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農民工政策(3)

第一,農民工有推動市場競爭的力量。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基本形式是競爭,競爭的手段主要包括價格、質量和服務等等。正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后,黨和國家才做出了“鼓勵和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地區間的有序流動”的規定。完全可以這樣認為,農民工的優勢和力量只有在市場競爭中才能充分展現出來。概括地看,農民工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一是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大批廉價勞動力供給充分,促進了我國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的發展,創造出了極大的生產力。加入WTO以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最大優勢還是勞動資源豐富和價格低廉,因而農民工對我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產品生產,爭取擴大出口的外向型“走出去”發展戰略,增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口創匯實力是一支勁旅。二是在民營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成為主體力量。2002年,僅全國鄉鎮企業中的個體私有企業就有1億農民工在其中就業。農民工的成長和成熟,為我國的民營和非公有制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沒有農民工就難以有多種所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壯大。多元化的經濟組織發展勢頭越喜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就越快。可見,農民工在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形成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力量。

第二,農民工是艱苦創業的代表力量。億萬農民工以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優秀品質,挑起了城市里“苦、臟、險、重”的重擔。在經濟建設的戰場上,在都市生活的諸多領域,從國家重點工程的每一根鋼筋、每一袋水泥,到高樓大廈的一磚一瓦、一階一層;從一批批發燙的產品部件,到一擔擔新鮮誘人的蔬菜;從星級賓館的廚師,到照顧老人、兒童的家庭服務員,他們都不挑不揀,樂此不疲地默默勞作著,正是有了這些艱苦創業的農民工,眾多從事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精英們,才得以在寬敞舒適的環境里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莘莘學子面前無憂無慮地釋疑解惑。可以說,農民工的艱苦創業為新經濟發展運行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生存條件,是對傳統和現代經濟的有益補充和映襯。離開了農民工,離開了他們所具有的艱苦創業精神,不要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恐怕就連如今城市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也難以滿足。“櫻桃好吃樹難栽”,小康社會等不來。農民工自身所保持的艱苦創業的優秀品質,符合黨的十六大“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斗”的要求,農民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農民工是創業示范帶動的骨干力量。無數生動的事實和鮮活的數字告訴我們,農民工的流動不僅增加了個人的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們經過打工生涯的錘煉,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學到了本領。出現了一種始料不及的新變化:他們或在務工地成為頗具影響的“領軍人物”,將家鄉的更多農民吸引、組織到勞務大軍中,帶領其脫貧致富;他們或利用打工形成的資本積累,回鄉創辦各種類型的經濟組織,成為如今的“創業之星”。他們促進了家鄉先富帶后富的轉變,產生了強大吸引力、凝聚力,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成為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帶頭人和排頭兵。

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生力軍,農民工的作用是巨大的,其影響是深遠的。

26.農民工維權與統籌城鄉發展有啥關系?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城市統籌發展,就是把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整體,統一規劃,通盤考慮;把城市和農村存在的問題及相互因果關系綜合起來統一研究,統一解決。不再就農村說農村,就城市說城市,跳出“城鄉兩策,重城抑鄉”的思維定勢,從解決“三農”問題著眼,優先考慮農村;從城鄉各自的小循環小系統走向城鄉一統的大循環大系統;發揮城市輻射帶動和城鄉之間的關聯優勢,寓鄉于城,移城于鄉,使城市有鄉村的田園風光(山水園林城市),農村有城市的現代設施和文明(都市村莊),以城帶鄉,以鄉促城,互為市場,交相映輝,資源共享,共贏共用,經濟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城鄉之間是互為依存的,共榮共辱的。農民窮工人富不了,農產品沒銷路工人難免要下崗;城市工人下崗,消費拉不動,農產品就賣不出好價錢,農民收入就減少。在原有城鄉分離框架下,解決“三農”問題路子越走越不通,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用新“三化”(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作為帶動“三農”問題解決的明確主線。農村的變革使廣大農民在鄉鎮企業就地當工人,進小城鎮當居民,進城務工當工人,加入工人階級隊伍做主人。尤為重要的是農民創造的鄉鎮企業和小城鎮靠農村農業哺育,靠城市輻射帶動,成為孿生的兩支重要力量,在城鄉之間形成新的一員。一方面承接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一方面向農村和農業進行輻射,起到“二傳手”的作用。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理念脫穎而出并成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決策,從而使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成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局中的重要“抓手”。有了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城市傳過來的“球”,農業和農村才能接得住,投得進,得高分。這種工農聯盟新形式方興未艾,經久不衰,不僅使農民可以轉換“身份”,還可以使他們離鄉進城,過上世代未有的好日子,既安居又樂業。

27.農民工維權與解決“三農”問題之間有什么聯系?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和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距的擴大,農民、農業收入減少且增收困難,“三農”問題變得更加突出。這種“社會現象”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就業轉移,出現了新興的農民工群體。農民工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找到了一條嶄新的途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種貢獻,從深層次的社會發展的角度考察,主要表現在:

1.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了轉移。在開放的形勢和比較利益的驅使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流向城鎮。根據有關調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有80%以上進入城鎮,目前,鄉鎮和城市中已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約1.2億人,在未來的20年時間里,預計我國大約將有2~3億的農民脫離土地加入農民工的行列。農民工實現的剩余勞動力轉移,有利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最大結構性問題。假如沒有農民工帶來的上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仍停留在原來的水平,農民的收入不能增加,不僅導致突出的經濟發展矛盾,而且還會引發嚴重的政治社會問題。

2.打開了城鄉分割的局面。風起云涌的民工潮,從萌動之初就直接對傳統的城鄉分割二元體制造成了沖擊。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逐步打破了在我國實行40多年的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的堅冰,使我國農村改革突破傳統的相互封閉的城鄉關系,為農村經濟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內進行生產要素的重組創建了條件。

3.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現代化的過程就是非農產業逐步增加,農村人口逐步減少的過程。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報率很高,收入總量也不會很大。這種資源分配格局亦即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不改變,農民難以富得了。農民工的出現,使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2000年,農民工外出務工收入中第二產業收入占68.7%,第三產業收入比重從開始的10%以下上升到26.4%。而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第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1996年美國26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中就有240萬個來自服務業。發達國家每增加一名第二產業人員,就要相應地增加2~3名第三產業人員。我國的農民工就業結構基本是在二、三產業,這就順應了現代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的發展規律,自覺地調整和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促使我國走上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農業資源的正確軌道。

因為農民工對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占據著獨特的地位,那么,最大限度地維護好他們的權益,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穩定,進而保證城鄉社會經濟統籌發展,保證“三農”問題順暢而持久地解決。

28.農民工維權與勞動關系多元化之間有什么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勞動關系的企業化、契約化和市場化特征日益明顯,各種利益主體漸次發育成熟。矛盾磨擦與協調合作并存,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態勢。企業作為獨立的經營實體和勞動力的使用者,其自主權利不斷增強,與此同時,農民工在勞動關系中處于相對弱勢和被動地位,以致其勞動權利和經濟利益受侵害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在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如何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保持勞動關系和諧和穩定,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的社會問題。

勞動關系多元化中,工會將要對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發揮主要協調作用。

一是依法協調,工會參與勞動關系的協調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組織行為,勞動法律體系是工會協調的依據,通過勞動合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來明確有關涉及農民工切身利益的法律規定。工會法律監督體系,是工會參與協調的保證,可對企業集體合同每年進行1~2次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履行合同。

二是政策協調。這是工會組織的高層次協調,要求工會廣泛聽取農民工的建議和意見,把農民工關心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反映給政府,建言獻策,從政策制定的源頭上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三是機制協調。當前要重點抓好兩大機制的建設,即建立和完善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這是《勞動法》賦予的權益;堅持和發展職代會制度,這是我國政體決定的,要依靠和發揮這兩大機制來調整勞動關系的矛盾。四是預先協調。運用“預警、預報、預測、預防”四項措施來調整勞動關系,千方百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29.農民工進行雙向維權有何法律依據?

農民工建立雙向維權機制的法律依據很多,如《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規定等,還有其他許多有關的法律法規,如部頒規定,各省、市、自治區有關地方法規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的有關法律條文來建立雙向維權機制。

30.當前,農民工經濟權益受到侵犯的現象有哪些?

1.工資被無故或長期拖欠。

2.不能享受最低工資和基本生活保障。

3.不能享受同工同酬、按勞分配的公平待遇。

3.不能享受休息休假的權利,加班加點不能依法取得相應的加班報酬。

5.不能享受養老、失業和工傷醫療保險等福利待遇。

6.隨意遭處罰和克扣工資,無端遭辭退,并且不合理的押金也不退還。

31.為農民工維權有什么樣的社會意義?

第一,為農民工維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障。我國工人階級隊伍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工人階級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主力軍。因此,維護億萬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關重要。

第二,為家民工維權是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目前,農民工是全國建筑、紡織、采掘和一般服務業的勞動主體,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非農產業的各個領域靠辛勤勞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鱼县| 闽清县| 桂阳县| 林周县| 林州市| 寿宁县| 金川县| 枞阳县| 益阳市| 宣化县| 包头市| 阳谷县| 镇江市| 天镇县| 盐津县| 盐山县| 偏关县| 高碑店市| 永吉县| 玉溪市| 京山县| 东城区| 齐齐哈尔市| 岳阳县| 沛县| 大埔区| 高阳县| 河池市| 林西县| 上蔡县| 犍为县| 榆中县| 霍城县| 大名县| 宁陵县| 巫溪县| 皮山县| 鸡西市| 隆安县| 赤水市|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