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室內裝修業,首先要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還要具有2年以上的專業訓練或操作經歷;并且了解各類裝飾材料性質、用途、使用方法;掌握室內裝修的工藝過程;有一定設計知識和識圖能力,能按照圖紙進行作業處理;掌握安全操作技術規程,以及防毒、防火常識;室內裝修業的各個工種均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從業者必須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
17.從事餐飲業有哪些素質要求?
餐飲業是窗口行業,要求從業者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和基本素質。餐飲業包括的范圍很廣,大到賓館、飯店、機關與學校食堂;小到茶館、酒吧、飲食攤點、大排檔等。涉及的職業包括餐廳經理、廚師、飯店服務員、食品售貨員、送餐員、原料采購、洗碗工等。
從事該行業的基本素質要求有:
1.文化素質: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原料、營養學、衛生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如果在涉外飯店工作,還要有一定的外語會話能力。服務員應該不僅對本飯店經營的飯菜和酒水有足夠的了解,還要了解飲食知識、文化,了解心理學、社會學,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
2.心理素質:從事餐飲業的職業要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和端正的服務態度;能嚴格遵守職業紀律;能自覺抵制精神污染和金錢的腐蝕。
3.在生理方面,要求味覺、嗅覺靈敏,動作反應迅速,雙手及眼手協調能力強。無色盲、無口臭、無口吃、無皮膚病、無傳染病。
4.注重儀表、整潔大方、懂得禮儀。穿著打扮要適當,并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對于服務員還要求五官端正、言語流暢。
18.對修理業的從業人員有哪些素質要求?
修理業包括的范圍很廣,常見的如電器修理、機動車與人力車修理、鐘表眼鏡修理、上下水管道修理以及皮鞋、雨傘、皮包等物品的修理。從業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應聘于公司、企業,如自來水公司、天然氣公司、汽車修理廠等;也可自己租房開修理部或擺個修理攤。
從事修理業應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修理技術,要努力做到“手到病除”。
2.職業道德很關鍵,要堅持誠信,顧客至上,文明服務。
3.技術水平很重要。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要求從業者不斷地鉆研技術,學習新的方法,學會使用最新的檢測工具,提高服務水平。
19.從事家政服務業有哪些素質要求?
家政服務業的特點是進入家庭內就業,工作項目多而細,包括照看嬰兒、接送孩子、照顧老人和病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許多方面。另外,接觸雇主多。因此,對家政服務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比較高,主要應具備以下幾條:
1.身體健康,無傳染病;
2.人品好,無不良道德品質問題;
3.性格好,耐心細致;
4.善于溝通。應及時跟雇主反映各種情況,如出現問題要及時溝通解釋清楚,防止出現誤會。
20.農民工可以加入工會嗎?
工會組織的主體是職工,入會的惟一條件是社會身份。社會身份既具有階級性又具有群眾性。是不是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是界定農民工社會身份的惟一依據,而不是其他。
細分來看,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以工資為主要生活來源,這是現代工人階級的一個典型標志,這一條農民工已經具備;二是他們是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而不是勞動力的使用者,也就是與用人單位相對應的直接生產者,這一條農民工也完全具備。
農民工能不能加入工會,是一個涉及工會組織性質、成分的重要原則問題。因此,不僅要有準確的身份界定,還必須有充分的法律政策依據,并嚴格按照法律政策辦事。發展城鎮農民工入會主要來自三大法律政策依據:
第一個是《憲法》依據。《憲法》第二章第三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第三十五條又明明白白地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這就從兩個方面說明,第一,農民工作為中國農民在國家所有的法律規定面前,是與城鎮職工一樣平等的,絕無二等公民之說,所有公民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農民工都一樣享有,不能人為地將農民工列入“另冊”。《憲法》所賦予的結社權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這一權利對于廣大城鎮農民工來說,最集中表現為他們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已經得到了政府的確認,受到了來自法律的保護,是合法的。
第二個是《勞動法》依據。《勞動法》第七條規定:“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這就是說,既然承認農民工是勞動者,那他們就享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別的城鎮職工作為勞動者可以,同樣作為勞動者的農民工為什么不可以參加和組織工會?
第三個是《工會法》依據。新修改的《工會法》第三條規定:“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撓和限制。”《中國工會章程》的會員條件在第一條中的表述和《工會法》是完全一致的,兩者都將“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作為建會和入會的衡量標準。只要承認現階段的農民工同屬于工人隊伍的新成員,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參加和組織工會,就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不讓他們加入和建立工會,則是嚴重的違法行為。
21.農民工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有效地維護自身權益?
現實中,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農民工權益保護,農民工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勞動法所規定的基本勞動權在實行中受到了種種限制,勞動環境惡劣,工資被長期拖欠,職業病屢屢發生,生產事故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被非法搜身的事件不絕于耳。
因為缺少法律知識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不少人在權益受侵害時,采取的辦法不太可取。一種是依靠家鄉在打工地設立的勞務辦事處,遇到權益被侵害的事件,由辦事處和當地的勞動、司法、民政、公安打交道,以求問題的解決,也取得了一定的維權效果。另一種是請律師,直接到法院告狀打官司,這種辦法對于農民工,無論是支付訴訟費用,還是取證判決,乃至于執行等等都困難重重,不是真正好的維權辦法。還有一種就是不找政府、不找法院,以“同鄉會”等非法形式,甚至借助于打工者內部的“黑惡勢力”去“私了”,以求將維權問題“擺平”,但這種辦法往往會發展成為非法組織,不但達不到農民工維權的目的,而且輕則容易使他們墮入非法組織的泥潭,重則為壞人和心懷不可告人目的危險分子所利用。把本來善良可欺、求助無門的農民工引上歧途,最終敗壞農民工的聲譽和形象,是根本不可取的。
農民工維權的有效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依照《工會法》和《勞動法》的要求,加入和成立統一的工會組織。因為在企業和農民工的關系中,雇主方處于強者的地位,而農民工則處于弱勢地位。只有通過法律授予工會相應的維護權利,依靠工會集中職工的利益和意志,才能夠形成和企業主事實上的平等主體,才能保障在企業和職工之間簽訂真正平等的合同和協議。而工會具有法人資格,享有獨立的權利,獨立的財產并有能力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是工會維護農民工權益的優勢和基礎。政府則通過立法,保證工會權利的順利行使,并對妨害工會行使維護農民工權益的行為給予法律制裁。“組織起來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因此,農民工只有建立和加入工會組織,才是維護自身權益既合法又有效的辦法。
22.非農化轉移與農村經濟發展有何關系?
第一,農業人口減少可以提高農民的人均市場占有份額。將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其直接效果是減少了從事農業的人口,也就提高了剩下來的農民的人均市場占有份額,從而增加了農民的人均收入。未來15年,如果將城市化水平提高15個百分點,達到45%的世界平均水平,則將有2.5億農民變為非農職業者。這意味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民收入會自動增加15%。
第二,非農產業是我國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就全國而言,農業收入雖然依舊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自1996年以來,農業對農民收入增加的貢獻逐年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近年來農民收入之所以能夠增加,主要是依賴于非農產業。2001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366元,其中非農業收入1066.4元,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是55%。因此,從農民收入增長的來源結構看,農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賴非農業收入的增加,并且,非農產業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
比較我國東西部農民收入也可以看出,非農產業發達的地區正是農民最富的地區,如江、浙、粵。2000年,上海農民人均純收入5597.37元,其中第一產業純收入為789.09元,僅占14.10%。而貴州省農民純收入為1374.16元,第一產業純收入884.68元,比上海略高,但其比重卻達到64.4%。由此可以看出,東西部農民的主要差距不在農業收入,而在于非農業收入的差別,非農產業發達的地區,農民收入就高。
第三,非農產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的產業化經營。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非農產業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可以加快農業人口的非農化,從而為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創造條件。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創造出的規模效益無疑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非農產業的發展,可以形成大量反哺農業的資金,增加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為農業保護創造先決條件。
第四,鄉鎮企業是發展非農產業,大容量吸納勞動密集型就業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曾為農民外出就業立過汗馬功勞,最多的時候吸納了1.3~1.4億農民就業。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困難,未能進一步大量吸收農民工就業,甚至還排斥就業。但這并不等于鄉鎮企業不能再吸納農民就業。我國鄉鎮企業與世界一些國家的確認標準相比,它的實際人數相對偏高,資產、資本和經營的規模相對偏低,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這類企業就業投資較低,就業機制靈活,對就業人員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具有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巨大優勢,只要注意引導鄉鎮企業推進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鼓勵多種形式、多種所有制的發展,就能努力擴大鄉鎮企業就業的容量。
23.怎樣看農民工是先進生產力的推動者?
由大量農民工所形成的勞務經濟,已由當初的少量外出謀生行為演變為上億人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如今已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經濟學專家也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其價值絕不僅僅局限于流動就業者怎樣增加了收入,交流了信息,學到了本領,提高了素質,它的重大意義還在于,它具有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重大的歷史內涵。
我國的農村生產力在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由于人多地少,農村生產力出現了新一輪的發展瓶頸。這種發展緩慢的生產力狀態,先是把富余的農村勞動力“逼”上打工之路,繼而是走上就業之路,直到現在的“創業之路”,為農村徘徊低迷的生產力注入了新的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其貢獻至少可概括為:
(1)提高了對GDP的貢獻份額。據世界銀行等機構研究表明,勞動力由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重新配置,對GDP的貢獻份額大約為16%~20%。在今后30年,勞動力部門間轉移可以對GDP年均增長率貢獻2~3個百分點。廣東省有2000萬農民工,對全省GDP的貢獻已超過25%以上。
(2)為工業化基地提供充足勞動力。20多年前的東莞,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業小縣,人口不過百萬。如今,它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國際制造業基地,僅外來民工就超過600萬人,是本地人口的6倍。當地官員說,“沒有民工,東莞的現代化建設不可想象”。
(3)降低了工業化的成本,增加了國民經濟積累。據測算,1995年農民工與城市國有企業職工工資差距就達到7381元。如果以9546萬農民工(勞動部和統計局,1999年)來計算,農民工一年為國民經濟提供的剩余積累就達到7046億元,相當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因此說,農民作為工人階級的后備軍和工人階級的新成分,對先進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無可替代、毋庸質疑的。
24.農民工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貢獻?
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農民工在經濟上為國家和家鄉創造了寶貴財富。大項目的竣工和大城市的變化無一不凝結著億萬農民工的智慧和汗水。僅以農民工占主體的鄉鎮企業為例,資料表明,創造了我國農村和社會總產值的五分之三、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三分之一、工業增加值的二分之一,都來自擁有1億多農民工的鄉鎮企業。同時,農民工將工資和勞動報酬源源不斷地寄回家鄉,并利用辦廠興業,擴大就業,其對農民增收,拉動消費,保持穩定,更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在社會發展中的貢獻:
第一,在政治上形成了今日我國社會中工農聯盟的天然紐帶。農民工既保持了農民吃苦耐勞的本色,又具備了工人階級的開拓創新和奉獻精神,這股新鮮血液在工人階級內部的循環,不僅激發了工人階級自身與時俱進、吐故納新的活力,而且賦予了新時期工農聯盟新的內涵,城鄉一身,農工交融,渾然一體,使黨的階級基礎和執政黨的社會基礎更加強大和鞏固。
第二,在消除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隔閡中架起了橋梁。農民工不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者,而且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農民工對城市文明的溝通,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變革農民觀念,傳播現代文明;有利于城鄉物資交流、文化交流、信息交流,改變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使城鄉經濟、文化同步發展。在城市,以艱苦奮斗、吃苦耐勞、淳厚樸實的言行感染、影響著久居城市的人們;他們將現代都市里的思想觀念、管理手段、科學技術和生活質量帶回家鄉,一改農村閉塞、沉悶的傳統文化。實踐證明,許多農民工已成為家鄉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帶頭人。
25.農民工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何影響?
在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中,由于農民工置身于農村、農民、農業這個難點和重點之中,因此居于極為重要的位置。同其他各個階層的力量相比較,他們已將自身鍛造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突擊力量和重要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