003年1月9日計量單位:元
項目金額項目金額
現金15000短期借款280000
銀行存款107000應付賬款120000
原材料272000
應收賬款106000
固定資產930000實收資本1030000
資產合計1430000負債與所有者權益合計1430000
類型Ⅳ:一項經濟業務的發生只涉及權益一方,使企業一項權益減少,而另一項權益同時增加。
〔例5〕接前例,華翔公司2003年1月14日向銀行借入短期借款20000元,直接用于償還企業所欠部分賒購商品貨款,這就使企業應付賬款減少20000元,同時使企業短期借款增加20000元,企業權益總量不變,會計等式保持平衡。該項經濟業務后的資產負債表如表2-7所示。
表2-7資產負債表
編制單位:華翔公司2003年1月14日計量單位:元
項目金額項目金額
現金15000短期借款300000
銀行存款107000應付賬款100000
原材料272000
應收賬款106000
固定資產930000實收資本1030000
資產合計1430000負債與所有者權益合計1430000
以上四種經濟業務類型是按“資產=權益”這一會計等式進行的分類。
如果我們按“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會計等式進行分類組合,涉及資產和權益的經濟業務可以分為9種形式,任何一種形式的經濟業務都不會破壞會計等式的平衡關系。9種形式的經濟業務概括如下:
一項資產增加,一項負債增加;
一項資產增加,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
一項資產減少,一項負債減少;
一項資產減少,一項所有者權益減少;
一項資產增加,另一項資產減少;
一項負債增加,另一項負債減少;
一項負債增加,一項所有者權益減少;
一項負債減少,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
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另一項所有者權益減少。
企業資金的運動過程,是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化的過程,也是企業取得收入、發生費用和獲取利潤的過程。收入、費用和利潤三個要素的數量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收入-費用=利潤(或虧損)
由于收入、費用、利潤三者反映的是資金運動的動態狀況,因此,這一等式也稱為動態會計等式。
第5(節)理解會計的游戲規則——會計假設與核算原則
一、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所謂游戲的規則,我們在這里指的是會計這項工作的本質和一些基本原則,會計工作也是人們為了使經濟活動更加規范、公平而制定的一系列規則,在企業管理工作中的體現。既然有規則,那么要想做好會計工作,我們就不能不對此有所了解。了解會計工作的游戲規則我們應當從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與會計核算的原則入手。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會計人員對會計核算所處的變化不定的環境所作出的合理的判斷,是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是會計核算和監督工作的范圍。會計主體這一前提,界定了會計核算與監督工作的空間范圍,明確了會計工作人員的立場。這一前提的主要意義在于,一方面,它將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與該主體所有者及職工個人的經濟活動區分開來;另一方面,它將該主體與其他主體的經濟活動區分開來。這里需要明確的是,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說來,法律主體必然是會計主體,而會計主體卻未必是法律主體。也就是說,會計主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例如,獨資及合伙企業所擁有的財產和債務,在法律上均視為所有者個人財產的延伸部分,其經營活動視為所有者的個人行為,也就是說,企業的利益與行為和個人的利益與行為是一致的,因而在法律上獨資企業及合伙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但是,獨資企業及合伙企業都是經濟實體,在會計處理上都應作為會計主體,將其財務活動與所有者個人的財務活動區分開來。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會計主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根據正常的經營方針和既定的經營目標持續經營下去。也就是說,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或清算,其所持有的資產將正常運營,所負擔的債務將正常償還。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義在于,它可使會計原則建立在非清算基礎之上,從而為解決很多的資產計價與收益確認問題提供了基礎。會計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會計原則與會計處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會計主體持續經營的基礎上的。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活動人為地分割為若干個相等的時間間隔,從而為及時地反映主體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提供基礎。會計分期這一前提的主要意義在于,它界定了會計信息的時間段落為權責發生制、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配比原則、及時性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及謹慎性原則等奠定了理論與實務的基礎。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會計期間,也是企業及有關部門及時獲得會計信息,充分發揮會計的反映和監督職能的需要。
從理論上講,將會計年度的起始點定在企業經營活動的淡季比較合適,因為在企業經營活動的淡季,業務量相對較少,便于企業會計人員對會計要素和本年度盈虧進行計量。西方國家的許多企業正是將企業的會計年度起始日定在企業經營活動的淡季。但是這一作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淡季資產負債表所反映的財務狀況缺乏代表性。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訖日期采用公歷日期”。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采用貨幣作為統一計量單位,記錄、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情況。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義在于:確認了以貨幣為主要的、統一的計量單位以后,它就和其他三項基本前提一起,為各項會計原則的確立奠定的基礎。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貨幣計量是以貨幣價值不變、幣值穩定為前提的。對于會計核算如何反映幣值變動的影響,則應由通貨膨脹會計加以解決。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核算應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擇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境外企業向國內有關部門編報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上述會計核算的四項基本前提,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沒有會計主體,就不會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不會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也就不會有現代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二、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會計核算的基本規則,它體現著社會化大生產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反映著商品經濟條件下會計核算的基本規律,是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類:體現總體性要求的一般原則包括客觀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和一貫性原則;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般原則包括相關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和明晰性原則;體現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則包括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和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體現會計修訂性慣例要求的一般原則包括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
1.體現總體性要求的一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
客觀性原則是對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會計作為一個人造的信息系統,它必須為企業的內部管理者、企業外部的相關利益關系人及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提供會計信息,作為其進行決策的依據。如果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不能客觀的反映企業的實際經濟情況,則有關方面不僅不能了解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甚至會依據這些非客觀性的會計信息作出錯誤的決策。
客觀性原則體現在會計核算的全過程。會計確認時,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作為依據;會計計量時,同樣必須以真實的、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作為計量對象;會計報告必須如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得弄虛作假。
具體來說,客觀性原則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即真實性和可靠性。
真實性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所提供的信息應當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每一項會計記錄都應當以合法的憑證為依據,據實記錄。在會計核算中,應當保證賬證、賬賬、賬表和賬實之間相互一致。
可靠性是指,會計核算工作中,對于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不受主觀意志的左右。
(2)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應當符合有關法規和制度的規定,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相互可比。這一原則有利提高會計核算資料的有用性。
從實際的經濟活動過程來看,一方面,企業的外部利益關系人需要了解企業的會計信息,以便作出正確的決策,但是,這些會計信息使用者不僅要求了解企業某一會計期間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而且要求了解企業不同時期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同時,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不僅需要比較企業不同時期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變化趨勢,還需要比較本企業同其他企業之間的財務信息資料;另一方面,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者,需要借助于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作為宏觀經濟決策的依據。這客觀上要求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夠相互可比,便于分析、匯總,以滿足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需要。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工作時,必須遵循可比性原則。也就是說,對于同一企業在不同地點發生的相同類型的經濟業務,應采用一致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對于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類型的經濟業務,也應當盡可能地采用一致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
可比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選擇會計程序或方法時,應選擇國家有關法規制度統一規定的會計處理程序或方法。這里必須明確的是,可比性原則是以客觀性原則為基礎的。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是企業會計的目標,可比性原則應當服務于這一目標。這就要求企業在選擇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時,應著眼于客觀性原則的實現,不能為了一味追求可比性而導致客觀性原則的喪失。
(3)一貫性原則。
一貫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應當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一般情況下不能隨意變更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
在這里首先必須對可比性原則與一貫性原則作出正確的理解。可比性原則主要要求不同企業盡可能采用統一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以便會計信息的相互可比,強調的是一種橫向的會計信息比較;一貫性原則要求同一會計主體在不同時期盡可能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強調的是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的縱向比較。從總的方面來說,可比性原則與一貫性原則都是屬于可比性的范疇。
在企業的會計核算中,某些相同的業務往往存在著多種可供選擇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比如說,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一次加權平均法、計劃成本法等多種可選擇的處理方法;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可選擇的方法。對于這些會計處理方法,企業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加以選擇應用。但是,為了保證企業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資料相互可比,便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企業必須選用一種會計處理方法,并前后各期保持一致,同時,企業對于會計報表的指標口徑、核算內容及編制規則,也應當前后各期保持一致。
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會計核算保持前后各期的對比關系,對于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具有重大意義。某些企業或個人通過會計處理程序或方法的變更,人為地操縱企業的資產、成本和利潤等指標,在會計核算上弄虛作假,粉飾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一貫性原則的要求,可以防止這一現象的出現。
與上述的可比性原則一樣,一貫性原則同樣以客觀性原則為基礎。也就是說,一貫性原則并不要求單純的一貫性,實施這一原則的目的是實現企業的會計目標。如果企業所采用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已不符合客觀性原則的要求,企業就應當對所采用的程序和方法作出適當的變更。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當企業的經營情況、經營范圍和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時,或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發生重大變動時,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能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同時,企業應當將變動的情況、原因及對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的影響以適當的方式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揭示。
2.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