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如何彌補今年的戶部虧空,楊廷和領著六部閣臣商量了好幾天,最終還是定下了兩個較為穩妥的辦法。
一是從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等肥差部門借錢。別看光祿寺只是個負責辦酒席的機構,這其中的油水可大了,還有太仆寺雖然只是養馬的,鴻臚寺只是招待外賓的,但只要是熟悉社會規則的人都知道,這些搞臉面裝飾的部門,都是油水很大的部門。畢竟對于中國人而言,打腫臉裝胖子可是老傳統了。
二就是反“貪”。這事楊廷和早就想干了,但之前一直忙著和小皇帝斗法,實在抽不出時間來,現在正好有這個機會。
畢竟正德皇帝那幾個干兒子可是肥得流油啊,正德皇帝朱厚照還在世時,楊廷和拿他們沒辦法,現在他可不會手下留情。
至于戶部度支郎中提出的向地方加派稅銀的辦法,楊廷和與幾位閣臣商量了一下,最終還是決定不采用。
這幾年湖廣、江西等地連受災害,流民無數,盜賊橫生,這種情況下要是再加派稅銀,恐怕會引發官逼民反的惡果。
楊廷和在與光祿寺卿、太仆寺卿、鴻臚寺卿三人反復溝通以后,最終才讓三人不情不愿地掏出了兩百七十萬兩銀子。
其中光祿寺一家就掏出了一百多萬兩銀子,極大緩解了楊廷和的燃眉之急。
當然,這些錢也不好拿,為了避免以后楊廷和賴賬,三人在掏錢前強烈要求楊廷和寫下借條,還規定了利息。
楊廷和現在為了搞錢,別說什么借條、利息,就是把他自己給賣了,他都肯干。
不就是借條嗎?我寫。
不就是利息嗎?我認。
趕在年關到來之前,楊廷和一共籌集到了四百多萬兩銀子,不僅填補了虧空,還在戶部的賬本上結余了一百多萬兩銀子。
有了銀子,戶部也有了底氣,明年便是有什么大災小難也不怕。
但楊廷和知道這種事,可一不可二,要是明年的稅收再不給力,那這個家就真不好當了,畢竟京城里的貪官能抄家的他都抄了,明年是真找不到抄家的了!
還有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那里,全靠著他有點名聲,才能把錢借出來,這錢還是要還回去的。
眼下寅吃卯糧,尚能度日,往后要是再無改觀,那就真不好辦了。
乾清宮里,朱厚熜看著內閣遞上來的奏本,嘆了一口氣,“也真是難為楊首輔了!”
大明朝的財政從八八爺以后就沒好過,八八爺當了皇帝后,搞衛所制度,曾夸下海口,“吾養百萬兵,不費百姓一粒米。”
確實,在洪武朝衛所制度還運行得下去,那時的北元勢力被明軍追亡逐北,打得居無定所,再加上有親王守邊,軍隊開支都不大。
可八八爺一死,朱老四奪位后,對這些同樣守邊的親王就放心不下了,總怕自己的這幾個兄弟又玩靖難這一手,因而剝奪了他們的兵馬,只留下一些看家護院的人手。自此以后,親王守邊便成虛設。
再加上北元勢力卷土重來,大明帝國在九邊重鎮的開支逐年增大,偏偏這種情況下,衛所制度還崩壞了!
所謂的衛所制度,就是屯兵制,戍邊的軍隊在軍鎮周圍有自己的田地,閑時為農,戰時為兵。
然而時日一久,就發生了軍官和地方長官侵占軍田的現象,軍戶過不下去便紛紛逃亡。
萬歷朝以后,明軍中家丁盛行,便是因為這個原因。
另外就是宗室人員的龐大開支。
偏偏大明朝這個時候還碰上了小冰河期,天氣變化異常,自然災害頻發,稅收一直不給力。
就這么說吧,大明朝的稅收巔峰是在萬歷朝時期,張居正改革后,朝廷一年的稅收能達到兩千兩百萬兩銀子。
而偏安一隅的南宋,一年的稅收是在六千萬兩白銀左右。
為什么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別呢?
主要還是因為,明朝的稅收是以農業稅為主,而南宋則是以商業稅為主,南宋的一個市舶司就能貢獻全國財政三分之一的收入,這怎么比?
一邊是稅收制度的不給力,一邊是急劇增加的國家支出,楊廷和這個家確實不好當!
朱厚熜坐回龍椅上,看向站在左右兩列的張璁和夏言道,“你們也來議一議,如何增加明年的稅銀?”
張璁是打過腹稿的,他道,“臣來京師時,曾目睹地方藩王、官吏、豪紳兼并土地,豪者阡陌縱橫,貧者無立錐之地,偏偏這些人還不用繳稅,因此臣請陛下下旨抑制土地兼并,還土地于民。”
朱厚熜點點頭,這個確實應該做,雖然眼下還不到動藩王們利益的時候,但打擊那些豪紳還是可以的。
朱厚熜于是道,“待明年初,朕任你為監察御史,巡訪地方,勘察土地兼并的事宜。”
“臣領旨!”張璁回道。
夏言這時稟告道,“臣前幾日曾與桂大人商議此事,他以為當下的稅收制度急需改革,地方繳納稅收除了銀子外還有實物,其中的實物因定價不一,故借其貪墨者甚多。”
夏言自從出仕以來,一直擔任兵科給事中等職務,對地方所知不多,但他想起前幾日與桂萼的談話,其中所談及的繳稅方式問題,引起了他的注意,因此借著這個機會說出來,恰巧今日桂萼有事未至。
實物繳稅問題很多,不僅牽扯到運輸保存等問題,還有一個定價的問題,這里面貓膩很多,朱厚熜前世便曾疑惑,為什么要實物繳稅呢?直接繳納銀子不好嗎?
后來朱厚熜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其中的緣故,原來八八爺在搞國家制度的頂層設計時,是故意這樣做的,為得就是避免官府橫征暴斂,以致老百姓賣兒賣女。
在八八爺想來,實物繳稅最大的好處就是,官員為了征稅,就必須努力勸課農桑。
地里面有什么,農民就繳納什么!
可問題是,這樣一來,繳稅的成本就太高了!
例如,一個人種橘子樹,那他繳納的就是橘子,可橘子這玩意保存不了多久啊,多放一段時間就壞了!
因此朝廷征收的稅銀遠遠小于賬冊上的東西,這也是明朝后來改用“一條鞭法”的原因。
當然,“一條鞭法”也有問題,老百姓為了繳納銀子,就必須把實物賣出去換成銀子,地方豪紳借此抬高銀價,剝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