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李來亨請纓
- 誅清
- 一袖乾坤
- 2039字
- 2025-05-11 08:00:00
按照文安之的方略,夷陵之戰將會是一場閃擊戰。
他希望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拿下這座水陸要沖,以防止襄陽、武昌、長沙的清軍反應過來及時增援。
按照李來亨的建議,郝搖旗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和忠貞營主力分離,單獨率部北上房縣,以牽制襄陽部的清軍。
至于武昌,其距離夷陵相對較遠,只要忠貞營明軍的動作夠快,完全可以搶在他們反應之前一舉將其拿下。
李來亨在這次的作戰方案中充當的是先鋒的作用。
一方面是文安之對其信任有加,另一方面也是李來亨主動請纓。
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李來亨是真的想要為天下蒼生做點什么。
他不希望歷史按照原先的軌跡滾滾向前,他期盼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將士們能夠看到希望。
希望這個東西,有的時候看起來十分的虛無縹緲,但是確實又是支撐人不斷前行的關鍵。
李來亨知道他必須要承擔起一些東西,他必須要有所擔當。
毫無疑問,夷陵是一座水城。
忠貞營的將士們是順江而下攻打位于下游的夷陵。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要確保自己不會過早的暴露目標。
李來亨既然充作先鋒,自然肩負起了打探夷陵情報的工作。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如果能夠將對手的虛實摸得清清楚楚,那么勝算就會增長許多。
所幸的是李來亨繼承了原先宿主的記憶以及武力值。
就連其稍稍有些偏差的射藝也因為李來亨的絕活得到了補強。
可以說此時的李來亨簡直就是一個六邊形的全能戰士。
你幾乎在他的身上找不出任何的缺點,他甚至可以利用自己全知全覺的上帝視角去掌控全局。
按照李來亨的判斷,因為他剛剛穿越,所以造成的蝴蝶效應相對較少。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蝴蝶效應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所以他必須要爭分奪秒的利用眼下的信息差去做文章。
“傳我將令,埋伏在夷陵城外的這座小山崗上。任何人不得輕易離開,也不能夠發出任何的動靜,以免打草驚蛇?!?
經過了一番巡查,李來亨發現夷陵城外的這一座小山丘是十分合適的扎營地點。
這座小山丘地勢相對較高,登上之后可以對夷陵城的全景一覽無余。
至于其中茂密的樹林則會對將士們起到一個非常合適的遮蔽掩護作用。
跟著李來亨前來刺探情報的都是他麾下的標營將士,個個身手卓越,能夠做到以一當十。
所以此時此刻李來亨的內心十分的淡定輕松,因為他十分清楚的明白不管面對怎樣的危局,他們總歸是能夠有機會破局的。
...
...
夷陵城。
知州王元甫愁眉緊鎖。
就在不久之前他得到消息,明軍有攻打夷陵的打算。
這是他安插在明軍之中的細作飛鴿傳書報送回來的消息,可以說是確鑿無疑。
據說此次明軍將動用數萬大軍沿江而下,目的就是以最短的時間將夷陵拿下。
這讓王元甫覺得相當棘手。
主要是夷陵城中的戰兵不足兩千,還都是老弱病殘。
即便是算上鄉勇和團練,要想跟數倍于自己兵力的明軍叫板也無異于癡人說夢。
單靠自己是不可能跟明軍抗衡的。
王元甫只能夠寄希望于搬救兵。
他已經第一時間派人前往襄陽府和武昌府請求援軍。
可是他內心很清楚這一來一回怎么也得要個兩三日的時間。
眼下,他必須要確保自己能夠頂住明軍的第一波攻勢,不然一切都是白搭的。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那就是他很清楚如今整個湖廣都是兵力空虛的。
洪經略雖然用兵如神,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整個湖廣上下只有戰兵一萬的情況下,洪經略又能夠拿出多少兵卒增援夷陵呢?
但夷陵乃是湖廣門戶啊。
假如夷陵失守的話,湖廣等于是門戶洞開。
這些年來,之所以明軍與清軍維持一個對峙的狀態,就是因為清軍能夠牢牢的占據夷陵這座重鎮。
而一旦夷陵失守,這個微妙的平衡就會在一瞬間被打破。
相信這也是洪經略所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這個時候,王元甫只能夠選擇相信洪承疇,并且咬緊牙關死扛到底。
即便是明軍圍城,他也決不能夠有任何的動搖。
他很清楚明軍對待他們這些仕清官員的態度。
一旦兵敗被俘他肯定難逃一死,說不準還得忍受凌遲之痛。
既然已經走出了投降清朝,為清朝做官的這一步他就絕沒有回頭路了。
眼下他只能夠寄希望于清軍主力速速增援湖廣,順勢將夔東十三家全部鏟除。
...
...
長沙府。
洪承疇在聚精會神的寫一封奏折。
奏折是有關于湖廣如今的局勢分析的。
按照慣例,封疆大吏都有責任定期向朝廷上書陳情。
而洪承疇作為五省經略,身份地位更是極為特殊。
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引得朝野上下的關注。
相較于幾年前,清軍重新控制了湖廣大部,可以說占據了天下戰局的主動。
湖廣乃是四戰之地,誰能夠占據湖廣,誰就能夠更為輕易的向周邊擴張。
但是洪承疇內心深處很清楚,清軍控制湖廣控制的并不十分穩定。
明軍隨時有可能發起進攻,而且不是那種隔靴搔癢般的象征性的進攻,而是能夠給予清軍重創的猛攻。
何況現在清軍主力都被抽調去了川陜以及山西、北直隸。整個湖廣的兵力相當的空虛,江南的其他地方大體上也面對相同的情況。
李定國和張煌言這兩個人又在廣東、南直隸反復橫跳,著實是讓人應顧不暇。
洪承疇覺得自己在這個時候有責任為了清廷出謀劃策,在大的方略上給出一些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可惜在攝政王多爾袞暴斃之后,順治皇帝親政,而這位少年天子相較于多爾袞,性子較為柔弱,采取的大體方略也較為求穩。
洪承疇也只能夠盡自己所能去勸說,至于最終清廷會如何決斷那是主子的事情,不是他們這些做奴才的能夠左右的。
...
...