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本領8智慧是守護財富的條件——把成功規則用于理財實踐(1)
- 決定男人一生的3件大事與36種本領
- 盛寧編著
- 4681字
- 2014-11-22 15:30:42
會學的男人是智慧的。智慧的男人一定知道怎樣守護財富。學習高手的理財經驗,把成功規則用于理財實踐,是男人守護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
理財實踐中的成功規則
成功的理財離不開對成功規則的運用。理財實踐中的成功規則是男人成功理財的重要保障。
1.目標確定
每個人對金錢物質的追求都是各有不同,有人或許圖的只是三餐溫飽,有人羨慕有車有房生活,有人只想存筆錢早點享受天倫之樂,那你呢?把你所要追求的目標寫下來吧,讓它使你對理財更加有明確感,更能時時鼓勵你!
2.詳細的計劃
有了目標后,就要有詳細的施展計劃,是開源呢還是節流呢,每個人都要依自己的實際能力和現在的資產情況做一個了解后再展開計劃。
(1)開源方面可以考慮:從投資自身能力開始,嘗試一些自己比較在行的投資項目,如果沒有財務資本可以支撐就先做好自己現有的工作。
(2)節流方面可以考慮:普通百姓無非是衣食住行,從這些方面入手尋找適合自己的省錢方法,相信也會有很多收獲的。若是還搞不清把錢花到哪方面的朋友,從記好開支明細賬開始。
3.冒險的精神
大家在做開源投資時必須要有冒險的精神,收益越高的項目(如房產\黃金\股票等)所帶來的風險也越高,這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如果你沒有冒險精神的話,就建議你把資金存入銀行吧,那是最沒有風險的,但相對收益也是最低的。
4.頑強的毅力
當計劃實施后,靠的就是頑強的毅力了,賬是不是到了一半又沒記呢?沖動購物的毛病是否又犯了呢?又買回一大堆沒有用的東西了嗎?又或者工作堅持不下去了呢?要知道理財靠的就是毅力和堅持,除非天上掉黃金又或者哪天讓你一夜暴富,否則,作為老百姓的我們就要靠踏踏實實地堅持,相信積少成多,才能有收獲。
5.不服輸的精神
股市輸了?買的房產跌價了?或者帳本上又多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沒有關系,有了總結就有了經驗,不是嗎?告訴自己,為了自己之前所立的目標,一定不能服輸。
6.永遠向成功的人學習
多學習點別人的成功之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相信大家的理財經驗多少也能讓你收益一點的,每天一點點,久了你也能成為一個理財行家!
理財務實+聰明規劃+一點點不怕麻煩=新節儉主義=完成普通人普通的夢想。
把這些成功規則應用于你的理財實踐中,相信你也會有所收獲的,不信你試試。
把握投資理財的黃金分割線
黃金分割是一種古老的數學方法。黃金分割的創始人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他在當時十分有限的科學條件下大膽斷言:一條線段的某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于另一部分同整個線段的比即0.618,那么,這個比例會給人一種美感。后來,這一神奇的比例關系被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柏拉圖譽為“黃金分割律”。
黃金分割線的神奇和魔力,在數學界還沒有明確定論,但它屢屢在實際中發揮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攝影中的黃金分割線,股票中的黃金分割線……同樣,黃金分割線在個人的投資理財規劃中也有著神奇的效果,妙用黃金分割線也可使資產安全地保值增值。
1.投資負債要成比例
林浩是廣州一家飲食集團下屬分公司的財務部長,妻子也在一家財務公司任職,孩子正在讀小學,還要供養2位老人。林浩每月的家庭總收入在11000元左右,這個收入在廣州市來說只能算是個小康之家,日常節余也不多。但是,多年來林浩一家的資產一直穩步增長,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原來,專業出身的林浩非常關注自己家庭的財務規劃,對家庭的每一筆投資都非常慎重。他在日常的工作中還創造性地總結出“黃金分割線”的家庭理財辦法。即資產和負債無論怎樣變動,投資與凈資產的比率(投資資產/凈資產)和償付比率(凈資產/總資產)總是約等于0.618。這正是他所謂的理財黃金分割點。多年來,林浩一直在這個理財黃金分割點的指引下不斷調整投資與負債的比例,因而,家庭財務狀況相當穩健。
2002年時,林浩的父母相繼去世,林浩每月的負擔減輕了2500多元,還分得了7萬多遺產。一年后,隨著林浩在銀行的存款快速增加,黃金分割點有失衡的可能,于是林浩決定做點投資。
2.投資額度要設上限
當時林浩的家庭總資產:包括銀行存款、一套109平方米的三居室、貨幣市場基金和少量股票,總價值為105.5萬元,其中房產尚有28萬元貸款沒有還清,凈資產(總資產減去負債)為77.5萬元,投資資產(儲蓄之外的其他金融資產)有39萬元,林浩的投資與凈資產的比率為39÷77.5=0.503,0.503遠低于黃金分割線,投資與凈資產的比率低于0.618時,意味著家庭有效資產還未得到合理的分配,沒有達到“錢生錢”的目的。這說明加大投資力度是很有必要的。
要讓資金最快增長,毫無疑問,第一要件是多投入資金。但是因為存在著虧損的可能性,所以林浩給投入的資金量設定了上限。加大投資額的同時也要考慮家庭的償付能力,在償付比率合理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理財投資。這就是林浩家庭財務一直很穩健的原因。而大部分人進行理財投資時,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償付能力。
3.借款可優化財務結構
在經濟風險膨脹的今天,如果償付能力過低,則容易陷入破產的危機。償付比率衡量的是財務償債能力的高低,是判斷家庭破產可能性的參考指標。林浩的家庭總資產為105.5萬元,其中凈資產為77.5萬元,而他的房貸款還有近28萬元未還。按照償付比率的計算公式,林浩的償付比率為77.5÷105.5=0.735。
從林浩多年的財務經驗看,變化范圍在0~1之間的償付比率,一般也是以黃金分割比率0.618為適宜狀態。如果償付比率太低,則表示生活主要依靠借債維持,這樣的家庭財務狀況,無論債務到期還是經濟不景氣,都可能陷入資不抵債的局面。而如果償付比例很高,接近1,則表示自己的信用額度沒有充分利用,需要通過借款來進一步優化其財務結構。
0.735是個比較理想的數字,即便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這樣的資產狀況也有足夠的債務償付能力,但0.735遠高于黃金分割率,可見林浩資產還沒有得到最大合理的運用,信用額度也沒有充分利用。當然,0.735的償付比率增加了林浩投資住宅房的信心。
林浩開始尋找符合自己財務的住宅房投資,一方面他要使有效資產得到合理的運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證家庭財務的償付比率在黃金分割線左右。
由此看來,黃金分割點可以作為投資理財的一個度量。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有些保守的人,把錢都放在銀行里生利息,認為這種做法最安全且沒有風險。也有些人買黃金、珠寶寄存在保險柜里以防不測。這兩種人都是以絕對安全、有保障為第一標準,走極端保守的理財路線,或是說完全沒有理財觀念;或是也有些人對某種單一的投資工具有偏好,如房地產或股票,遂將所有資金投入,孤注一擲,急于求成,這種人若能獲利也就罷了,但從市面有好有壞波動無常來說,憑靠一種投資工具的風險未免太大。
有部分的投資人是走投機路線的,也就是專做熱門短期投資,今年或這段時期流行什么,就一窩蜂地把資金投入。這種人有投資觀念,但因“賭性堅強”,寧愿冒高風險,也不愿扎實從事較低風險的投資。這類投機客往往希望“一夕致富”,若時機好也許能賺大錢,但時機壞時亦不乏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的活生生的例子。
不管選擇哪種投資方式,上述幾種人都犯了理財上的大忌:急于求成,“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缺乏分散風險的意識。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發達和加入WTO、國際市場的大開,國人的投資渠道也愈來愈多,單一的投資工具已經不符國情民情,而且風險太大,于是乎有“投資組合”的觀念應運而生,目的既為降低風險,同時也能平穩地創造財富。
目前的投資工具十分多樣化,最普遍采用的有銀行存款、股票、房地產、期貨、債券、黃金、共同基金、外幣存款、海外不動產、國外證券等,不僅種類繁多,名目亦分得很細,每種投資渠道下還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若不具備長期投資經驗或非專業人士,一般人不容易弄清楚。對于一般大眾對基本的投資工具要有所了解,并且認清自己是傾向保守或具冒險精神,再來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量力而為”選擇較有興趣或較專精的幾種投資方式,搭配組合“以小博大”。投資組合的分配比例要依據個人能力、投資工具的特性及環境時局而靈活轉換。個性保守或閑錢不多者,組合不宜過于多樣復雜,短期獲利的投資比例要少;若個性積極有沖勁且不怕冒險者,可視能力來增加高獲利性的投資比例。各種投資工具的特性,則通常依其獲利性、安全性和變現性(流通性)三個原則而定。例如銀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變現性也強,但獲利性相對較低;股票、期貨則具有高獲利性、變現性也佳但安全性低的特性;而房地產的變現能力低,但安全性高,獲利性(投資報酬率)則視地段及經濟景氣而有彈性。
配合大經濟環境和時局變化,一般說來,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明顯時,投資專家鼓勵投資人增加變現性較高且安全性也不錯的投資比例,也就是投資策略宜修正為保守路線,維持固定而安全的投資獲利,靜觀其變,“忍而后動”。經濟回蘇,投資環境活絡時,則可適時提高獲利性佳的投資比例,也就是冒一點風險以期獲得高報酬率的投資。
了解投資工具的特性及運用手法時,搭配投資組合才是降低風險的“保全”作法。目前約有八成的人仍選擇銀行存款的理財方式,這一方面說明大眾仍以保守者為多,另一方面也顯示,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投資組合中最保險的投資工具仍要占一定比例。理財專家認為,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投入高風險的投資項目?!巴顿Y組合”乃是將資金分散至各種投資項目中,而非在同一種投資中作組合。有些人在股票里玩組合,或是把各種共同基金組合搭配,其實質上仍然是“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做法,故依舊是不智之舉。
巴菲特“三要三不要”理財法
巴菲特和索羅斯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投資家,但二人的投資風格各異,索羅斯喜歡激進和冒險,崇尚“要么賺很多錢,要么賠很多錢”;而巴菲特則看中穩健投資,絕不干“沒有把握的事情”。中國人受傳統觀念影響,一般不喜歡冒險,且多數人不具備索羅斯那樣超乎尋常的承受力和判斷力,所以,巴菲特投資理念精華的“三要三不要”理財法更適合中國投資者。
1.要投資那些始終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企業
巴菲特總是青睞那些經營穩健、講究誠信、分紅回報高的企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價波動,確保投資的保值和增值。而對于總想利用配股、增發等途徑榨取投資者血汗的企業一概拒之門外。
2.要投資資源壟斷型行業
從巴菲特的投資構成來看,道路、橋梁、煤炭、電力等資源壟斷型企業占了相當份額,這類企業一般是外資入市購并的首選,同時獨特的行業優勢也能確保效益的平穩。
3.要投資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業
巴菲特與一般人只注重概念、板塊、市盈率的投資方式不同,凡是投資的股票必須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較好行業前景的企業。不熟悉、前途莫測的企業即使被說得天花亂墜也毫不動心。
4.不要貪婪
1960年的美國股市牛氣沖天,到了1969年整個華爾街進入了投機的瘋狂階段,每個人都希望手中已經漲了數倍的股票一直漲下去。面對連創新高的股市,巴非特卻在手中股票漲到20%的時候就非常冷靜地悉數全拋。后來,股票出現大幅下跌,貪婪的投資者有的血本無歸,有的傾家蕩產。
5.不要跟風
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現了所謂的網絡概念股,一些虧損、市盈率極高的股票一沾上網絡的邊便立即雞犬升天。但巴非特卻不為所動,他稱自己不懂高科技,沒法投資。一年后全球出現了高科技網絡股股災,人們這才明白“不懂高科技”只不過是他不盲目跟風的借口。
6.不要投機
巴菲特的“投資不投機”是出了名的,他購買一種股票絕不在意來年就能賺多少錢,而是在意它是不是有投資價值,更看中未來5~10年能賺多少錢。他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擁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個早晨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
投資之父鄧普頓的16條投資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